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0篇
  免费   257篇
  国内免费   255篇
测绘学   94篇
大气科学   239篇
地球物理   493篇
地质学   563篇
海洋学   124篇
天文学   44篇
综合类   90篇
自然地理   13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对昆仑垭口地区小南川岩体7件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测试, 分析了岩体的冷却过程及岩体的剥露与构造地貌演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昆仑山区中新世晚期视剥蚀速率极为缓慢, 为0.020~0.035mm/a, 反映的是构造隆升作用微弱、地貌缓和的地质环境, 因而构造隆升速率与低的视剥蚀速率相当.上新世以来小南川岩体突发性快速隆升冷却, 造成超过3km的物质揭顶, 这不是由单纯的剥蚀过程导致, 而是反映了昆仑山上新世以来的强烈构造隆升驱动下的成山作用过程.岩体上新世的裂变径迹年龄与近东西向的昆仑河-野牛沟谷地断裂断陷、昆仑垭口盆地断陷以及后期西大滩谷地断陷的综合构造地貌演化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此外裂变径迹年龄的空间分布格局反映了区域性的差异隆升作用, 由南向北、由西向东, 隆升和剥蚀作用逐渐衰减, 这与东昆仑山南北向以及东、西昆仑山之间地貌发育的差异性以及新生代火山作用分布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102.
青藏铁路旅游线气候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利用10个气象站1991~2000年的气象观测数据,对青藏铁路旅游线的气候适宜性进行了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生物气温指标、紫外辐射强度、大气含氧量以及障碍性天气等。得出如下结论:总的来看,青藏铁路沿线地区相对舒适的旅游气候条件集中出现于5~9月。该时段,生理气温舒适凉爽,空气含氧量比例较高,无炎热或热日,大风天气出现少。但是,紫外辐射较强,雷暴及冰雹出现的频率较高。旅游适宜期与适宜时段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逐步缩短。位于铁路线两端的西宁、拉萨等地区的旅游气候条件最优,全年均较适宜旅游;五道梁、沱沱河、安多等高海拔地区的旅游适宜期较短,冬季的严寒和夏季(6、7月)的强紫外辐射对这些地区户外旅游活动的限制较大。  相似文献   
103.
中国大陆中上地壳剪切波速结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梅  安美建 《地震学报》2007,29(4):337-347
为使已获得的中国大陆中上地壳结构更为可靠,本文搜集了很多对浅部结构分辨率较好的短周期面波资料. 与传统面波层析成像反演方法不同,本文在第二步由面波频散得到剪切波速的过程中不再对每个结点进行一维波速模型分别反演,而是直接将所有结点上的区域化频散转换成三维波速结构的线性化约束,实现了直接的三维反演. 检测板测试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得到理想的反演结果. 本文得到的波速模型显示,中国大陆中上地壳的速度分布存在明显的横向变化和分区特征. 较低的波速异常很好地勾勒出我国主要的沉积盆地,波速异常在不同深度上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盆地结晶基底的深度. 以东经95deg;为界,特提斯构造域西部具有明显的低速异常,而东部基本没有低速异常. 基于油气资源多存在于沉积层中,而沉积层表现低速异常,我们推测特提斯构造域西部油气前景比东部好. 另外, 由于特提斯构造域西部低速非常明显,这可能也说明了其地壳温度较高. 兴安造山带的低速异常可能也说明了其地壳温度较高. 20 km深度上鄂尔多斯盆地西侧的弱低速带, 很好地勾勒出中国大陆近似沿105deg;经线的强震带的走势.   相似文献   
104.
In this study, the dB differ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krill swarms inhabiting Subarea 48.1, which includes the west and south of the South Shetland Island and the Elephant Island peripheries, were estimated to distinguish Antarctic krill, using acoustics. From April 13 to 24, 2016, acoustic data were collected along 24 survey lines using the frequencies 38 and 120 kHz, and middle trawling was performed at 7 stations. Us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B values of two volume backscattering strength (Sv) frequencies (38 and 120 kHz), a clear acoustic distinction could be made between Antarctic krill (4.9 to 12.0 dB) and fish (?4.0 to ?0.2 dB). The distributions and mean Sv of krill swarms in the Elephant Island peripheries and south of South Shetland Island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west of South Shetland Island. The mean length/ height ratio of krill swarms in the west of the South Shetland Island (64.5)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outh (35.9) and the Elephant Island peripheries (33.8), with the length of the aggregations exceeding their height. Most krill swarms were distributed between the surface layer (less than 10 m below sea level) and within 200 m of water depth. These results are expected to serve as baseline data for evaluating krill density and biomass by distinguishing them from fish, using acoustics.  相似文献   
105.
利用2003-01~2016-06共162个月 GLDAS_NOAH_M.2.1、GLDAS_NOAH_M.001新旧水文模型和GRACE卫星重力数据,计算青藏高原区域水储量及总质量变化,说明GLDAS_NOAH_M.2.1水文模型相对于旧模型可提升在青藏高原区域的精度。将研究区域分为6个部分,根据3种数据分别计算6个区域的平均质量变化时间序列,顾及年周期、半年周期对该时间序列进行最小二乘拟合,估计6个区域3种数据的年振幅、年相位及相关性。结果表明,GLDAS_NOAH_M.2.1水储量变化的年振幅、年相位与GRACE总质量变化的年振幅、年相位空间分布大体一致,在青藏高原北部区域与GRACE的相关性尤为明显;GLDAS_NOAH_M.001年振幅、年相位在青藏高原北部区域存在明显异常,与GRACE的相关性很低。从长趋势质量变化来看, GLDAS新、旧模型在不同区域的差异为-6.4~4.5 Gt/a量级,而在青藏高原主体区域,新模型的质量趋势偏低10.4 Gt/a。  相似文献   
106.
尹安 《地球学报》2001,22(3):193-230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的地质历史显示出,自从约70Ma印度板块-亚洲板块开始碰撞支来,至少有1360km的SN向缩短量被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所吸收,导致新生代青藏高原最终构造格局明显的地壳缩短作用,大约开始在始新世(50-40Ma)。这一事件几乎同时发生在高原南部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和高原北部的昆仑山及祁连山,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的古生代和中生代构造历史强烈地控制着新生代变形历史相应变分布,松潘-甘孜-可可西里地体和羌塘地体三叠系复理石杂岩的广泛出现,在空间上可能和青藏高原中部的新生代逆冲作用和火山作用有关,青藏高原南部和中部的地壳和上地幔之间地震特性的显著差异是中生代和新生代2种构造的表现形式,而前者对第三纪局部缩短的收缩变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导致自由水释放进入青藏高原中部的上地幔和下地壳,并引起岩石圈地幔和地壳中物质的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107.
沁水煤层气田高阶煤解吸气碳同位素分馏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沁水盆地是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有利区,沁水煤层气田位于盆地东南部。对采自沁水煤层气田两口井的煤开展了罐解吸实验。结果表明,该地区煤层气解吸速率很快,96 h后解吸气量都达到了总解吸气量的60%~85%,720 h后解吸过程基本结束;解吸气量大,平均在18 m3/t以上。煤层气解吸过程中甲烷发生碳同位素分馏,δ13C1值变化与解吸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参考这种正相关关系曲线,定期监视煤层气降压排采过程中甲烷δ13C1值的变化情况,可以大致推测出该地区煤层气解吸率,从而预测煤层气的采出程度。跟踪测试沁水煤层气田A1和A1-3井在试采过程的甲烷δ13C1变化情况,推测现在采出的煤层气可能主要是煤层裂隙中以游离形式存在的煤层气,表明该区煤层气稳产性较好,资源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和“葵花8号”气象卫星资料,对2016年4—9月甘肃省陇东南地区出现的43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确立了强对流云团识别指标、追踪方法及预报指标,并对2018年部分个例进行效果检验。结果表明:(1)利用卫星B13通道(10.4μm)亮温值TBB≤238 K或B08通道(6.2μm)与B13通道亮温差△TBB<0 K双阈值作为强对流云团识别指标,可以准确识别出陇东南地区的强对流天气云团;(2)利用“逆向搜索法”、“面积重叠法”及对云团重心的计算,可以对强对流云团进行准确定位、追踪及移动路径外推预报;(3)建立的强对流天气落区判别指标对该地区短时强降水及冰雹落区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09.
中国大陆西部强震前超低频磁场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15年至2019年期间中国大陆西部的磁通门磁力仪秒采样观测资料开展了5—100 s频段的地磁垂直强度极化分析,并运用一些数学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了处理.结果显示,极化高值在经向和纬向均无明显的形态和幅值变化,且极化高值与地磁外源场扰动无关.在此基础上筛选出18次极化高值异常事件,利用插值方法得到了极化高值异常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0.
一、五台运动对构造格局的影响五台运动表现的地区,主要是在华北的五台山区、太行山区、冀东、鲁西、豫西地区以及东北的辽东地区,其绝对年龄时限大致为22—23亿年。现已证实,经历五台运动后,华北地区的克拉通化更加明显,被认为属于中国境内克拉通化最早与最完备的地区。在太古宙末期,华北古陆块与西部的塔里木古陆块可能相联的局面至早元古宙末期已逐渐解体;并且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