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2篇
  免费   197篇
  国内免费   232篇
测绘学   111篇
大气科学   141篇
地球物理   255篇
地质学   471篇
海洋学   149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146篇
自然地理   1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182.
廖海军  刘巧  钟妍  鲁旭阳 《地理学报》2021,76(11):2647-2659
表碛覆盖型冰川是中国西部较为常见的冰川类型。表碛层存在于大气—冰川冰界面,强烈影响大气圈与冰冻圈之间的热交换。表碛厚度的空间异质性可极大地改变冰川的消融率和物质平衡过程,进而影响冰川径流过程和下游水资源。基于Landsat TM/TIRS数据,运用能量平衡方程反演了贡嘎山地区冰川表碛厚度,研究了贡嘎山地区冰川在1990—2019年间表碛覆盖范围及厚度变化情况,同时对比了东西坡差异。结果表明:① 贡嘎山地区冰川表碛扩张总面积达43.824 km2。其中,海螺沟冰川扩张2.606 km2、磨子沟冰川1.959 km2、燕子沟冰川1.243 km2、大贡巴冰川0.896 km2、小贡巴冰川0.509 km2、南门关沟冰川2.264 km2,年均扩张率分别为3.2%、11.1%、1.5%、0.9%、1.0%和6.5%;② 海螺沟冰川、磨子沟冰川、燕子沟冰川、大贡巴冰川、小贡巴冰川、南门关沟冰川表碛平均增厚分别为5.2 cm、3.1 cm、3.7 cm、6.8 cm、7.3 cm和13.1 cm;③ 西坡冰川表碛覆盖度高,表碛覆盖年均扩张率低,冰川末端退缩量小;东坡冰川表碛覆盖年均扩张率高,但表碛覆盖度总体低于西坡,冰川末端退缩量大。  相似文献   
183.
生态保护红线成效评估框架与指标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鹏  王桥  杨旻  李静  翟俊  蔡明勇 《地理研究》2018,37(10):1927-1937
生态保护红线是在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诸多区域生态管理制度不断实践基础上,面对中国国土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复杂关系,继承和创新提出的一种新型区域生态管控制度,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如何科学评估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服务于生态保护红线综合管理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针对已有的区域生态保护成效评估案例的不足,基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为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基本认知,围绕着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管控目标,以生态保护红线对区域生态系统保护作用为主要出发点,提出生态保护成效评估框架和指标方法。生态保护成效评估以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内容主线,通过多维度时空尺度拓展,耦合分析生态保护红线内外、实施前后的生态状况变化,综合评估生态保护红线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贡献和改善区域生态状况的作用。进而,可以关联分析可能引起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状况变化的管控政策、制度和其他间接驱动因素,评估政策实施成效评估。实证上选择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和广东省严格控制区为案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4.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 SAR)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measure surface deform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However, the accuracy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D-In SAR method are not well estimated due to the lack of in-situ validation. In this paper, we mapped the seasonal and long-term displacement of Tanggula(TGL) and Liangdaohe(LDH) permafrost regions with a stack of Sentinel-1 acquisitions using the Small Baseline Subset In SAR(SBAS-In SAR) method. In the TGL region, with its dry soils and sparse vegetation, the In SAR-derived surface-deformation trend was consistent with ground-based leveling results; long-term changes of the active layer showed a settlement rate of around 1 to 3 mm/a due to the melting of ground ice, indicating a degrading permafrost in this area. Around half of the deformation was picked up on monitoring, in contrast with in-situ measurements in LDH, implying that the D-In SAR method remarkably underestimated the surface-deformation. This phenomenon may be induced by the large soil-water content, high vegetation coverage, or a combination of these two factors in this reg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surface deformation could be mapped accurately for a specific region with Sentinel-1 C-band data, such as in the TGL region.Moreover, although the D-In SAR technology provides an efficient solution for broad surface-deformation monitoring in permafrost regions, it shows a poor performance in the region with high soil-water content and dense vegetation coverage.  相似文献   
185.
通过构建反映城市综合实力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2005,2010,2015年的综合实力分别进行测算与评定,运用基于扩展断裂点模型的加权Voronoi图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引力范围进行划分并展示了城市间引力界线的变化趋势,揭示了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3个年份的城市引力范围时空演变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个年份,综合实力较高的地区基本分布在中原城市群中部和北部,东南部城市综合实力较弱,排名靠后,呈现出中北高、东南低两极化的发展规律;目前中原城市群城市引力范围格局中,郑州市的引力范围最大,其次是洛阳市、邯郸市,已经形成了以郑州为城市群核心的空间格局;3个年份,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影响范围演变格局总体较为稳定,局部地区空间吸引范围变化较为明显,中、北部城市发展态势良好,影响范围有向北扩大的趋势;城市引力范围与其综合实力不完全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6.
利用1998—2009年北京观象台、大兴和丰台站气温小时观测资料,分析了五环路建设前后气温的变化以及气温变化的季节差异;利用2008—2009年北京观象台及其周边20km范围内站点的气温分钟资料,分析了观象台与其他台站气温资料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五环路建成后的5年比建设前5年年平均气温有0.98℃的升幅。五环路对观象台气温资料的影响存在季节性变化,气温升幅春季最小,秋季最大。北京观象台气温资料与周边台站气温资料存在较明显差异,气温绝对差平均值为0.57~1.92℃。  相似文献   
187.
梅雨期及其前后东亚地区的经向环流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分析了1983年江淮流域入梅前、梅雨期以及出梅后东亚地区各期平均的经向环流结构及其演变特征。在不同时期,印度热带季风环流和东亚热带及副热带季风环流具有显著差异。研究指出,江淮流域梅雨是亚洲夏季三个季风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东亚副热带季风系统中经向环流上升支中的产物,同时又与其它两个季风系统密切相关,梅雨结束则与印度热带季风环流减弱南撤、西太平洋高压加强西伸、东亚副热带季风环流北上有关。   相似文献   
188.
本文采用先进的LAGFD风、浪数值模式和POM(PrincetonOceanModel)三维海流模式对自1945~1995年间发生并影响南海东部海域的299个历史最强热带气旋过程进行数值后报,给出了南海东部部分海域(19°~23°N,113°~118°E)中1000m等深线内60个点的多年一遇风、浪、流和水位极值,并简要分析了南海东部(15°~27°N,108°~122°E)的气候特征,为该海域区域性海洋环境研究与工程开发提供了基础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89.
对GPS高程拟合的几种常用方法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讨论,给出了具体的数学模型,结合实测数据对各种拟合方法的特性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90.
实际观测表明,用现行短周期仪器起算函数R1测算的近震震级ML在近距离地段数值偏低,在远距离地段偏高,随震中距出现系统偏差。本文以里克特(1935)零震级地震定义为震级水平控制原则,应用了辽,吉,黑,冀四省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制定出东北地区近震震级起算函数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