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6篇
  免费   657篇
  国内免费   1039篇
测绘学   409篇
大气科学   308篇
地球物理   523篇
地质学   1853篇
海洋学   682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228篇
自然地理   471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215篇
  2021年   205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197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151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199篇
  2014年   184篇
  2013年   226篇
  2012年   247篇
  2011年   240篇
  2010年   254篇
  2009年   231篇
  2008年   254篇
  2007年   251篇
  2006年   267篇
  2005年   203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雅布赖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西部,该地区广泛出露中酸性岩浆岩。锆石LA-ICP-MS U-Pb测年显示,雅布赖山花岗质岩石形成于早中二叠世,其中花岗闪长岩年龄为280±1 Ma,正长花岗岩年龄为286±1 Ma,英安岩年龄为275±2 Ma,英云闪长岩年龄为272±1 Ma。正长花岗岩个别锆石的εHf(t)值为正值,大多数低于0[εHf(t)=-5.8~+1.8],暗示其可能起源于新生地壳物质或形成过程中有亏损地幔物质的加入,而花岗闪长岩[εHf(t)=-13.0~-8.1]、英云闪长岩[εHf(t)=-10.1~-3.3]和英安岩[εHf(t)=-15.2~-4.9]中锆石的εHf(t)值均低于0,表明这些岩浆岩的源区主要为古老的地壳物质,这与典型的古老陆块上发育的酸性岩浆岩一致。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花岗闪长岩和正长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都显示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和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的特征,并具有微弱-中等的Eu负异常;而英云闪长岩则具有一定程度的Eu正异常,且相比前两者具有较高的Sr/Y值(300)。排除岩浆在侵位过程中围岩同化混染作用的影响,中上地壳酸性侵入岩的结晶分异作用难以形成如此高的Sr/Y值,因而英云闪长岩高Sr/Y值特征可能是源区特征的反映。因斜长石、角闪石和黑云母均不能显著影响Sr/Y值,所以造成英云闪长岩与花岗闪长岩和正长花岗岩地球化学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其源区较深而存在石榴子石残留。结合前人研究,雅布赖山地区及其以东的诺尔公-狼山一带以及华北克拉通北缘广泛分布的晚古生代岩浆岩形成了一条近东西向展布的岩浆岩带。其中,雅布赖山二叠纪岩浆岩可能形成于宗乃山-沙拉扎山构造带和雅布赖-诺尔公-红古尔玉林构造带拼合的碰撞或碰撞后环境。  相似文献   
932.
应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法研究郯庐断裂带宿迁段F2、F5两条隐伏分支断裂。在宿迁市南部布设4条AMT剖面,共获得176个测深点,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和非线性共轭梯度二维反演算法,得到可靠的地下介质二维地电模型。结合工区其他物探资料分析电性结构,推断F2、F5两条第四纪活动断裂的位置、产状,认为F5断裂活动性较强,F2断裂相对较弱。这一结果为徐宿淮盐铁路的地质选线和安全施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33.
在实现BDS/GPS/GLONASS组合精密单点定位的基础上,模拟多种遮挡环境;利用3个MGEX测站的数据进行三系统组合PPP试验;并在可见卫星数、PDOP值、定位精度、收敛时间和定位可用性等方面与GPS单系统PPP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亚太地区,相比于GPS单系统PPP,三系统组合PPP可见卫星数增加了2~3倍,PDOP值显著减小。动态试验中,在无遮挡环境下,三系统组合PPP相较于GPS PPP收敛时间更短,且收敛后定位精度更高;在遮挡环境下,GPS PPP性能急剧下降,三系统组合PPP较好的保证了定位精度,提高了系统定位可用性。  相似文献   
934.
2015年中国气候主要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5年,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9℃,为1961年以来最高值,华南年平均气温为历史最高,东北、华北和西北为次高值;四季气温均偏高。全国平均降水量648.8 mm,较常年偏多3%;长江中下游大部及广西、新疆等地降水量偏多,西南西部及海南、辽宁等地降水偏少;冬、夏季降水偏少,春季接近常年同期,秋季偏多明显。2015年,南方暴雨过程多,夏季出现南涝北旱,上海、南京等多个城市内涝重;华北、西北东部及辽宁夏秋连旱影响较重;11月江南、华南出现强降雨,秋汛明显;盛夏,新疆出现持续高温天气,但长江中下游地区连续两年出现凉夏;登陆台风偏少,但登陆台风强度强,"彩虹"致灾重。2015年,我国共出现11次大范围、持续性霾过程,11-12月我国中东部雾-霾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污染程度重,11月27日至12月1日华北、黄淮等地的雾-霾天气过程为2015年最严重的一次。  相似文献   
935.
2015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勰  廖要明  柳艳菊  叶殿秀  司东  王艳姣  聂羽 《气象》2016,42(4):489-495
2015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继续偏高,比1961—1990年平均值偏高0.76℃,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内,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全球海洋平均热容量突破历史纪录。北极海冰年内最大值又创新低,南极海冰继续偏多。受下垫面因子的影响,大气环流持续性异常导致全球多地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春季南亚地区暴雨成灾,夏季欧洲受到高温侵袭等。分析表明赤道中东太平洋以及赤道印度洋的海温异常偏高引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西、偏强,以及印度半岛局地对流活跃是导致南亚地区春季暴雨频繁的主要原因;另外,北极涛动负位相的维持导致中纬度西风减速及经向型环流的建立,是造成欧洲7月初高温热浪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36.
近61年夏半年西南低涡的统计特征与异常发生的流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瑶  李国平 《高原气象》2016,(4):946-954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统计了1954 2014年间夏半年(5 10月)西南低涡发生次数的年际变化,并着重分析了西南低涡异常发生年份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西南低涡多发年,低层流场在西南低涡关键区表现为西南风旺盛且辐合异常强,气旋性切变加大,低纬季风环流增强,导致大量正角动量输送至关键区,有利于西南低涡生成;同时印度洋输送至关键区的水汽通量增加,也有利于降水发生。而西南低涡少发年,低纬季风减弱,关键区为异常北风控制,南支绕流偏弱,水平散度场表现为辐散异常强,造成角动量输送减弱,不利于西南低涡生成;且来自于印度洋的季风水汽输送减弱,亦不利于降水发生。因此,除地形和加热作用外,西风带以及季风环流带来的水汽和角动量输送也是影响西南低涡发生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937.
青藏高原东北缘马衔山夷平面特征指标的提取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夷平面研究在地貌演化和新构造运动,特别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准确界定夷平面分布范围是开展夷平面定量--半定量研究的重要基础.截至目前,前人已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和目视解译等方法开展了相关工作,并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然而,以往利用坡度高程指标提取夷平面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青藏高原内部及其周边地区发育系列夷平面,其中高原东北缘马衔山地区较好的保存了两级夷平面.被夷平的地层为前寒武系马衔山群混合岩,山顶面上发育冰缘地貌,主夷平面波状起伏,上有岛山和晚新生代沉积,局部覆盖有40 m左右红粘土和30 m以上更新世黄土,并在局地残留3 m以上风化壳,是开展夷平面研究的理想地区.为探讨如何确定提取夷平面的最佳坡度高程指标,本文基于夷平面的特殊地貌几何形态,利用均值变点分析法和最小误差法确定了提取夷平面的最佳高程和坡度指标,并据此对马衔山地区的两级夷平面的分布范围进行提取和统计分析.最后结合剖面线,坡向分布图和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夷平面的构造变形特征.研究发现马衔山地区两级夷平面最佳坡度指标均为12°,山顶面和主夷平面高程主要分布在3470~3640 m和2670~2870 m;统计分析表明山顶面面积约为6.4 km2,平均高程为3559 m,主夷平面面积约为15.5 km2,平均高程为2771 m;而夷平面的变形特征主要受控于区域断层.  相似文献   
938.
Cloud profiling radar (CPR) onboard CloudSat allows for deep penetration into dense clouds/precipitation. In this study, tropical cyclones (TCs) a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stages as developing, mature, and decaying. The circular TC area with the radius of 500 km is divided into five regions. The vertic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94 Western Pacific TCs at different stages in different regions from June 2006 to February 2014 are statistically quantified using the CloudSat tropical cyclone overpass product (the CSTC Product). Contoured frequency by altitude diagrams (CFADs) of radar reflectivity show an arc-like feature and exhibit opposite distributions with a boundary at 5 km. Bright bands are found at this altitude, indicating melting layers. Deep convective (DC) clouds have the largest occurrence probability in the inner region, while Ci clouds occur more frequently in the outer region at 10-15 km. As clouds have the second largest vertical scale after DC clouds. Distributions of Ac, Cu, and Ns clouds at different stages have few distinctions. As the altitude increases, the ice effective radius and the distribution width parameter decrease while the 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 increases. Moist static energy (MSE), cloud thickness (CT), liquid water path (LWP), ice water path (IWP), water vapor (WV), and rain rate (RR) all diminish along the radial direction and are significantly larger at the mature stage. The average value of MSE at the developing stage is larger than that at the decaying stage.  相似文献   
939.
从气候波动的瞬时频率与瞬时振幅出发,结合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技术,提出了基于幅频分离技术的气候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并对南京地区降水距平进行了30候的预测试验。结果表明,幅频分离预测法能够对所有模态的振幅和高频模态的瞬时频率进行较好的预测,而预测的瞬时频率累积误差会对模态分量的预测距平相关性产生敏感影响,该新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气候序列高频模态的预测效果。对于气候序列的低频模态分量,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的边界效应会对瞬时频率的求解产生较大误差,使得序列边界区的幅角计算不准确,导致对低频模态的最终预测效果不理想。对气候序列的高频分量采用幅频分离并进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预测,而对其低频分量仅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进行直接预测,可同时提高高、低频分量的预测效果,并最终提高整个气候序列的预测准确性。该分频预测方法可以使南京降水预测的30候距平相关保持在0.4以上。  相似文献   
940.
大范围倾斜多视影像连接点自动提取的区域网平差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闫利  费亮  叶志云  夏旺 《测绘学报》2016,45(3):310-317
提出了一种大范围倾斜多视影像自动连接点提取和光束法区域网平差算法。首先利用POS数据对倾斜影像进行矫正并预测候选像对,使用SIFT特征进行影像匹配;然后利用并查集数据结构实现多视影像间连接点对应关系的快速确定;最后将POS数据和控制点数据作为带权观测值进行平差解算。选取3种典型的倾斜相机系统(组装轻量级倾斜相机、国产SWDC-5相机、微软UltraCam相机)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能够适应国内外流行的倾斜摄影系统,且一次性可处理的影像数目超过2000张;在相同条件下倾斜影像光束法区域网平差的整体精度优于传统垂直摄影情形,实际精度可以达到水平方向0.75 GSD,高程方向2.0GS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