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9篇
  免费   719篇
  国内免费   1041篇
测绘学   379篇
大气科学   681篇
地球物理   890篇
地质学   1927篇
海洋学   624篇
天文学   210篇
综合类   358篇
自然地理   430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222篇
  2021年   251篇
  2020年   248篇
  2019年   280篇
  2018年   257篇
  2017年   237篇
  2016年   238篇
  2015年   230篇
  2014年   236篇
  2013年   221篇
  2012年   270篇
  2011年   245篇
  2010年   228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201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131篇
  1998年   121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113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1933年   2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刘恒辉  丁健  王璠 《全球定位系统》2013,38(1):87-90,95
在GPS变形监测中,由于受到周跳、SA政策、整周模糊度解算误差及其多路径效应的影响,致使观测数据中含有粗差。用标准卡尔曼滤波方法进行数据处理时,观测数据中的粗差会在卡尔曼滤波预测残差中得到反映。通过结合标准卡尔曼滤波模型与拟准检定法检测,找出并剔除粗差,处理得到正确的结果,并列举了实例证明该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52.
徐佳  杨秋实  杨帆 《测绘科学》2013,38(3):57-58,62
根据结构动态监测中GPS多路径效应的日重复性和低频周期等特性,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集成经验模态分解(EEMD)技术的滤波方法,构造了EEMD时空滤波器。通过计算连续两天GPS动态监测数据EEMD的相关系数,提取GPS监测数据中的多路径效应。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为结构动态变形模态分析提供了有效数据。  相似文献   
953.
文晔  徐爱功  杨帆 《测绘科学》2013,38(4):43-45
为了分析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采煤引起的大规模地表裂缝的形成原因,本文以某矿区地裂缝为研究对象、数字化软件SURPAC为技术平台、岩体为主要区域变量,建立关于开采工作面、火成岩、地裂缝及断层的三维地质模型,并进行开采沉陷影响预计,通过分析裂缝成因中各相关地质条件的作用影响,得出了煤炭开采导致地下应力平衡被打破后造成地裂缝的主要因素,为预防和治理地裂缝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54.
OLSR (optimal link state routing) is one of the four basic routing protocols used in mobile ad hoc Networks by the MANET working group of IETF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OLSR, a proactive routing protocol, is based on a multipoint relaying flooding technique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topology broadcast. OLSR uses periodic HELLO packets to neighbor detection. As introduced in Reference [1], the wormhole attack can form a serious threat in wireless Networks, especially against many ad hoc Network routing protocols and location-based wireless security systems. Here, a trust model to handle this attack in OLSR is provided and simulated in NS2.  相似文献   
955.
本文对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岩YD0901(31°11′N,122°30′E)中0~34.22m的沉积物进行高分辨率岩石磁学研究,结果表明:阶段Ⅰ (0 ~ 8m)中磁性矿物含量高,含有磁铁矿、赤铁矿及少量的硫化物;阶段Ⅱ(8.0~34.2m)中磁性矿物含量低,磁性矿物包括粗颗粒磁铁矿、赤铁矿和铁的硫化物.磁参数结果指示了沉积物垂向上氧化还原环境的改变,由还原环境(阶段Ⅱ)转为氧化环境(阶段Ⅰ).受成岩作用影响,阶段Ⅱ中的细颗粒的磁铁矿颗粒被溶解而生成铁的硫化物,但是粗颗粒磁铁矿和赤铁矿受成岩作用影响较小,可以提取原生的古气候信息.根据磁性矿物含量和矫顽力的变化在1300年至7000年之间识别出4个气候突然变冷事件,沉积物磁性矿物矫顽力反映的气候变化周期为800年和220年.  相似文献   
956.
为明确同类油田的开发调整方向和潜力目标,以滚动勘探开发为目的,以A油田为例,探讨了黄河口凹陷中央构造脊北端新近系多油水系统油藏成因。储层与油源断层的有效配置是控制该类油气聚集的关键因素。基于已开发油田井震一体化精细地层对比和储层展布研究,细化了储层空间展布,并结合油源断层特征剖析,系统分析了储-断耦合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首先,油源断裂垂向活动强弱的差异与储层的匹配控制着油气垂向上主要聚集层位;其次,断裂平面发育程度的差异与储层展布的耦合控制着油气在平面上的分布;再次,储-断接触关系影响着油气的富集和赋存规律。  相似文献   
957.
喷射混凝土与受喷层之间的粘结强度对工程支护和结构加固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岗山水电站大坝深部基础处理工程中,成功采用若干措施,保障喷射混凝土粘结强度。文章介绍这些措施,并总结喷射混凝土的试验、检测及现场控制经验。  相似文献   
958.
对济南地区基坑降水引起既有地基沉降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工程经验,对基坑降水引起的周边既有建筑地基沉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针对采用分层总和法估算降水引起地基沉降公式中,对应附加应力段的压缩系数取值不准问题,提出了采用基于地层应力历史的降水引起周边地基沉降的估算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对降水引起地基沉降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59.
通过对云南澜沧老厂深部斑岩钼(铜)矿的S、Pb、H、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分析研究,探讨了隐伏斑岩型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表明:斑岩钼(铜)矿体主要硫化物的δ34S在3.99‰~+1.8‰之间,平均值为- 1.32‰,分布范围较窄,指示硫具有壳-幔混合源特征;隐伏的成矿花岗斑岩和矿石中主要硫化物的铅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范围和平均值均具明显的相似性,206pb/204pb比值变化于17.863~ 18.701之间(平均值为18.411),207pb/204 Pb值变化于15.448~15.733之间(平均值为15.628),208 Pb/204 pb值变化于37.753~39.104之间(平均值为38.615),指示矿区斑岩型矿体中的原始铅具有壳-幔混合源的特点,深部地幔也是重要源区之一;斑岩型钼(铜)矿体脉石矿物石英的δ18QH2O在-9.51‰~+9.41‰之间,δD在- 93‰~- 46.2‰之间,指示斑岩矿体成矿流体介质水既有岩浆水又有大气降水,其中,在远离主岩体的外接触带大气降水(雨水)参与成矿的程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60.
云南澜沧老厂隐伏花岗斑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详细阐述了老厂隐伏花岗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利用图解判别了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并初步探讨其成因机制。老厂花岗斑岩SiO2含量(68.09%~73.48%)与中国花岗岩平均值基本相当,富碱(Na2O+K2O为7.73%~8.51%),富钾(K2O/Na2O为1.85~25.8),属酸性偏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浆岩。轻稀土元素中等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La/Yb)N=12.01~24.85,δEu=0.79~0.99(为弱负异常),稀土元素分布曲线为平滑的右倾曲线。通过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图解判别、锆石标型特征等的综合研究,认为老厂隐伏花岗斑岩体是以壳源为主的壳幔源混合成因花岗斑岩,形成于青藏高原新生代碰撞造山主碰撞阶段区域挤压机制下的主碰撞构造环境。碰撞激发深部地幔局部熔融,使熔融体沿穿透性构造发育的早期裂谷带轴部上涌,成为构造-岩浆-热事件的主要驱动力;地幔物质涌入,向下地壳注入新生物质,诱发下地壳物质熔融,形成壳幔混合源富钾含矿岩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