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9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赣北黄茅潭湖泊沉积记录的240年以来古洪水事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洪水研究是近几十年来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热点,同时也是难点。本文利用赣北黄茅潭的湖泊沉积,建立了小冰期以来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区域洪水记录。采用210Pb和137Cs方法厘定了地层年代,基于粒度与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器测记录(1950年)以来指标记录的特点与区域日降水超过50 mm天数的关系,认为黄茅潭HMT-01孔粒度(包括粗粉砂+砂/粘土比值、平均粒径)和Zr/Rb、Ti/Rb、Zr/Fe比值可作为洪水指标记录,共识别出1950-2010年期间记载的13次洪水事件中的11次。基于这些指标记录及指标特点,共识别1769-1950年间由历史文献记录的31次洪水事件中的23次,识别率达74.2%。研究表明:①湖泊沉积中Zr/Rb、Ti/Rb、Zr/Fe比值和粒度参数(平均粒径、粗粉砂+砂/粘土)作为洪水指标,对洪水事件沉积有较好的指示作用,且Zr/Rb比值对洪水事件的检出率较高;②黄茅潭流域洪水发生频率暖期高于冷期;③年代际尺度上,1820s-1840s,1860s-1870s为19世纪冷期黄茅潭洪水高频期,这两个阶段对应东亚夏季风偏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雨较多;20世纪赣北黄茅潭洪水基本随1920s-1940s,1980s-1990s两个变暖阶段而高频出现,与长江中下游大洪水演变特点基本一致。研究结果为利用湖泊沉积记录反演过去的洪水变化,延长洪水序列、认识洪水规律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2.
诸多沉积记录揭示,中国北方早期历史,气候环境大致经历了3580-3050 cal a BP、3050-1800 cal a BP两个阶段;前者为稳定的湿润气候期,后者为逐渐趋于干燥的气候期;前期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商王朝统治期,政局稳定,社会承平,王朝较为稳定地传承了5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朝代;后者对应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等朝代,在不足1300年内,政权格局多次更迭,表现出一种与前期截然相反的社会政治生态。这期间,以都城为标志的王朝的重心,具有向东南迁移的趋势。年代对比发现,商代夏、周代商、平王东迁、西汉甚至东汉灭亡等改朝换代的社会政治事件,都与沉积记录所指示的气候环境的显著变化(恶化)对应。研究再次证实早期的中国历史与气候变化存在密切的关系,并认为如下两个因素可以阐述这种关系的存在:① 中国北方地理环境空间是扇状的,且自然环境具有梯度变化的特征,这种地理环境格局叠加在气候变化之上,具有特殊的加剧与舒缓区域社会矛盾的作用。② 小农经济具有对气候变化的特殊敏感性。对西汉所做的案例考察认为,不尽合理的社会体制往往通过一系列反馈作用将这种敏感性在气候恶化阶段“放大”,随之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由此造成的各种危机成为王朝崩溃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3.
用SSA方法分析哈尔滨近98a月平均气温距平序列,得出哈尔滨近百年气温是增温倾向;年代际变化1909~1955年升温,1956~1969年微弱降温,1970~2006年明显升温;年际变化主要有2.315a年和4.06a振荡;月际变化主要存在8.33个月振荡。  相似文献   
84.
利用同步辐射对天然金刚石晶体进行了形貌学研究,在的完整晶体内观察到晶体以平行{100}生长为主的正常生长,而不是前人所常见的平行{111}生长。生长带方向平行于(100)、(100)和(010)、(010)。生长带分布在偏离晶体中心的曲面内。由生长带的分布与形态可以观察到晶体不同晶面生长速度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5.
利用哈尔滨市1951 ~1998 年候降水量资料,用候降水量突变划分汛期,并对哈尔滨市汛期特征进行分析。哈尔滨市汛期可划分为:提前型、落后型;偏长型,偏短型;连续型、分段型。平均入汛期为6 月21 ~26 日,最早入汛期为5 月21 ~25 日,最晚入汛期为7 月21 ~26 日;平均出汛期为8 月26~31 日,最早出汛期为7 月6 ~10 日,最晚出汛期为10 月11 ~15 日。平均汛期长度为60d ,最长汛期为100d ,最短汛期为20d 。  相似文献   
86.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长清地震台20多年地应力观测资料的总结,分析研究了雷电干扰的形态、机理、途径,进而采取了防雷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7.
This paper presents a study on osmotic suction of compacted highly plastic clays. Two different types of bentonite (i.e. Calcigel and a bentonite from India called herein as Indian bentonite) were used. Squeezing technique was utilized to obtain soil pore-water of the specimen. Us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ctric conductivity and osmotic pressure of salt solution, osmotic suction of soil pore-water was obtained. Additional tests (i.e. total and matric suction using filter paper method and swelling pressure using constant volume swelling pressure test) were perform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osmotic pressure of soil pore-water obtained decreases by increasing squeezing pressure. Based on experimental result, osmotic suction of the specimen is osmotic pressure of the first drop of extracted soil pore-water. An empirical method was suggested to determine the squeezing pressure in squeezing technique. In addition, roles of osmotic suction in thermo-hydro-mechanical behavior of highly plastic clays we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in the paper.  相似文献   
88.
利用攀枝花南山地震台重力观测资料,检测了2011年日本9.0级大地震激发的0S0~0S39之间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其中有0S0、0S11、0S13、0S22、0S23、0S30、0S35等7个振型观测频率与理论值偏差近似为0,0S2、0S32、0S38、0S39振型频谱不突出,观测效果不明显。观测值与理论值整体平均偏差约为0.10%,观测效果较好,说明了PREM模型理论的正确性,肯定了南山地震台重力资料质量的优良。  相似文献   
89.
青海祁漫塔格地区侵入岩分布广泛,主要沿区域主构造线北西西向展布。虎头崖多金属矿区内的花岗斑岩产于东西向与北西西向构造结合部位,呈岩枝状产出。斑晶的主要成分为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及普通角闪石。对该花岗斑岩进行了全岩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分析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同时对虎头崖矿区内的典型花岗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相学研究。花岗斑岩的里特曼指数δ为1.56~2.16,具有高硅、高钾、低铝的特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微量元素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Ba、Sr、Nb负异常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略右倾的海鸥型,Eu负异常特征明显,具有A2亚型花岗岩的特征。花岗岩与花岗斑岩具有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类型、岩浆源区、形成环境。因此,该花岗斑岩与花岗岩构成的酸性侵入体为同一岩浆源区,形成于东昆仑造山带后碰撞伸展环境中的花岗质杂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232.7±1.8)Ma(MSWD=1.3,n=22)的岩体侵位年龄,表明东昆仑在印支期进入陆内造山末期,大规模的岩浆事件引起祁漫塔格地区印支期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90.
基于“综合-比例法”(Composite Plus Scale,CPS),利用近年来已发表的数据集成重建我国华南北热带地区11.5―2.5 ka B.P.温度变化序列。结果表明,该地区冷暖变化可以分为三大阶段:11 500―9 500 a B.P.为全新世早期阶段;9 500―4 000 a B.P.为全新世大暖期阶段;4 000―2 500 a B.P.开始出现降温过程。功率谱和小波分析表明:华南北热带气候变化具有多时段、多尺度冷暖周期变化特征,在千年尺度上,1.3 ka和3.3~3.9 ka是其冷暖变化的主要周期。序列中可以识别出一系列气候波动事件,如8.2 ka、7.9 ka、7.1 ka、4.1 ka气候事件。交叉小波谱分析表明:ENSO对华南北热带地区温度变化有着显著影响,特别是7 ka B.P.以来其影响进一步加强。通过与其他序列的对比发现:华南北热带地区的气候变化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但也同样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