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31篇
  免费   3386篇
  国内免费   5294篇
测绘学   2973篇
大气科学   2306篇
地球物理   2564篇
地质学   9105篇
海洋学   2665篇
天文学   273篇
综合类   1310篇
自然地理   2115篇
  2024年   90篇
  2023年   348篇
  2022年   888篇
  2021年   1067篇
  2020年   800篇
  2019年   989篇
  2018年   892篇
  2017年   843篇
  2016年   867篇
  2015年   1054篇
  2014年   982篇
  2013年   1252篇
  2012年   1323篇
  2011年   1304篇
  2010年   1293篇
  2009年   1222篇
  2008年   1232篇
  2007年   1196篇
  2006年   1173篇
  2005年   876篇
  2004年   763篇
  2003年   571篇
  2002年   541篇
  2001年   488篇
  2000年   442篇
  1999年   210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8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4篇
  1957年   8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81.
柴达木盆地东南部的达参 1井 4 6 m处 ,介形类 Ilyocyprisinermis突然大量灭绝 ,使得介形类总体丰度大大减少 ,介形类生态组合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该事件称为 Ilyocypris inermis灭绝事件 ,其年限约为 3万 a左右 ,具有十分重要的古环境意义。它是更新世晚期全球气候急剧恶化在柴达木盆地的反映 ,证明了柴达木盆地气候演化和全球气候具有同步性 ;另一方面 ,也为 3万 a左右青藏高原的隆升提供了微古生物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982.
孙敏  关鸿 《岩石学报》2001,17(1):145-146
本文通过对比锆石TIMS(热电离质谱法),SHRIMP(高灵敏度离子探针)及ICPMS-LP(等离子体质谱-激光探针)分析方法对阜平杂岩中主要岩石获得的年龄结果,讨论了阜平杂岩中几种主要岩石的形成时代及其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阜平杂岩是由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的各种高级变质岩组成,其主体是2.51Ga的TTG片麻岩并包裹了少量2.7Ga的大陆残片。同时阜平地区还发育一期2.05Ga的岩浆活动。阜平杂岩中的湾子表壳岩可能沉积发育于2.5Ga和2.1Ga之间。本文还通过比较三种锆石同位素定年方法的特点,进而讨论了几种方法在高级变质地体定年上的可行性,特别强调了锆石内部结构、化学组成等成因矿物学方面的研究对锆石年代学的主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3.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primary results of petrologic, mineralogical and petrochemical studies of garnet-bearing granulite facies rock xenoliths from Xinyang, Henan Province. These xenoliths, which are found in a pipe of late Mesozoic volcaniclastic breccia, are of high density (3.13-3.30 g/cm3) and high seismic velocity (Vp = 7.04-7.31 km/s), being products of underplating of basaltic magmas and had experienced granulite facies metamorphism. The underplating and metamorphism took place before the eruption of the host rock. Petrographical studies and equilibrium T-P calculations show that these xenoliths were captured at a 49 km depth and experienced at least a 16 km uplift before they were captured. The dynamics of the uplift could be related to the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plate and the Yangtze plate during the Triassic.  相似文献   
984.
煤矸石的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山东省煤炭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在数10年的开采过程中,引发了诸多环境地质问题,煤矸石危害是其中之一.境内各煤矿矸石堆存量达6651万m3,占地37900hm2.侵占大量耕地、林地、居民地和工矿用地,破坏地质地貌景观.矸石堆单体过大,形成矸石山,已引发渣石流和坍塌事故.1980年以来,因此致死19人,伤多人.浸溶试验结果表明,矸石淋滤液中SO42-、F-、Mo、Se、总硬度、pH等成份或指标偏高,甚至超过<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中的Ⅲ类水标准,局部已对水环境构成污染.煤矸石有害可溶物因地质条件、浸泡时间、堆放时间不同而变化,风化、侵蚀可导致有害可溶物的增加.莱芜煤田矸石堆附近土壤中的硫、氟、汞等成份比对照点偏高,但低于山东省土壤成份背景值.对莱芜煤田煤矸石抽样监测,其放射性低于国家<放射性防护规定>(GBJ8-74)的标准.矸石堆露天堆放过程中,粉尘及自燃产生的气体,污染大气环境.淄博矿区岭子煤矿矸石堆附近因此形成酸雨."以防为主,综合利用"是矸石危害防治的原则,煤矸石中含有煤粉、黄铁矿、高岭石等,检选这些有用矿产,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可防止矸石自燃和淋滤液污染,文中对其反应过程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985.
TDR滑坡监测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时间域反射测试技术(TimeDomainReflectometry)是一种电子测量技术,许多年来,一直被用于各种物体形态特征的测量和空间定位.TDR用于滑坡监测时,向埋入监测孔内的电缆发射脉冲信号,当遇到电缆在孔中产生变形时,就会产生反射波信号.经过对反射信号的分析,就能确定电缆发生形变的程度和位置.本文通过与传统的滑坡监测方法相比较,发现这种方法具有成本低、节省监测时间等特点.  相似文献   
986.
河北阳原东目连第四纪湖相叠层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省阳原县东目连村泥河湾组中发现的第四纪湖相叠层石,形态有柱状、包心菜状和皱纹状。叠层石中的微生物主要为蓝藻门中的纤细席藻(Phormidiumtenue(Menegh)Gomont)湖泊鞘丝藻(LyhgbyalimneticaLemmermann),色球藻科(Chroocoocaceae),念球藻科(Nostocaceae)  相似文献   
987.
朱旗展  万浩章 《江西地质》2001,15(4):241-246
扬子板块与华南板以丰城三溪峡-东乡石马岭推覆构造分野。该推覆构造发育在萍乡-广丰深断裂与遂川-德兴深断裂的复合部位,具有可行-逆冲推覆性质。原地系统为扬子地层分区中元古界牛头岭组、高桥组和将军岭组,外来系统是华南地层分区新元古界源里组,分别相当于蓟县系修水组和青白口系上施组同期沉积。根据推覆变形形式、构造岩特征和变形程度,可将推覆体划分为包括糜棱岩亚带、糜棱岩化亚带在内的变形主带和劈理化带。韧性剪切变形与推覆变形同期产生,但影响范围更广泛。  相似文献   
988.
研究了铜精矿催化加压浸取净化除铁后 ,料液中铜镍的萃取分离及串级模拟实验。采用LIX984萃取剂 ,在料液 pH =4.0时铜镍分离效果较为理想。除铜后的料液 ,用P2 0 4 萃取富集镍。经硫酸反萃的溶液可直接用于铜镍的电解精炼。  相似文献   
989.
陆相盆地沉积作用与构造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构造作用与沉积作用两者之间的联系性和统一性正受到人们重视。陆相盆地沉积作用受构造作用的控制极为明显。沉积演化就是构造演化的反映,陆相盆地沉积作用直接反映了构造活动的特征。陆相盆地沉积作用最主要的特征是相变快和幕式沉积作用。按构造动力学背景,可将陆相盆地分为三大类型:张性盆地、压性盆地和剪性盆地。这三类盆地在沉积作用上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990.
可变电荷土壤和恒电荷土壤与氢离子相互作用机理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研究了可变电荷土壤和恒电荷土壤与H相互作用的机理,并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别,研究结果表明,氢离子输入土壤后可以转化为表面正电荷,可溶性铝和可交换性酸,但是由于土壤的组成和性质不同,不同土壤中H+三种去向的贡献不同。H+转化为表面正电荷是由于土壤表面Fe-OH,Al-OH的质子化造成的,因此H+转化为表面正电荷的能力与土壤中氧化铁的含量密切相关,从而可变电荷土壤中H+转化为表面正电荷的贡献比恒电荷土壤中的大。H+转化为可溶性铝的能力与土教育部 的矿物组成密切相关,随着H+输入量的增加,土壤中可溶性铝的含量也增加。可变电荷土壤中可溶性铝增加的顺序为红壤>赤红壤>铁质砖红壤,在H+的加入量小于15mmol/kg时,黄棕壤的可溶性铝介于红壤和赤红壤之间,当H+的加入量大于约15mmol/kg时,黄棕壤的可溶性铝略小于赤红壤,棕壤的可溶性铝明显小于红壤和赤红壤,但比铁质砖红壤高,恒电荷土壤的可变性酸量明显大于可变电荷土壤,但从总的看来,H+加入量的变化对可交换性酸量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