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89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64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247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5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591.
一种基于多项式拟合的单频周跳探测改进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项式拟合的单频周跳探测的改进方法,综合利用了星间单差载波相位观测数据和非差载波相位观测数据,实现了单频载波相位周跳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592.
准噶尔盆地西缘二叠-三叠系扇控成岩储集相成因机理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对准噶尔盆地西缘前陆冲断背景下形成的扇控沉积储层特征的研究,发现沉积、构造、流体和热演化4种机制是主要的成岩成孔作用,各自的成因机理不同,据此提出了4种成岩储集相成因机制和相应的发育模式。指出二叠-三叠系储层孔隙空间主要以溶孔为主,发育粘土收缩孔缝、粒内缝、颗粒溶蚀、沸石溶蚀、构造缝及气孔等多种成岩储集相。不同成岩成孔机制相互配合是形成该区有利成岩储集相的条件,预测断裂发育区油气勘探有利埋深度可达7000m,非断裂发育区油气勘探有利埋藏深度可达4500m,改变了原来对该地区有效储集层埋藏下限深度为3500m的观点。这对我国类似地区的有利成岩储集相预测具有理论参考价值,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93.
???????????????????????????????????????????????????????(?????????)??λ?????????????????????о??????????? PDA ????????GPS????λ????????????????????????????????????????????????????????????????  相似文献   
594.
海洋微型鞭毛虫是海洋微型真核浮游生物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类群,在构成和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微生物群落通常由少数优势种和大量稀有种组成,这种分布模式在海洋微型鞭毛虫群落中也极为常见,并且二者的内在特征可能对群落生物地理分布格局以及生态系统功能产生不同影响。然而在多数研究中并未将两种不同亚群落进行区分,对二者的分布特征、对环境和空间因子的响应以及在总体群落中的生态地位等的认识十分有限。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调查了中国近海亚热带 热带3个自然海区微型鞭毛虫群落中优势种和稀有种的分布特征,并探讨了环境因子和空间因子与不同亚群落之间的关系,利用中性模型揭示了中性过程在群落构建中的作用,最后通过共现网络分析解析了两种不同亚群落在总体群落中的生态地位。结果表明:3个海区微型鞭毛虫群落中的优势类群和稀有类群在多样性和物种组成上具有不同的特征,表现出一定的生物地理分布格局;这与它们受到不同程度环境因子和空间因子的驱动作用有关;中性模型的结果体现了随机过程在两种亚群落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共现网络关系反映出不同丰富程度的生态类群具有重叠但又相异的生态位,从而在同一环境中形成物种的共存,维持了群落结构的稳定,而稀有类群以较高的连接度和更高比例的关键种数目,在网络关系中起到重要的连接作用。本研究初步揭示了中国近海微型鞭毛虫优势种和稀有种的分布特征和建群机制,为深入认识海洋微型鞭毛虫的群落结构、分布格局以及影响其群落构建的生态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95.
GPS观测得到的天津地区的现今变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995年为了监测天津市的地面变形,配合地面沉降的精密水准测量,在天津市布设了一个GPS监测网。从1995年开始,每年的10月或11月进行一次精密GPS测量,到2001年已连续观测7年,在重新系统处理这7年资料的基础上,对天津地区的现今变形进行了研究,并与同时进行的精密水准复测的垂直变形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扣除了天津地区随同欧亚板块在地球表面的整体运动之后。天津地区仍然有以东向运动为主要特征的水平运动,年速率约为8.4mm/a,这与整个华北地区的东向运动一臻。天津地区的垂直变形主要是因抽用地下水,油,气引起的地面沉降。用GPS测得的沉降量与用精密水准得到的结果相当一致,天津地区的垂直变形主要是因抽用地下水,油,气引起的地面沉降,用GPS测得的沉降量与用精密水准得到的结果相当一致,其偏差均方根值为11.6mm/a。据此对天津地区的地面沉降监测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96.
利用单频伪距观测值和广播星历数据,比较不同观测值权值下GPS/GLONASS组合单点定位的结果,并讨论大气误差对组合单点定位精度的影响。利用最小二乘和卡尔曼滤波两种算法进行单点定位计算,结果表明,组合定位单历元平面位置解精度优于2.5 m,高程方向精度优于4.5 m,24小时解3个坐标分量精度均优于1 m,对于该两种算法,组合定位与单独GPS定位相比精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597.
Global-local interaction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economic geography.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ization in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has profoundly affected the global production and trade networks.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systematic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n digitalization and global-local interaction studi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ceptually rethink the role of digitalization in reshaping global-local interactions from a dynamic and relational perspective. To do this, the study first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the digital turn in economic geography and discussed the rethinking of digitaliz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understanding of digitalization is gradually moving beyond the limits of isolated, static, and passive technocentric approaches and towards a more dynamic, relational, and open perspective. Second, the study combined the "digital turn" with the "relational turn" in relational economic geography, which constructs theoretical bridges between digitalization and global-local studies. Third, this study provided a basic understanding for sorting out the evolution of the research frameworks, that is, from the global value chain (GVC) to t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GPN) and then to the digital ecosystem (DE). We argued that digitalization has been deeply involved in shaping the global economic landscape, restructuring global-local production relations, and reconstruct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is recognition, we discussed the primary performance of digitalization on the restructuring of global-local interaction from three aspects: enterprise relationship, spatial effect and interaction mechanism. Finally, grounded in the practice of China's urban and regional 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possible theoretical innovations and prospect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digitalization and global-local interaction in the Chinese context were proposed. The study pointed out that we can integrate the regional practices of China's digital development with more in-depth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platform ecosystems, spatial effects, location analysis, local development models, and so on in future research. © 2023, Editorial office of PROGRESS IN GEOGRAPHY.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598.
中国基础科学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建立。从该年开始,基金委地学部开始资助大气科学基础研究项目。截至2021年,35年来,基金委以研究项目的遴选、资助和评估等过程为推动,不仅促成了我国大气科学研究的持续进步,更形成了一支核心研究机构和队伍。自然科学基金大气科学类项目立项呈现持续增加态势立项数量的增加出现两个快速增加的台阶:一是2000年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