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区域气象干旱评估分析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干旱问题,对区域气象干旱相对完整的评估分析模式开展了探讨。提出了从区域气象干旱识别到干旱特征值计算,再到干旱特征多变量分析的3个分析评估步骤。并以渭河流域为例,对研究区域进行了矩形干旱评估单元划分,选取了RDI(Reconnaissance Drought Index)为评估指标对区域内各单元各时段的干旱状态进行了识别,结果与历史记载的干旱年份吻合较好。分别采用了分布拟合、相关系数和Copula函数等统计学方法对区域干旱的干旱特征值(干旱历时、干旱面积、干旱强度和干旱频率)进行了特征分析,得出了一系列的单变量、双变量及多变量特征分析对比结果。通过对各类分布函数的计算和绘图,得到了渭河流域干旱事件发生的条件概率和重现期,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区域干旱评估分析模式。  相似文献   
22.
早石炭亚纪冰川性海平面变化及黔桂盆地独特的古地理位置控制着盆地中的地球生物学过程,决 定了生烃母质生物的生产力和有机质的保存条件,进而影响了盆地相烃源岩的形成与分布。通过对广西巴平剖 面地球生物相分析,探讨下石炭亚系盆地相烃源岩形成的地球生物学过程,结果表明:汤粑沟期早期、旧司期 中晚期生境型以Ⅵb ( 台间深海盆地生境相)为主,盆地中生产力水平较低,但盆地中水体较深,古氧相为厌氧 相,有机质埋藏效率高,形成了下石炭亚系的优质烃源岩。汤粑沟中期生境型为Ⅵb,生产力水平低,古氧相为 贫氧-厌氧相,由于沉积速率过慢,发生了大量的Mn /Fe氧化还原反应,降低了有机质的埋藏效率,仅形成了 一套非烃源岩。早旧司期及上司期生境型为Ⅳ1 ( 范围为风暴浪击面至真光层下界面) 、Ⅳ2 ( 范围为真光层下界 面至大陆架坡折处) ,生产力水平低-中,古氧相为准厌氧相-贫氧相,形成了一套非烃源岩-一般烃源岩。上 司期末期-罗苏期生境型主要为Ⅲ2 ( 范围为强光合作用面至风暴浪基面) ,局部为Ⅳ1,生产力水平中-高,古 氧相为常氧相-贫氧相,有机质埋藏效率低,形成了一套非烃源岩-差烃源岩。  相似文献   
23.
汤文坤  李正友  段磊  王世锋 《地质科学》2019,54(4):1048-1061
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南羌塘盆地内发育近南北走向和近东西走向的两组伸展构造。南羌塘盆地多玛地区的遥感影像分析及野外实地研究表明,沿两组断裂均可见线性分布的断层三角面、断层陡坎、断塞塘、热泉和泉华等构造地貌特征,表明断裂的伸展特性;同时,南北走向的断裂错断山脊、中生代地层和研究区内近东西走向的伸展构造,断层错距从几十米到上千米不等。近南北走向的断裂由南部的两条主干断裂向北呈马尾状散开,并在中央隆起带南坡逐渐消失,近东西走向伸展构造发育在近南北走向断裂的北部,不论断层规模还是断层活动性均表明近南北走向断裂为研究区内主控构造单元。光释光年龄表明近东西走向断裂在全新世仍处在活动状态。研究区内两组伸展构造的交切关系表明近东西走向的伸展构造为近南北走向构造的伴生构造或转换构造,两组伸展构造的发育表明高原腹地处于伸展垮塌状态。  相似文献   
24.
古里雅冰帽硝酸根离子的来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盛文坤  姚檀栋 《冰川冻土》1996,18(4):353-359
古里雅冰帽的NO3^-离子主要来自亚洲粉尘和闪电,它周围附近的地表对冰帽NO3^-离子的贡献较少。现代人类活动产生的NOx气体及海洋中的NO3^-离子能够到达冰帽之上的量是微不足道的。  相似文献   
25.
介绍了基于百度地图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高程拟合信息和点位环境可视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工程案例对系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系统通过基于百度地图的点位环境可视化功能,能够有效判断点位周边环境,选择观测环境更好的点位作为控制点构建拟合模型,实现了GNSS大地高到正常高转换,提高了GNSS高程拟合精度。  相似文献   
26.
田飞  王永  袁路朋  汤文坤 《地学前缘》2022,29(2):317-326
本文选择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濒临干涸的碱湖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湖泊及流域表层沉积物的粒度、总有机碳(TOC)及其同位素(δ13CTOC)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湖泊水域区及滩地区的黏土与粉砂组分含量高,TOC含量多低于1%,而东缘的盐生草甸砂组增加,同时TOC含量升高至10.75%;δ13CTOC值表现为从西向东,即水域区(-24.88‰)、滩地区(-25.17‰)、盐生草甸(-27.93‰)呈逐渐偏负的趋势。水域区表层沉积物粒度端员组分分析表明,粗粒端员(近源风成组分及洪积组分)含量的增加指示湖泊退缩及流域植被退化;水域区低TOC指示水生植物基本消失,陆源C3植物成为湖泊沉积物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控制了δ13CTOC的波动。当湖泊彻底干涸,裸露滩地的粒度初始以细粒组分(黏土、粉砂)为主,而后强烈的风蚀作用将富盐细粒带走,沉积物的粒度变粗,盐度降低,盐生植被入侵。此后沉积物的TOC含量显著增加,而δ13CTOC值逐渐偏负可能与上覆盐生植被演替过程中C3植物生物量增加有关。因此,乌日图音淖尔现代沉积过程及机理的研究,加深了对浑善达克沙地碱湖干涸过程中沉积及生态演化过程的认识,也为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7.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上石炭亚系祁家沟组地层出露较完整,沉积序列清晰,古生物化石丰富,但一直以来对祁家沟组的时代多有争论,且介形类研究薄弱。笔者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祁家沟剖面上石炭亚系祁家沟组中鉴定出的介形类共计11属19种,并系统研究了这些介形类的组合面貌、地层分布,探讨了其古环境和古地理意义。结果表明: (1)根据介形类的组合面貌推断,祁家沟剖面祁家沟组的时代应为晚石炭亚纪莫斯科期—卡西莫夫期; (2)祁家沟组介形类生态类型属于古足目类和光滑速足目类的混合集群,符合构造活动区域的介形类OA1-OA3组合特征; (3)根据介形类的生态组合变化以及沉积学的证据,推断祁家沟剖面祁家沟组整体为滨、浅海沉积,存在海退序列; (4)祁家沟组介形类面貌与同时期的塔里木、准噶尔、中天山以及俄罗斯乌拉尔地区等产出的介形类最为相近,与北美、西欧和华北等板块的介形类也较为相似,表明晚石炭亚纪准噶尔、塔里木等块体聚集,并且距离劳俄大陆较近,所以其可与欧洲、北美板块的介形类进行属种交流。研究结果不仅进一步丰富了祁家沟组的化石材料,也对探索古亚洲洋演化特征和区域矿产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8.
古里雅冰芯中钙离子含量及与气候变化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古里雅冰帽中Ca2+含量变化的分析揭示:1)古里雅冰帽中的Ca2+主要来自它周围较近的地表矿物中的可溶性Ca(HCO3)2对同一根冰芯而言,Ca2+含量较高,反映出当时该冰川作用区较干旱,反之则较湿润;3)冰芯中的Ca2+含量,呈上升状态反映出当时的气候环境往干旱方向发展.而呈下降趋势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气候环境较湿润;另一种是长期或重度干旱造成究竟是何种原因,可结合其它方法,如PH值、电导率、SO2-4等进行综合判断得出结论此点对于利用冰芯寻找古气候中的长期或重度干旱的年代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9.
戴粤  戴吾蛟  余文坤 《测绘学报》2022,51(10):2149-2159
针对滑坡参数反演存在的多目标优化问题,同时为弥补滑坡深部位移监测点位稀疏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综合地表与深部位移监测数据的滑坡多目标加权位移反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地表与深部位移监测数据构建多目标位移反分析模型,采用抗差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法计算各类位移观测量的抗差验后随机模型,优化反演模型的权参数。试验结果表明:深部位移信息量不足会导致位移反分析结果出现严重偏差,综合地表与深部位移信息的反演结果更为准确;基于抗差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的多目标加权位移反分析方法不仅可以合理确定不同类型观测数据的权重,还能够有效抵制异常粗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提高了反演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30.
The age of the Yukiang (Yujiang) Formation has been shrouded in controversy for more than 75 years. New investigation at the Liujing section, Hengxian County, Guangxi, has revealed a conodont sequence assignable to two Early Devonian conodont zonations: the Eognathodus kindlei?–Polygnathus pireneae Zone and the Polygnathus nothoperbonus Zone from oldest to youngest. The Gaoling and Mahuangling members of the Nahkaoling (Nagaoling) Formation and the overlying Xiayiling Member and lower part of the Shizhou Member of the Yukiang Formation are proven to belong to the Pragian Eognathodus kindlei?–Polygnathus pireneae Zone. The co-occurrence of Polygnathus pireneae and Pol. sokolovi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Shizhou Member demonstrates that this interval can be approximately correlated with the uppermost part of the Polygnathus pireneae Zone. However, precise level identification of the Pragian–Emsian Boundary (PEB) in the Liujing section remains dfficult due to the scarcity of suitable limestone samples for conodont analysis from the middle and upper parts of the Shizhou Member. The Daliancun and Liujing members of the Yukiang Formation and the lower part of the overlying Moding Formation are assigned to the Polygnathus nothoperbonus Zone with the nominal species of this biozone ranging from the bottom of the Daliancun Member to the lower part of the Moding 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