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24篇
  免费   728篇
  国内免费   1040篇
测绘学   379篇
大气科学   678篇
地球物理   885篇
地质学   1928篇
海洋学   626篇
天文学   211篇
综合类   357篇
自然地理   428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223篇
  2021年   249篇
  2020年   247篇
  2019年   276篇
  2018年   255篇
  2017年   238篇
  2016年   239篇
  2015年   229篇
  2014年   236篇
  2013年   221篇
  2012年   268篇
  2011年   244篇
  2010年   228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129篇
  1998年   121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113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1933年   2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921.
2014年7月—2014年8月借助风速仪、微梯度集沙仪,通过野外监测系统获取的试验数据,对塔中地区2014年7月—2014年8月沙尘天气过程中贴地层输沙率进行分析,得出:0~85 mm高度内,随着风速的增大,35~85 mm无论是绝对的输沙量还是相对的输沙量都减少。0~85 mm高度内,各层输沙率最大值均出现在风速为8 m·s-1左右,波动较为显著;最小值出现在6.5 m·s-1左右,波动不明显;沙尘天气中,输沙率最大值出现在5~15 mm高度,最小值出现在35~85 mm高度。扬沙天气中,风速9.2 m·s-1时,输沙率最大值在0~5 mm处。沙尘暴天气,拐点风速为7.5 m·s-1,7.5 m·s-1时,输沙率增加不显著,7.5 m·s-1时,输沙率增加显著。通过微梯度集沙仪获得的上述试验数据是风沙工程设计的一个极重要工程参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22.
对5月东亚至热带东印度洋表面温度距平主要特征向量场的分析表明,以苏门答腊为中心的热带海洋温度异常与南海季风爆发有密切关系。当该海域海温较常年偏暖(冷)时,南海季风爆发往往迟(早),它可能是通过影响中南半岛与其南方热带海洋之间经向热力差异的变化来实现的。分析了从冬到夏南海-热带东印度洋海温距平主要特征向量场的时空演变,末夏初以苏门答腊为中心的热带海温距平场特征可以追溯到冬季南海海温场的变化,后者与南  相似文献   
923.
MICAPS3.0的本地化和二次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CAPS3.0系统的主要用途是为预报员提供一个天气分析显示的工作平台。气象预报和服务人员通过此平台检索各种气象数据,显示气象数据的图形和图象,对各种气象图形进行编辑加工,诊断分析气象条件,进行中期、短期、短时天气预报制作。  相似文献   
924.
师伟  李孟  樊洪波 《探矿工程》2016,43(12):12-17
针对保德区块中低阶煤储层压裂过程中容易出现砂堵影响储层改造效果的问题,根据研究区块的地质条件,结合水力压裂时裂缝在煤层中的扩展规律,分析了保德区块煤层水力压裂出现砂堵的4类主要原因,分别为煤储层裂隙相对发育造成压裂液滤失量增加、压裂沟通高渗透性的顶底板、煤储层本身有效厚度大滤失量增大及多层合压造缝不充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使用清洁压裂液、适当提高并稳定施工排量及优化压裂施工设计,为现场的水力压裂施工和提高煤储层改造效果提供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925.
漳州盆地水热系统氚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依据26个天然水样品的氚同位素测试数据,分析了漳州盆地地下热水及其它天然水的氚值特征及其形成条件;利用“活塞模型”方法计算了漳州盆地地下水和地下热水的年龄;为弄清全盆地地下水的补给、迳流和排泄的总体格局和揭示地下热水的成因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26.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近年来东亚冬季气温存在复杂的季节内变化.本文研究了2020/21年东亚冬季气温的月际转折及可预测性.结果 表明,2020/21年东亚冬季气温前冬(2020年12月-2021年1月中旬)偏冷,后冬(2021年1月中旬-2月)偏暖.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在前冬和后冬也出现转折变化.在前冬,由于2020年9月巴...  相似文献   
927.
M. A. Weber  Y. Fan  M. S. Miesch 《Solar physics》2013,287(1-2):239-263
We study how active-region-scale flux tubes rise buoyantly from the base of the convection zone to near the solar surface by embedding a thin flux tube model in a rotating spherical shell of solar-like turbulent convection. These toroidal flux tubes that we simulate range in magnetic field strength from 15 kG to 100 kG at initial latitudes of 1° to 40° in both hemispheres. This article expands upon Weber, Fan, and Miesch (Astrophys. J. 741, 11, 2011) (Article 1) with the inclusion of tubes with magnetic flux of 1020 Mx and 1021 Mx, and more simulations of the previously investigated case of 1022 Mx, sampling more convective flows than the previous article, greatly improving statistics. Observed properties of active regions are compared to properties of the simulated emerging flux tubes, including: the tilt of active regions in accordance with Joy’s Law as in Article 1, and in addition the scatter of tilt angles about the Joy’s Law trend, the most commonly occurring tilt angle, the rotation rate of the emerging loops with respect to the surrounding plasma, and the nature of the magnetic field at the flux tube apex. We discuss how these diagnostic properties constrain the initial field strength of the active-region flux tubes at the bottom of the solar convection zone, and suggest that flux tubes of initial magnetic field strengths of ≥?40 kG are good candidates for the progenitors of large (1021 Mx to 1022 Mx) solar active regions, which agrees with the results from Article 1 for flux tubes of 1022 Mx. With the addition of more magnetic flux values and more simulations, we find that for all magnetic field strengths, the emerging tubes show a positive Joy’s Law trend, and that this trend does not show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ependence on the magnetic flux.  相似文献   
928.
重点介绍了GNSS可驯频标软件设计方法。在软件设计中,采用了滑动中位数方法以滤除测量数据中的奇异值;利用了Kalman滤波器对测量时差数据进行滤波以抑制测量噪声;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的压控电压产生方法。采用GPS定时接收机1 PPS信号作为参考基准,对原来准确度为1×10-9恒温晶振进行驯服,驯服后频率准确度优于2×10-11。  相似文献   
929.
不同氧化度碱性水钠锰矿氧化As(Ⅲ)和Cr(Ⅲ) 的动力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批量法研究了Mn平均氧化度分别为4.02、3.85和3.70的碱性水钠锰矿对As(Ⅲ)和Cr(Ⅲ)氧化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碱性水钠锰矿氧化As(Ⅲ)和Cr(Ⅲ)先经历准一级动力学反应阶段,随后表观速率常数(kobs)逐渐减小至趋近零,达到反应平衡,kobs逐渐减小除了逆反应影响外,还与产物在矿物表面不断积累,钝化反应位点有关。初始反应阶段kobs随氧化度增加而增大,氧化As(Ⅲ)的kobs分别为: 0.095 1、0.039 6和0.007 1 min-1;氧化Cr(Ⅲ)的kobs分别为0.034 2、0.017 8和0.014 8 min-1。氧化As(Ⅲ)的初始反应阶段生成的Mn(Ⅱ)基本保留在矿物表面,对反应位点钝化大,使kobs减小速度快。而Cr(Ⅲ) 氧化初始阶段,Mn(Ⅱ)释放明显滞后于Cr(Ⅵ)释放,但随反应进行逐渐增加,与Cr(Ⅵ)释放量比值接近于反应计量比。故Cr(Ⅲ) 氧化生成Mn(Ⅱ)对位点的钝化远小于As(Ⅲ)氧化,其初始反应阶段后kobs减小速度较慢,且氧化度越高,保持一级动力学的初始反应阶段越长,kobs减小越慢。因此,水钠锰矿的Mn氧化度越高,氧化As(Ⅲ)和Cr(Ⅲ)的反应速率越快,As(Ⅲ)和Cr(Ⅲ)在碱性水钠锰矿表面氧化产物的释放行为是影响其反应动力学特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30.
黄河水库南屯进行勘查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物探方法初步查明地下溶洞存在的情况以及区内的地质概况,为该区地质灾害的评价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通过多种物探方法实验,发现激电中梯、激电联剖及视电阻率测深效果相对较好。由于区内地下水较发育,而且已知塌陷部位都不同程度的含水,水导电性能好.。因此,在地表观测时呈现视电阻率低阻趋势。当溶洞中没有地下水存在时,视电阻率呈现高阻异常。这样就可以通过视电阻率的反映来发现地下溶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