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22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98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106篇
海洋学   9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造山带中残存有许多前寒武纪地质体,其中一些被当作前寒武纪基底用于探讨所在微陆块的大地构造属性。由于微陆块属性对于造山带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及所讨论的前寒武纪地质体蕴含地球早期历史演化信息,对微陆块属性的厘定成为造山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笔者等以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的微陆块为例,总结梳理了微陆块厘定的相关依据:岩石组合和变质变形特征,碎屑锆石谱峰显示的源区时代特征,地质事件序列,前寒武纪地壳演化信息,继承锆石、捕获锆石和古生代侵入体同位素显示的深源地壳信息,以及地球物理等方面的特征。由于不同学者采用的厘定依据不同,对微陆块属性认识争论不断,即使相同依据也有一定的差异,从而影响对造山带结构和演化的认识。基于以上原因,笔者等认为前寒武纪基底的亲缘性探讨不仅要注重岩石组合和形成时代,还要在精细野外解剖和高精度年代学工作基础上,注意其变质—变形特征、接触关系、源区时代特征、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地壳增生信息和深源地壳信息等的综合对比分析,以得到较全面依据,探讨其构造属性。当获得一组前寒武纪地质体信息时,可先进行同构造单元内对比,再与其他构造单元对比。当特征相异时则需进行构造单元拆分或考虑构造就位的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推覆体、走滑外来体、俯冲刮削的构造岩片);当特征相似时,可能指示了相同微陆块的裂解或破坏或者不同的微陆块共同经历了相似的前寒武纪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72.
目的:观察痛风方联合吲哚美辛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湿热郁结型痛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痛风方联合吲哚美辛治疗,对照组单用吲哚美辛治疗。治疗2周后评定2组综合疗效,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白细胞(WBC)、血清尿酸(UA)、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0%(57/60),对照组为81.67%(49/6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积分及UA、ESR、CRP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风方联合吲哚美辛能改善湿热蕴结型痛风患者的中医症状,降低WBC、UA、ESR、CRP水平,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3.
基于2018年海州湾及邻近海域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运用Ecopath with Ecosim 6.5 (EwE)软件构建由26个功能群组成的海州湾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对现阶段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营养相互关系和系统总特征等进行分析,旨在为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海州湾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各功能群的营养级范围为1.00~4.19,其中鱼类营养级范围较广,为3.22~4.19;浮游动物和其他软体动物受初级生产者和捕食者的双重作用,处于重要的营养位置;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分析显示,该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的比值为7.096,总初级生产量与总生物量的比值为56.866,系统的连接指数和系统杂食指数分别为0.429和0.204,说明该生态系统目前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的状态,容易受外界扰动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海州湾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模型进行研究,解析了该海域营养结构和系统发育状况,将为海州湾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4.
受季风强迫, 珠江淡水羽在南海北部广泛形成羽流锋面, 而浮游植物群落通常在羽流锋面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南海北部毗邻珠江三角洲, 陆源输入的大气沉降对该海区生态系统影响显著。利用2019年3月珠江口西部的现场调查数据, 结合羽流锋面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空间差异与大气沉降影响下的浮游植物群落生态学, 分析两者对南海北部陆架区浮游植物粒径群落以及微微型浮游植物的耦合影响。研究表明, 羽流锋面滨侧以小型(Micro)浮游植物群落为主, 锋面海侧以微微型(Pico)浮游植物群落为主, 而锋面区浮游植物群落粒径分布较为均匀, 且生物量高。锋面区域环境因子差异导致浮游植物群落分布呈现较大的空间差异。在锋面区域, 浮游植物群落生长总体受氮限制, 而聚球藻的生长则受磷限制。锋面区域浮游植物群落内部种群对营养盐的需求和响应有所差异。大气干、湿沉降的添加均能够促进不同粒径浮游植物群落的生长: 在锋面滨侧和锋面海侧, 小型浮游植物群落在添加气溶胶颗粒或雨水后比微型(Nano)和微微型浮游植物群落表现出更大的竞争优势, 生长率最高; 而锋面区域浮游植物群落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 小型、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群落的生长速率均增加且无显著差异。大气沉降颗粒的添加显著促进了锋面系统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与锋面滨侧聚球藻的生长, 在锋面区域以及锋面海侧则抑制了聚球藻和原绿球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75.
牛淑贞  张一平  乔春贵  史一丛  袁小超 《气象》2018,44(10):1318-1324
利用2009—2016年5—9月郑州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5615个单体回波按不同预报时效、不同生命史和不同类型强对流的风暴追踪信息产品进行统计,较系统地分析了单体回波的距离误差和方向误差,探讨了实况与预报的偏差方向。结果表明:30和60 min距离误差分别为9. 3和16. 9 km,方向误差变化不大,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距离误差增大;生命史≤1h、1~2 h和超过2 h的30 min预报平均距离误差分别为9. 8、8. 8和7.7 km,方向误差分别为25. 2°、25. 7°和22.8°;生命史在1~2 h和超过2 h的60 min预报平均距离误差分别为17. 3和15. 9 km,方向误差为24. 4°和22. 7°,随着单体生命史的延长,方向和距离误差呈减小趋势;西北气流型、西南气流型两种类型单体回波和整体误差一致,两种类型回波单体30和60 min方向和距离误差基本相当;不同类型、不同预报时效统计均为实况偏于预报路径右侧的次数多于偏左的次数,30和60 min偏右比例分别为57. 5%和55.6%。  相似文献   
76.
耦合适应力的福州市高温脆弱性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高温发生区域不断增加,高温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城市复合人地系统的脆弱性。适应是应对极端高温的重要行动,耦合适应力因素的城市高温脆弱性研究已成为国际热点和研究前沿。本文以中国代表性高温城市福州为例,利用专家评估、AHP法、地理空间分析技术,结合实地问卷调查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重构耦合适应力的城市高温脆弱性空间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福州市高温脆弱性和适应力的影响因素、空间分异特征、热点地区和尺度间依赖进行研究,系统评估了福州市高温脆弱性。结果表明:① 年龄、住房面积、外出纳凉频率、健康状况、医疗便利程度和政府缓解高温力度等6个指标对福州市居民高温适应力水平具有显著影响;② 福州市高温脆弱性、暴露性和适应力的空间分布均呈现“核心—外围”空间结构,高温脆弱性呈现“半包围式”的“外高内低”的空间特征;③ 在城市区域高温暴露性和易损性相同的背景下,从个体人到社区和城市层面的主动适应高温的能力,将显著改变城市高温脆弱性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以期推动城市高温脆弱性研究的理论发展,并为福州市及同类型高温城市的高温脆弱性评估、调控和适应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7.
本文介绍使用2.0—2.5微米多通道辐射计,对新疆金矿区、油田及多金属矿区的岩矿所进行的地物光谱采集、整理和分析工作。在岩矿的地物光谱中—OH、CO_3~(-2)的作用相当明显,因此应用该方法对于寻找蚀变带十分有效。不同地区同类岩矿的地物光谱特征相同,受表面色调的干扰比可见—近红外波段要少,故有利于开展光谱工作和区分岩性。通过实验室工作论证,该方法对于Fe~( 3)和微量烃类渗漏也有相当强的探测潜力。文中最后以某矿区岩(矿)为例,介绍岩(矿)分类工作,通过空间变换,减少参量间的相关性和特征参量的维数,分类正确率可达95.3%。  相似文献   
78.
李晓宇  方一平 《地质论评》2016,62(S1):113-114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经济都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而稀土当之无愧地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性矿产之一。随着中国稀土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政策宏观调控的作用,加之终端消费产业的需求拉动稀土消费,我国的稀土需求一直呈增长态势,而新兴领域的应用的不断开拓,使稀土资源需求结构也发生的很大变化,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稀土资源需求变化,为下一步稀土资源管理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9.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采用常规中尺度分析方法和Barnes滤波方法,对2013年6月7日14-20时林州站出现的一次局地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此次降水过程是发生在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下,降水主要发生在500 h Pa低槽槽前;江淮气旋北端不断增强的偏东气流为降水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地形抬升有利于触发对流,并对降水有增幅作用。通过滤波分析发现,此次过程林州处于鞍型场中,且处于风向辐合线和风速辐合线附近;局地强降水发生在水汽通量负散度绝对值大值区与负散度绝对值大值中心重叠区。经过滤波前后对比发现,此次过程分析原始场得出的辐合上升运动区、水汽辐合中心、层结不稳定区与局地强降水落区有一定的偏差,而滤波场特征比较有指示意义。负散度绝对值大值区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附近有利于回波生成和发展;两回波带合并容易加强;短历时强降水发生前,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迅速跃增;雷达径向速度辐合区有利于回波发展加强。  相似文献   
80.
小型鳀鲱鱼类多为浮游生物食性种类;又是多种高营养层次鱼类的饵料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类群;其数量分布对多种生物均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根据2013年6月、8月、10月和2014年2月、4月、5月在黄河口及邻近水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小型鳀鲱鱼类资源数量分布特征;并用广义可加模型研究了其数量分布与时空和环境因子等之间的关系。黄河口及邻近水域小型鳀鲱鱼类相对资源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夏、秋季相对资源量明显高于冬、春季。小型鳀鲱鱼类相对资源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且在不同月份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在4月、5月、6月小型鳀鲱鱼类主要分布于近岸水域;在8月、10月小型鳀鲱鱼类分布外移且范围扩大。GAM分析表明;影响黄河口及邻近水域小型鳀鲱鱼类相对资源量时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表层盐度、表层水温、水深和浮游植物丰度等。小型鳀鲱鱼类相对资源量随表层盐度的升高呈现升高的趋势;在盐度达到30时;小型鳀鲱鱼类相对资源量处于最高水平。随表层水温的升高相对资源量有升高趋势;当表层水温达到15℃后;小型鳀鲱鱼类相对资源量增加趋势减缓且丰度较大。小型鳀鲱鱼类相对资源量随浮游植物丰度的增大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而随水深的变化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黄河口及邻近水域小型鳀鲱鱼类相对资源量的时空变化与鳀鲱鱼类产卵、索饵和越冬洄游有关;受到季节变化、黄河径流变化以及黄河调水调沙等引起的海洋环境因子变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