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55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全球和半球谱模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标准层结扣除下的谱模式用全球、北半球和全球、北半球交替方案对春、夏、秋、冬共5个实例做了5天的预报试验,比较了它们的预报结果,并做了一些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32.
赛什腾山位于柴达木地块北缘构造带(柴北缘构造带)与阿尔金走滑断裂带斜交部位,属于柴北缘残山带的一部分,带内零星出露的花岗岩体一直被认为形成于早古生代,属于早古生代洋陆碰撞期的花岗岩。我们对小赛什腾山两个花岗岩体重新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岩体三个花岗岩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60±3Ma, 268±8Ma和263±8Ma,表明其形成于中二叠世,而非原先认为的早古生代。所有锆石的~(176)Hf/~(177)Hf比值分布在0.28294~0.28320之间,并具有极高的正ε_(Hf)(t)值(11~20),其平均二阶段Hf模式年龄为350Ma,稍高于其U-Pb年龄,反应其源区可能为具有亏损地幔特征的新生镁铁质物质。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认为,宗务隆小洋盆向西可能延伸至小赛什腾山地区,中二叠世俯冲的洋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了具有极高的正ε_(Hf)值的花岗岩。该发现表明柴北缘地区存在二叠纪时期的洋壳俯冲,为深入理解柴北缘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133.
陕北一次秋季连阴雨过程的天气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8年12月20日-22日运城出现的寒潮大风天气过程,从高空、地面天气形势以及物理量场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寒潮属于贝湖横槽迅速转竖型,冷高压及冷锋迅速南下,导致寒潮爆发。物理量场上,横槽前有正涡度中心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槽后负涡度及强烈的下沉运动使得横槽迅速转竖;自下而上强的垂直风切变,使得高空风动量下传,巨大的水平气压梯度和变压差,引起地面大风。  相似文献   
134.
为加强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完善地震灾后补偿制度,我国应建立合理的地震灾害风险分散模式。通过比较研究发达国家地震灾害风险分散的模式,得出我国实行地震灾害风险分散模式的必要性;同时提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地震灾害风险分散模式,为地震灾后补偿机制及灾后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较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5.
巨晶锆石由于稳定性强,能够很好地保存其形成时的标型和化学特征而成为最重要的矿物地球化学探针之一。本文在通过对冀东马兰峪腰岭子花岗闪长岩中锆石矿物进行阴极射线致发光(CL)图像分析、晶体形态学统计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测试工作,解析了马兰峪金矿花岗闪长岩中巨晶锆石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并依据Pupin等(1980)提出的锆石类型分类的主型和亚型及其地质温度表,研究结果表明:巨晶锆石的形成温度650~850℃,巨晶锆石的LA-ICP-MS分析显示Ce正异常和不明显Eu的负异常,并且富集重稀土元素;巨晶锆石可能与区内峪耳崖式金矿存在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36.
Urbanization has a substantial effect on urban meteorology. It can alter the atmospheric diffusion capability in urban areas and therefore affect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Hangzhou’s urban development in most recent decade on its urban meteo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ollutant diffusion, 90 weather cases were simulated, covering 9 weather types, with the Nanjing University City Air Quality Prediction System and high-resolution surface-type data and urban construction data for 2000 and 2010.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st recent decade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Hangzhou substantially affected its urban meteorology. Specifically, the average urban wind speed decreased by 1.1 m s ?1; the average intensity of the heat island increased by 0.5°C; and the average urban relative humidity decreased by 9.7%. Based on one case for each of the nine weather types,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air pollution diffusion was investigated, revealing that the changes in the meteorological environment decreased the urban atmosphere’s diffusion capability, and therefore increased urban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For instance, the urban nitrogen oxides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by 2.1 μg m ?3 on average; the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diameter of 2.5 μm or less; PM2.5) pollution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by 2.3 μg m ?3 on average; in highly urbanized areas, the PM2.5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by 30 μg m ?3 and average visibility decreased by 0.2 km, with a maximum decrease of 1 km; the average number of daily hours of haze increased by 0.46 h; and the haze height lifted by 100–300 m. The “self-cleaning time” of pollutants increased by an average of 1.5 h.  相似文献   
137.
随着地理信息服务对数据更新要求越来越高,处理卫星遥感影像速度也要求越来越快.RPC无像控点校正遥感影像是目前较流行的快速遥感影像处理方式.资源三号遥感卫星是我国第一颗民用高分辨率测绘卫星,其轨道定位和相机参数精度高,可以实现较高精度的RPC影像校正.本研究通过广西多个不同地形地貌地区的资源三号卫星遥感影像的RPC校正,分析其影像绝对定位精度以及多光谱影像与全色光谱影像的相对定位精度,评估进行快速无像控点影像校正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8.
改进的VCT长时间序列森林干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的VCT(Vegetation Change Tracker)模型进行了改进,通过引入双季节数据,提高了森林干扰提取精度。以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和渌口区为例,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搭建了VCT模型,构建了长时间序列Landsat 5/8卫星数据堆栈(LTSS),实现了研究区1989—2019年以来的森林干扰历史重建,分析了研究区森林干扰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等。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双季节数据的VCT算法可有效提取森林干扰信息,干扰提取的总体精度达到81.33%,较传统的VCT方法提高了4.44%;研究区1989—2019年干扰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干扰主要体现在城镇扩张、农业开垦和交通网建设3方面。实验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可应用于我国南方森林干扰提取研究。  相似文献   
139.
随着西部黄土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填挖结合的新增用地方式要求地基处理技术需要重点解决填方区的强度与变形问题。论文将粉煤灰作为改性填料对黄土进行改良,通过直剪试验、三轴试验、湿陷试验与扫描电镜试验,分析不同粉煤灰掺入比条件下加筋与未加筋黄土试样的强度变化规律、宏观破坏特征和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采用粉煤灰改良和土工格栅加筋后,黄土的最优含水率增大,最大干密度降低。当粉煤灰掺入比λ=20%时,加筋改良效果最好,黄土的峰值强度、残余强度和等效内摩擦角均有大幅提高,侧向变形显著减小,且能有效降低其湿陷性。微结构分析表明:粉煤灰对黄土的改良主要体现在颗粒直接填充和化学结晶体交织成的网状填充两种类型的强化作用,改良后黄土的孔隙率与孔隙尺寸均有所下降。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地区填方边坡与填方路基的改良加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0.
佳木斯—伊通断裂韧性剪切变形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郯庐断裂北段主干断裂的佳木斯-伊通断裂(简称佳-伊断裂),其最早开始活动的时代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为了更好确定其活动时代,对佳-伊断裂昌图段南城水库附近的韧性剪切带展开了详细研究。野外构造解析和显微构造特征显示,剪切带糜棱面理走向北北东-南南西,其上发育北东方向的缓倾拉伸线理,指示该剪切带为逆冲-走滑韧性剪切特征。锆石U-Pb年龄测试结果表明,剪切带中糜棱花岗岩形成在174~173 Ma,该糜棱岩带被后期未变形辉绿岩脉侵入,辉绿岩脉的锆石U-Pb年龄为164 Ma,从而限定该期次韧性变形发生在174~164 Ma之间的中侏罗晚期。取自剪切带糜棱花岗岩内的变形黑云母40Ar/39Ar测试结果表明,糜棱花岗岩在187~166 Ma左右受到了显著的热事件的扰动。这些证据证明,佳-伊断裂在中侏罗晚期发生过显著的左行走滑韧性剪切,结合对东北地区火成岩研究成果的分析,佳-伊断裂中侏罗晚期的韧性变形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有关,该时期侵位的岩浆活动开始显著受到俯冲引发的挤压应力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