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9篇
  免费   782篇
  国内免费   1081篇
测绘学   408篇
大气科学   749篇
地球物理   929篇
地质学   1978篇
海洋学   656篇
天文学   202篇
综合类   371篇
自然地理   459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237篇
  2021年   261篇
  2020年   264篇
  2019年   271篇
  2018年   265篇
  2017年   251篇
  2016年   258篇
  2015年   241篇
  2014年   241篇
  2013年   233篇
  2012年   287篇
  2011年   256篇
  2010年   238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122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125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1933年   2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4 毫秒
961.
利用阿勒泰地区3个采样点的西伯利亚云杉(Picea obovata)树轮样本,建立了区域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单相关普查发现,阿勒泰地区区域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与该区域5个气象站上年7月至当年6月降水量相关显著(R=0.714,P<0.00001)。用区域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可较好地重建该区域上年7月至当年6月的降水量,解释方差达51.0%,验证表明降水重建序列是可信的。重建序列经历了4个偏湿期和4个偏干期。存在2.2~2.5 a的显著周期(P<0.05)及146、2.8、2.1、2.0 a的较显著周期。在1889年发生从少到多的突变。空间相关分析表明重建结果对阿勒泰地区降水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重建结果与阿尔泰山、天山中部地区、吉尔吉斯斯坦东部天山北坡的降水变化趋势和干湿阶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PDSI变化趋势也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62.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地表辐射与能量平衡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利用2013年塔克拉玛干沙漠塔中流动沙面地表辐射、土壤热通量、土壤温湿度和湍流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沙漠腹地地表辐射和能量收支特征及闭合状况。结果表明:除潜热通量外,其余地表辐射各分量和能量平衡分量的月平均日变化结果整体均表现为标准的单峰型日循环形态,其中Rs↓Rs↑变化同步,Rl↑Rl↓滞后Rs↓0.5 ~ 1 h。各分量均表现出夏季高、春秋季次之、冬季低的季节波动性。干旱和极低的植被覆盖造成沙漠腹地全年潜热通量始终较为微弱,约占净辐射的2.8%,感热通量成为能量的主要消耗形式,约占净辐射的49%。偶尔的降水会刺激潜热通量突然增加。地表反照率相对较高且稳定,日变化呈早晚大、正午小的“U”型趋势,并具有明显的冬季高、夏季低的季节波动性,年均值0.28,月均值0.25~0.32。能量残差各月的日变化也均呈单峰曲线,日出后和日落前能量闭合程度最佳,并出现过闭合现象,全年夏季小,春秋季次之,冬季较大,月平均日峰值5.1~99.9 W·m-2。土壤表层热储存是影响该地区能量平衡的重要因子之一,考虑表层土壤热存储后,地表能量闭合率达75.3%,能量闭合率夏季 > 春季 > 秋季 > 冬季,白天相比夜间有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963.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地质资源调查及地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集雅丹和沙漠湖泊地貌类型于一体,是极端干旱区大型地貌景观类地质公园的典型代表。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典型,保存系统、完整,类型多样,可分为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和环境地质遗迹景观5大类。以雅丹和鸣沙山月牙泉等为代表的地貌景观与享誉国内外的古丝绸之路遗迹、敦煌文化等人文历史资源相结合,是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的优势。敦煌雅丹与其他区域的雅丹地貌相比,除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外,还具有类型多、密度大、走向变化明显形态丰富、反映了多个形成演化阶段等独特性。实施地质资源调查对保护地质遗迹、开展地质科学研究和普及地学等科学知识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提升景区品位,进而带动敦煌旅游业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64.
利用cost733class软件中的SANDRA(Simulated ANnealing and Diversified RAndomization)客观分型方法对北京地区2007~2014年暖季5~9月的小时强降水日的500 hPa扰动位势高度场进行分型研究。结果显示,所划分的4类环流形势分别在蒙古、东北—华北地区、河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存在扰动低压区。根据4类环流形势的质心,将2007~2014年暖季所有日划归4类,计算每类小时强降水日占各自类型总天数的百分比得出蒙古扰动低压类的小时强降水日出现概率最大。统计小时强降水日的探空廓线得出,925 hPa和850 hPa的比湿中位数分别为13.01 g kg~(-1)和10.64 g kg~(-1),这2个层级上最常出现的风向是180°~225°。  相似文献   
965.
济阳坳陷孤东油田曲流河河道储集层构型三维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济阳坳陷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上段为典型的曲流河沉积,其中Ng522单层发育2个大型点坝砂体,在系统的点坝砂体构型表征的基础上,探索了储集层构型界面的几何建模方法,将构型界面模型嵌入到基于三维结构化网格体的相模型中,建立了研究区26-295井区真正意义上的、更符合地下实际的三维储集层构型模型,再现了成因微相内部构型单元及界面的空间分布特征,满足了三维油藏数值模拟的需要。点坝内部的侧积层向废弃河道方向倾斜,延伸到距点坝顶三分之二的位置,点坝砂体表现为“半连通体”特征。建立了点坝内部剩余油分布模式,并指出挖潜措施。该方法在研究区应用效果较好,并可以推广到其他相似油田,这对丰富储集层地质学理论及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66.
煤岩构造变形与动力变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煤岩是一种对温度、压力等地质环境因素十分敏感的有机岩,地质演化过程中的各种构造-热事件必然导致煤岩发生一系列物理与化学结构的变化,并形成不同类型的构造煤。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煤岩不仅发生脆性和韧性变形,而且还产生不同程度的动力变质作用。因而,关于煤岩构造变形与动力变质作用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在煤层气资源评价以及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文中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对构造煤系列Ro,max、XRD和NMR(CP/MAS+TOSS)等测试和实验方法的对比研究,深入分析了煤岩不同构造变形和动力变质特征,进一步探讨了构造应力下煤岩动力变质作用的机理。研究成果表明,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煤岩脆性变形主要是通过破裂面上快速机械摩擦转化为热能而引起煤岩化学结构与其成分的改变;而韧性变形煤主要是通过局部区域应变能的积累而引起煤岩化学结构的破坏,从而发生不同机制的动力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967.
以产于黄岗—甘珠尔庙成矿带的铅锌矿产为预测矿种,以铅锌矿矿床为目标物,较系统地分析了地层、岩浆岩等地质条件与铅锌矿产的关系,查明各种地质条件对铅锌矿产的控制作用与控制方式。二叠系与铅锌成矿在空间分布和物质成分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锰质钙铁辉石夕卡岩及火山沉积岩为铅锌成矿提供物质来源;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形成的中酸性侵入体为有利岩体;成矿带内多组方向断裂的交汇部位是矿化富集区,使得矿床以北东成带、东西成行,各矿床之间具有等距离的特点进行分布。由地质信息、地球化学信息及矿化信息构成的矿床级别的综合信息找矿模型,为成矿带内铅锌矿产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68.
吴超  叶朝汉  樊向阳 《岩土工程技术》2009,23(6):288-291,295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邻近重要建筑物的保护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含有地下车库和主楼的大面积基坑,往往主楼的开挖和建造先于地下车库,而地库往往紧挨着主楼,这就必然出现地库开挖对已建或在建主楼的影响问题。本文结合实际工程,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模拟地库开挖对已建主楼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969.
松辽盆地大布苏地区的斜坡背景与青山口组一段、二段侧向发育的三角洲前缘砂体配合,具备形成构造—岩性圈闭的良好条件。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方法,将研究层段划分为9个砂组。通过沉积微相分析,确定研究区发育三角洲前缘、浊积扇和半深湖等沉积相类型,并进一步识别出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浊积水道、浊积席状砂和半深湖泥质沉积等微相类型。以高频层序划分的砂组为单元,分析了各砂组的沉积微相构成与分布特征,指出垂向上高频层序下降半旋回的砂组,河口坝较发育;上升半旋回的砂组,分流河道较发育;青一段、青二段中,下部砂体厚度大,上部砂体厚度薄。平面上砂体呈南西—北东方向展布,西南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等砂体发育;东北部以半深湖泥质沉积为主,局部发育浊积扇;砂体向北西斜坡方向的侧向减薄、尖灭明显。研究认为,三角洲前缘砂体与斜坡背景上的鼻状构造背景相互匹配,易于形成构造—岩性圈闭,为研究区最有利的勘探领域;结合地震特征,进一步预测了3个岩性圈闭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970.
Abstract: The Paleoproterozoic Lüliang Metamorphic Complex (PLMC) is situated in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 (TNCO), North China Craton (NCC). As the most important lithological assemblage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PLMC, Guandishan granitoids consist of early gneissic tonalities, granodiorites and gneissic monzogranites, and younger gneissic to massive monzogranites. Petrochemical features reveal that the early gneissic tonalities and granodiorites belong to the medium-K calc-alkaline series; the early gneissic monzogranites are transitional from high-K calc-alkaline to the shoshonite series; the younger gneissic to massive monzogranites belong to the high-k calc-alkaline series, and all rocks are characterized by right-declined REE patterns and negative Nb, Ta, Sr, P, and Ti anomalies in the primitive mantle normalized spidergrams. SHRIMP zircon U–Pb isotopic dating reveals that the early gneissic tonalities and granodiorites formed at ~2.17 Ga, the early gneissic monzogranites at ~2.06 Ga, and the younger gneissic to massive monzogranites at ~1.84 Ga. Sm–Nd isotopic data show that the early gneissic tonalities and granodiorites have εNd(t) values of +0.48 to ?3.19 with Nd-depleted mantle model ages (TDM) of 2.76–2.47 Ga, and early gneissic monzogranites have εNd(t) values of ?0.53 to ?2.51 with TDM of 2.61–2.43 Ga, and the younger gneissic monzogranites have εNd(t) values of ?6.41 to ?2.78 with a TDM of 2.69–2.52 Ga.These 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data indicate that the early gneissic tonalities, granodiorites, and monzogranites were derived from the partial melting of metamorphosed basaltic and pelitic rocks, respectively, in a continental arc setting. The younger gneissic to massive monzogranites were deriv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metamorphosed greywackes within the continental crust. Combined with previously regional data, we suggest that the 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 magmatism in the Guandishan granitoids of the PLMC may provide the best geological signature for the complete spectrum of Paleoproterozoic geodynamic processes in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 from oceanic subduction, through collisional orogenesis, to post-orogenic extension and uplif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