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
实际工程中人工填土由于碾压的施工方法不同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各向异性,在这些工程的不同阶段内部土体受力状态将发生变化,应力主轴会发生一定角度的偏转,导致诱发各向异性的产生。为了研究这种工况下,土体的变形特性,文中以固有各向异性较为明显的云母砂为研究对象,采用香港科技大学的自动控制空心圆柱扭剪仪进行了应力主轴连续旋转的循环扭剪试验,根据试验结果获得云母砂的诱发各向异性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92.
赤铁矿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具有重要的古地磁学和环境磁学意义.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杂质离子和分子,在成土作用过程中,这些杂质离子(主要是Al)会进入到赤铁矿的晶体结构中,形成含铝赤铁矿(Al-Hm).为了确定不同的形成环境因素对Al-Hm中所含Al成分的影响,本文通过实验室合成了一系列的Al-Hm,并对各组样品的最终Al含量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最终样品的Al含量与初始溶液中的Al含量呈线性关系,前者随着后者的增加而增加,这说明环境中的初始Al含量是影响赤铁矿中Al替代量的一个最主要因素,它起到了源的作用.另外在弱酸或者弱碱性的常温环境中利于Al进入晶格结构.赤铁矿中Al的替代量可用来指示土壤中相对的富铝化强度.尽管影响赤铁矿中Al替代量的因素很多,但是不同环境中其影响因素存在很大差异,如黄土-古土壤和南方红土,所以赤铁矿中的Al替代量可作为区分不同来源赤铁矿的有利参数,具有重要的环境气候意义.  相似文献   
93.
紫色土中砾石夹层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紫色土中砾石夹层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因素,通过室内模拟土柱入渗试验,采用一维垂直水头法研究2种砾石粒径(10~20 mm、20~76 mm)和5种砾石含量(0%、10%、20%、30%和40%)分别与累积入渗量、入渗特性和湿润锋进程之间的关系。利用Horton方程和Philip公式验证入渗特性,以及幂函数拟合湿润锋进程。结果表明:① 在相同砾石粒径下,累积入渗量随着砾石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对于20~76 mm粒径砾石夹层,20%砾石含量及以上含量对水分入渗的阻碍程度相似。② 当砾石粒径相同时,初始入渗率、平均入渗率、稳定入渗率都随砾石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当砾石含量相同时,大粒径砾石夹层的初始入渗率大于小粒径砾石夹层。③ 砾石粒径大小与其对湿润锋的阻碍程度呈负相关。④ Horton方程对累积入渗量变化规律的验证效果要优于Philip公式;幂函数能较好地模拟含砾石夹层土壤中湿润锋的进程。  相似文献   
94.
构造地质研究中应用x光岩组方法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简述了x光岩组分析的特点和样品的选择,重点阐述了石英组构特征与岩石整体变形及石英矿物粒内变形的关系。在介绍石英x光极图转换成石英光轴图的方法之后,作者运用实例说明了将x光岩组方法与其它显微构造及组构方法(如费氏台岩组测量)结合起来,可获得更多的信息用于构造地质研究。   相似文献   
95.
七月中、低纬地区定常波动和加热场的模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P-σ混合坐标原始分程球带模式的最新版本,对七月中、低纬地区的定常波动及非绝热加热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了北半球夏季对流层中波数为2的定常波动。高层波峰出现在大陆,波谷出现在海洋上,低层则相反。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也模拟出来了。降水量的模拟也是成功的,特别是位于ITCZ中的积云对流性降水。加热场的模拟结果指出,七月份的热源区除了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几个主要大陆上,还分布在热带海洋上ITCZ所在区;其余的广大洋面则显示出冷源的性质。其中热带海洋的热源以潜热加热为主(主要分布于大气的中高层),大陆上的热源有的以感热为主(主要分布于大气的低层),有的仍以潜热加热贡献较大。海洋的冷源是由长波辐射冷却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