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9篇
  免费   287篇
  国内免费   306篇
测绘学   109篇
大气科学   307篇
地球物理   467篇
地质学   578篇
海洋学   137篇
天文学   45篇
综合类   107篇
自然地理   15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51.
以气候适宜降水量为基础的水分距平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一种以气候适宜降水量为基础的水分距平的计算方法。通过统计一个地区逐月的水分平衡分量,可以计算出该地在气候上适宜的蒸散、补水、径流、失水和降水量,从而得到可以衡量水分盈亏的水分距平值d。这个水分距平作为衡量水分异常的指标可以更好地表现同一个地区同一时期不同年份的水分盈缺情况。应用这种方法计算了北京1961~2000年逐月水分距平值,并分析了1月、4月、7月和10月份的逐年水分距平变化。  相似文献   
952.
浙北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项素清  徐燕峰 《气象》2003,29(5):46-50
利用MICAPS系统T213资料和实况资料,结合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对2002年7月16日发生在浙北地区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进行分析发现:前期大陆副高南侧的来自西太平洋的偏东气流为强雷暴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江南地区在高空暖中心控制下,出现了大范围高温天气,形成高温、高湿的大气层;北方冷锋和阶梯槽携带冷空气南下冲击副高西北侧(浙北地区)的不稳定层结,使对流强烈发展起来,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为强雷暴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  相似文献   
953.
基于GIS的长江三峡水库诱发地震预测数据库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系统需求分析出发 ,介绍了可视化的长江三峡水库诱发地震预测数据库构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技术路线 ,划分了国内外典型的诱震震例以及长江三峡地区基础地理、诱震地质环境和诱发地震前兆监测等相关基础信息的主要类型 ,确定了各类信息的数据库结构和数据格式。在此基础上 ,对各类基础图形进行数字化处理 ,建立了可视化的图形数据库 ;通过其相关属性信息的录入或转换 ,建立了各类图形相应的属性数据库 ;利用GIS技术 ,对图形数据库及其属性数据库进行了无缝集成 ,实现了图形数据与其相应属性数据间的可视化交互式查询、浏览、管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954.
亚澳季风异常与ENSO准四年变化的联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赤道地区纬向风的年际变化特征,以及亚澳季风与ENSO在各个位相的联系。结果表明:赤道纬向风变化与中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在准四年周期上是强烈耦合的;在El Eino期间东亚冬季风弱,夏季风强,而南亚夏季风弱,反之,在La Nina期间东亚冬季风强,夏季风弱,而南亚夏季风强;东亚地区的异常北风有利于西太平洋西风异常爆发,使得东太平洋海温升高,但只有随后在中东太平洋出现持续性西风异常,El Nino才能发展,其中来自太平洋中部的异常北风(并不是来自东亚大陆地区)和南太平洋中部的异常南风的辐合对中东太平洋出现持续性西风异常起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澳大利亚东北部的季风异常的影响更为显。  相似文献   
955.
1998年夏季嫩江和松花江流域东北冷涡暴雨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力  安刚 《应用气象学报》2002,13(2):156-162
选择了1998年9例典型的松嫩流域东北冷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东亚阻高、西太平洋副高和东北冷涡以及它们在强度和位置上的最佳配置构成了1998年松嫩流域持续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亚洲季风诸系统 (南亚季风, 副热带季风) 的水汽输送也是大范围强降水频繁出现的主要原因, 并且是与一般冷涡降水的最根本区别。冷涡系统自身独特的水平和垂直结构特征导致暴雨中心主要发生在系统中心以东大约6个经距的范围内, 而不是出现在冷涡中心附近及其以西地区。  相似文献   
956.
一种人口连续分布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常用的表示人口分布的方法及其不足,提出了将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分布化的方法,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一定分辨率的格网,用距离衰减函数将人口密度估计值分配到每个格网上,每个格网上的人口是均匀分布的,随着格网分辨率的提高,就可以模拟出符合人口说细分布的人口密度空间连续分布模型,并通过实验说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57.
吉林露水河硅藻土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露水河硅藻土矿是第四纪形成的沉积矿床,具有直链硅藻土和圆环硅藻土两种类型矿层。硅藻土矿的物质组成以硅藻为主,可含少量粘土矿物。SiO2主要由硅藻贡献。Al2O3主要由粘物贡献,Fe主要以Fe2O3形成被吸附在粘土矿物颗粒表面和粒间。直链硅藻土矿层厚度稳定,主要是Ⅱ级土,含Fe较高;圆环硅藻土矿层厚度有变化,大多为Ⅰ级土,含Fe低,但局部见硅藻严重破碎现象。利用SiO2-密度相关图解,可适时监测硅藻土品质。  相似文献   
958.
蒋富清  李安春 《沉积学报》2002,20(4):680-686
对冲绳海槽南部陆架、陆坡和海槽 33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的主要化学组成为SiO2 、Al2 O3 和CaO,这三种组分占沉积物总量的 6 8%左右。多数元素在陆架和陆坡的变化范围较大,在海槽区相对稳定。向海槽方向随沉积物粒径变细,SiO2 和CaO减少、Al2 O3 和其它多数元素含量增加。常量元素和Al2 O3 的比值分布特征表明,本区沉积物由物源区经由陆架向海槽输送,沉积物主要由陆源碎屑沉积组成,此外还有生物碎屑沉积和自生沉积。陆架区部分微量元素富集因子 (EF)与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的富集因子对比结果表明,本区的沉积物与长江沉积物的关系更为密切。陆坡区Cu、Pb、Zn、Co、Ni和Cr的富集因子较高是由于生物的富集作用造成的,Mn的富集主要是自生沉积的结果。用R型因子分析方法对沉积物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结合元素的分布特征,给出了四个主因子所对应的沉积环境和特征元素组合,分别为 1)陆架型的元素组合 :SiO2 、TiO2 、Zr、CaO和Sr,2 )陆坡型的元素组合Fe2 O3 、MgO和P2 O5,3)海槽型的元素组合 :Al2 O3 、K2 O、Cu、Zn、Co、Ni、Cr和Ba,4 )反映沉积环境氧化-还原属性的元素组合 :MnO和FeO。  相似文献   
959.
对2000年1月15日姚安6.5级地震极震区(Ⅷ度)及姚安、大姚、南华和牟定等县城内的建筑物与结构物的震害做了系统的调研。本作为系列研究之二,分析了各类建筑物的地震破坏现象与相关设计,以及地震的破坏机理,讨论了地震区城镇建设中防震减灾应引起重视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在设计与施工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及在这次地震灾害中获取的经验与教训。对今后多震区的城市规划、建筑物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60.
From stable carbon isotope analysis of tree-rings of Chinese pine (Pinus tabulaeformis) from Mt. Helan, China, we found that high-δ13C values were related to high mean temperatures from June to August (T 68), and Iow-δ13C values corresponded to low T 68. From these data, a transfer function has been used to reconstruct summer temperatures (T 68) for the Mt. Helan region. The explained variance of reconstruction is 34.9% (F=15.01, p<0.001). The time period containing the highest summer temperatures in northern China (late 1920-1930s) was confirmed by our reconstruction. The data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 tele-connection between summer temperatures in Mt. Helan area and sea-surface-temperatures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The extreme low temperature periods around the years of 1920 and 1947 for Mt. Helan region correspond well to the cold climate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Along with other analyses, this suggests that climate variations in the Mt. Helan region are driven not only by local events, but also by the global climate. Significant periodicities appearing in the reconstruction are 2.56 and 2.63 ye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