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102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72.
在浙东天台晚中新世嵊县组发现大量菱属果实化石。该化石保存完好,特征丰富。由于其种类多、性状冗杂不明显,菱属植物的鉴定与分类一直存在很大争议。本研究基于菱属果实化石性状特征多、便于测量记录的特点,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数值统计方法对菱属果实进行鉴别、归类,寻找鉴定分类中的指导性性状。首先,利用上述方法对现生菱属果实进行数量分析,取得了较好结果。然后,采用同样方法对菱属果实化石进行研究,认为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能够对化石种进行有效的鉴定分类,可以成功剔除冗余性状。最后,研究得出果体形状、是否有果冠、果冠是否外翻、顶部形态、肩角生长方向、腰角生长方向、腰角长度、瘤状退化腰角数目等特征是菱属果实化石鉴定的关键性状。基于以上性状,嵊县组菱属果实化石可以分为两个类群。  相似文献   
73.
锡和钨:西藏冈底斯带潜在的优势矿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规模巨大的西藏冈底斯复合岩浆岩带近几年已被公认是我国又一个重要成矿带,拥有铜、铅、锌、金和富铁等优势矿种。除此之外,锡钨应是两个潜在的优势矿种。该带在中、新生代板块活动频繁而强烈,生成有弧花岗岩、碰撞造山花岗岩和后造山花岗岩。碰撞造山花岗岩源于陆壳的局部熔融,具有锡钨成矿专属性。它与弧花岗岩共同集中分布在南、中、北冈底斯3个花岗岩带中,时代以白垩纪至古近纪为主,数量每个岩带均有40个以上的岩体。据岩石学、岩石化学和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可在每个壳熔花岗岩带中区分出期波下日、桑巴、雅唐那、鲁巴杠、鱼弄、更张等一批成锡花岗岩;据地层岩石的微量元素丰度判定出念青唐古拉岩群、下古生界、中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等地层为锡、钨矿源层;加上众所周知的冈底斯带多期构造变动和发育的各种塑、脆性变形形迹,说明冈底斯带确有锡、钨成矿的优越条件。而已有的锡钨矿床、矿(化)点、找矿线索和找矿信息表明,在冈底斯带中确有这两种矿存在,且有进一步普查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74.
TOPMODEL中地形指数ln 的新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OPMODEL中地形指数ln (α/tanβ)被用来近似表征流域径流源面积和地下水水位的空间分布特征,目前广泛使用的计算地形指数的方法为多流向算法 (FD8算法)。本文首先介绍了多流向算法的基本原理,并基于此对流动累积分配中的有效等高线长度精确计算提出了几何锥面内切圆算法,同时改进了传统的地形指数中单位等高线汇流面积α的计算方法,增强了多流向算法对DEM中异常栅格的处理能力。改进后的地形指数新算法在两个不同流域和不同分辨率DEM上与传统多流向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算法在原理上更符合地形指数物理意义,实际应用中其计算结果更准确。这种地形指数新算法的提出对于流域水文过程机理分析及陆面过程定量化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5.
赣江流域TRMM遥感降水对地面站点观测的可替代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卫星遥感降水产品为无/缺资料地区的水文过程模拟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结合地面高密度雨量站网,在中国典型暴雨区赣江流域定量评估两种TRMM降水产品(3B42V7和3B42RTV7)的精度,并通过耦合分布式水文模型CREST,探讨了水文模拟中TRMM卫星降水产品对地面观测降水的可替代性。研究表明:3B42和3B42RT与地面观测流域平均月降水相关系数达到0.9以上,偏差在5%以内,日尺度上相关性略差,偏差略有增加。同时设计2种水文模拟对比试验:情景I为静态参数,使用地面雨量站降水率定模型参数,采用卫星降雨验证模型;情景II为动态参数,采用卫星数据重新率定模型参数,再利用卫星降雨验证模型。对比结果表明:情景II中完全使用TRMM降水后模型效果明显改善,证明TRMM卫星数据在赣江流域具有替代地面站点观测的潜力,但需要重新根据卫星降雨率定模型。  相似文献   
76.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Outer Zone of Southwest Japan including the Kii peninsula belongs to the tectonic ‘shadow zone’, where fewer conspicuous active faults and less Quaternary sediments develop than in the Nankai subduction zone and Inner Zone of Southwest Japan. In order to study the paleostress sequence of the Kii peninsula, we analyzed fault‐slip data and tension gashes at pilot sites of Early–Middle Miocene forearc sediments and Late Cretaceous accretionary complex.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six faulting events are reconstructed in sequence: (i) east–west extension (normal faulting); (ii) east–west compression and north–south extension (strike‐slip faulting); (iii) NNW–SSE compression and ENE–WSW extension (strike‐slip faulting); (iv) northeast–southwest compression and northwest–southeast extension (strike‐slip faulting); (v) WNW–ESE compression (strike‐slip or reverse faulting); and (vi) NNE–SSW extension. The north–south to NNW–SSE trending dyke swarm of Middle Miocene age in the Kii peninsula is thought to be related to Event 3, implying that Event 3 was active at least during the Middle Miocene. Because Event 6 is recognized solely at a site, the overall latest faulting event seems to be Event 5. Assuming that the compression results from the motion of the crust or plate, the compression direction of Event 5 is in good accordance with the present‐day WNW crustal velocity vectors of the Kii peninsula. The stress trajectory map of Southeast Korea and Southwest Japan reveals that the current compression directions of the Kii peninsula correspond to the combinatory stress fields of the Himalayan and Philippine Sea tectonic domains.  相似文献   
77.
为了监测刈割+水淹+种植秋茄综合治理互花米草对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于治理前、治理1个月后、治理8个月后采集治理区和对照区(互花米草样地)土壤,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等理化指标。结果表明,整个治理过程中,互花米草治理区和对照区各土壤层pH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理过程未造成土壤pH值的变化;治理区表层土壤(0~10cm)土壤密度显著高于对照区,其他土层则无显著差异(P>0.05),治理过程导致表层土壤板结,土壤密度增大;此外,治理1个月后,治理区表层土壤(0~10cm)有机碳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治理8个月后则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治理措施导致土壤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先增加后降低。总之,刈割+水淹+种植秋茄综合治理互花米草对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等产生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78.
为探究InSAR和GPS形变数据对断层深部滑动的敏感性,分别模拟走滑断层、正断层和逆冲断层在不同深度的滑动分布模型,并基于不同精度的InSAR和GPS形变数据反演了3类断层在不同深度位置的滑移分布。对3类断层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实验得到的结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在相同深度时,基于高精度InSAR和GPS形变数据反演的深部滑动残差较小,而基于常规精度InSAR数据反演结果的残差较大;随着深度的增加,反演深部滑动的探测性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其中基于高精度InSAR和GPS数据的滑动探测性高于基于常规精度InSAR的滑动探测性。当InSAR和GPS数据精度相同时,维度对断层深部滑动的探测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9.
以赣南青塘—梅窖地区为典型区开展详细的调查研究工作,共采集了表层(0~20 cm)土壤样品889件,农作物样品72件。系统地分析了土壤及农作物中硒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成土母质、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硒平均含量为044 mg·kg-1,其中面积比例为4859%的土壤硒含量处于足硒状态,面积比例为4286%的土壤硒含量处于富硒状态。在空间分布上,缺硒和潜在硒不足土壤仅呈零星分布。表层土壤硒含量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成土母质硒的含量,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硒含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值没有相关性。花生和水稻富硒率较高,其中花生和早稻含量均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仅晚稻存在一定的重金属超标现象。通过对比富硒土壤和不富硒土壤中晚稻重金属含量的超标率、硒的富集系数和含量,发现在富硒区晚稻中重金属的超标率远远低于非富硒区,说明土壤硒元素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晚稻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效应。  相似文献   
80.
塔中奥陶系储层内硫化氢广泛分布,由于其剧毒、易溶于油水中、腐蚀性强,给勘探开发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为了弄清奥陶系储层的硫化氢成因及分布规律,在分析现有关储层中H2S来源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中的矿物组分、H2S及其硫碳同位素分析来探讨其H2S原因。结果表明:三期方解石交代硫酸盐矿物,且硫酸盐未被TSR还原;奥陶系内硫化氢硫同位素普遍比寒武系内硫化氢硫同位素低;奥陶系内硫化氢硫同位素和地层水硫酸根硫同位素具有伴生关系,TSR发生在烃水过渡带;TSR反应物与硫化氢含量无相关关系,并出现了沥青质碳同位素值的负偏;甲烷碳同位素值与硫化氢含量无相关关系,甲烷并未参与TSR。奥陶系与寒武系内硫化氢为不同阶段各自的产物;硫化氢生成时期为奥陶系良里塔格组(O3l)和鹰山组(O1-2y)内TSR发生在晚燕山期-喜山期,寒武系内TSR发生在晚海西期和晚燕山期-喜山期。总体上,奥陶系内硫化氢为原地TSR成因,受控于走滑断裂注入寒武系高矿化度、富镁地层水和油气,以及沿I号断裂运移的贫硫化氢干气稀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