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48篇
  免费   1941篇
  国内免费   2668篇
测绘学   759篇
大气科学   2296篇
地球物理   2475篇
地质学   5538篇
海洋学   1213篇
天文学   428篇
综合类   962篇
自然地理   1186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77篇
  2022年   469篇
  2021年   553篇
  2020年   435篇
  2019年   474篇
  2018年   563篇
  2017年   530篇
  2016年   614篇
  2015年   491篇
  2014年   594篇
  2013年   625篇
  2012年   578篇
  2011年   562篇
  2010年   620篇
  2009年   587篇
  2008年   587篇
  2007年   524篇
  2006年   485篇
  2005年   420篇
  2004年   302篇
  2003年   349篇
  2002年   340篇
  2001年   320篇
  2000年   352篇
  1999年   464篇
  1998年   406篇
  1997年   413篇
  1996年   365篇
  1995年   299篇
  1994年   264篇
  1993年   203篇
  1992年   179篇
  1991年   134篇
  1990年   91篇
  1989年   103篇
  1988年   90篇
  1987年   57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4篇
  1958年   1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71.
In the Yangtze Block (South China), a well-developed Mesozoic thrust system extends through the Xuefeng and Wuling mountains in the southeast to the Sichuan basin in the northwest. The system comprises both thin- and thick-skinned thrust units separated by a boundary detachment fault, the Dayin fault. To the northwest, the thin-skinned belt is characterized by either chevron anticlines and box synclines to the northwest or chevron synclines to the southeast. The former structural style displays narrow exposures for the cores of anticlines and wider exposures for the cores of synclines. Thrust detachments occur along Silurian (Fs) and Lower Cambrian (Fc) strata and are domin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anticlines. To the southeast, this style of deformation passes gradually into one characterized by chevron synclines with associated principal detachment faults along Silurian (Fs), Cambrian (Fc) and Lower Sinian (Fz) strata. There are, however, numerous secondary back thrusts. Therefore, the thin-skinned belt is like the Valley and Ridge Province of the North American Applachian Mountains. The thick-skinned belt structurally overlies the thin-skinned belt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a number of klippen including the Xuefeng and Wuling nappes. It is thus comparable to the Blue Ridge Province of Appalachia.The structural pattern of this thrust system in South China can be explained by a model involving detachment faulting along various stratigraphic layer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its evolution. The system was developed through a northwest stepwise progression of deformation with the earliest delamination along Lower Sinian strata (Fz). Analyses of balanced geological cross-sections yield about 18.1–21% (total 88 km) shortening for the thin-skinned unit and at least this amount of shortening for the thick-skinned unit. The compressional deformation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during Late Jurassic to Cretaceous time occurred after the westward progressive collision of the Yangtze Block with the North China Block and suggests that the orogenic event was intracontinental in nature.  相似文献   
272.
平板载荷试验应思考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平板载荷试验中的几个问题:(1)复合地基平板载荷试验垫层的重要性;(2)复合地基平板载荷试验存在尺寸效应;(3)单墩或单桩平板载荷试验不完善。重点对目前广泛使用的复合地基荷载试验进行了讨论,以引起检测人员注意。  相似文献   
273.
Metallogenic prognosis of synthetic information uses the geological body and the miaeral resource body as a statistical unit to interpret synthetically the information of geology, geophysics, geo-chemistry and remote sensing from the evolution of geology and puts all the information into one entire system by drawing up digitalized interpretation maps of the synthetic information. On such basis, differ-ent grades and types of mineral resource prospecting models and predictive models of synthetic informa-tion can be established. Hence, a new integrated prediction system will be formed of metallogenic prog-nosis (qualitative prediction), mineral resources statistic prediction (determining targets) and mlaeral resources prediction (determining resources amount).  相似文献   
274.
南海上层海洋热结构的年循环与半年循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南海季风试验(SCSMEX)期间南海内区的三个ATLAS(Autonomous Temperature Line Acquisition System)锚碇浮标资料(1998年4月~1999年4月),采用谐波分析方法对南海上层海洋水温年循环、半年循环加以分离,发现无论在年循环还是在半年循环尺度上,18°N附近SCS1站与13°N附近SCS3站的水温变化次表层与表层呈反位相;15°20′N附近SCS2站水温变化基本上次表层与表层同位相.这说明不同区域上层海洋热变化受不同的正压与斜压模态控制.其次,SCS2、SCS3两点水温年循环振幅均在次表层达到极值;而SCS1在表层达到极大值,在100 m深度达到次极大值.3个站位水温半年循环振幅极值均出现在次表层内,这说明该层内的水温半年循环在温度变化趋势中所占的权重比在表层的权重大.  相似文献   
275.
天气学和天气预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面回顾了75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气团、锋面、梅雨、寒潮、阻高、副高、暴雨、高低空急流、亚澳季风区内涡旋和对流等现象的天气学研究进展及其在不同时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在短中期天气预报及短期气候预测领域在模式发展和改进以及在数值模拟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同时指出模式发展和预测在中国数值天气预报及短期气候预测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76.
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37,自引:8,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了75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领域的研究工作,这些领域主要包括暴雨、中尺度低空急流、低涡、梅雨锋结构及梅雨锋生、对称不稳定和涡层不稳定以及暴雨等灾害天气的天气动力学及数值模拟研究等;总结了在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研究的不同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在防止和减轻中尺度暴雨灾害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77.
ENSO动力学与预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发生在热带太平洋地区的ENSO现象是海气相互作用的集中表现,是年际气候变化中的最强信号.由于它的发生会在全球许多地区引起严重的气候异常,极大地影响着这些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因此,对ENSO的机理及其预测的研究一直是大气海洋界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ENSO的机理及其预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作者将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这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介绍.  相似文献   
278.
一次梅雨锋降水系统三维风场双、三雷达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海光  王玉彬 《气象》2003,29(5):13-17
2002年,“我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的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研究”项目首次启用三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对暴雨系统进行同步观测,作者使用MUSCAT技术对6月24日梅雨锋雨带上的一个中β系统进行了双、三多普勒雷达三维风场对比分析,表明大气中低层辐合线是此次暴雨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79.
数值预报产品在2002年汛期暴雨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周雨华  毛亮  何正阳  姚蓉  居晶琳 《气象》2003,29(11):41-44
为了解数值预报产品在暴雨预报中的作用,总结了欧洲中心、华盛顿、日本及中央气象台天气在线网站德国数值预报模式的高空、地面形势预报产品和降水预报产品在湖南省2002年几次典型暴雨预报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数值预报产品在2002年湖南省中短期暴雨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80.
利用1960~2000年青岛、射阳、徐州3站08时探空资料及日照站08时地面气象资料,分析了日照地区出现的16次降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在对降雹天气分型的基础上利用积云数值模式计算降雹因子,用降雹因子和单站要素因子建立历史降雹因子个例库,用历史实况资料建立实况个例库,用距离相似法实现日照地区短时冰雹定时、定点、定量的客观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