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9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225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171篇
地球物理   142篇
地质学   347篇
海洋学   117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65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针对目前区域联合日益广泛和经济联系量化研究不足的现状,在联系强度等方面提出一些新概念;阐述了经济联系量化指标的选取,建立了经济联系定量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22.
云南楚雄中生代陆相盆地发育了良好的含煤、含铜和含膏盐的三位一体的建造组合。煤、膏盐和砂岩铜矿床中有机质在丰度、类型、成熟度、可溶有机质及生物标志物上既有一定差异,又有一定的相似性。煤和膏盐均参与了砂岩铜矿成矿作用,煤系为改造成矿作用提供了丰富的还原性有机质,膏盐提供了氧化性的SO2-4,间接提供了硫源。  相似文献   
23.
鄂尔多斯西南缘前陆盆地沉降和沉积过程模拟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17  
本文将东祁东逆冲带与鄂尔多斯西南缘晚三叠世前陆盆地相结合,研究了逆冲带内部变形特征,前陆盆地中层序地层格架特征及其反映的盆缘构造性质和幕式逆作作用。  相似文献   
24.
楚雄盆地铜、盐、有机质相互作用与砂岩铜矿生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矿床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楚雄盆地含煤、含铜和含膏盐建造中的有机质在来源、类型和成熟度上是不一致的。成岩期干酪根降解形成的短链羧酸是矿源层中铜活化的重要因素,石油烃是矿质搬运的重要载体。改造成矿期,天水淋滤膏盐展形成富SO_4~(2-)的下渗氧化性流体,为改造成矿提片供了硫源。另一方面,来自基底的含矿流体沿同生断裂上涌,混染煤系地层形成还原性流体,沿次级断裂进入到高渗透的砂岩储集层。当两种流体在砂岩中相遇时,发生氧化-还原作用而形成改造期矿体。  相似文献   
25.
2003年2月22日塔城市出现一次暴雪天气过程。文章着重分析了此次天气过程的高空环流形势、地面形势、T—Td等,指出暖湿气流是造成暴雪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6.
Actual pumping tests may involve continuously decreasing rates over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and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K) and specific storage (Ss) of the tested confined aquifer cannot be interpreted from the classical constant‐rate test model. In this study, we revisit the aquifer drawdown characteristics of a pumping test with an exponentially decreasing rate using the dimensionless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such a variable‐rate model. The drawdown may decrease with time fo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at intermediate pumping times for such pumping tests. A larger ratio of initial to final pumping rate and a smaller radial distance of the observation well will enhance the decreasing feature. A larger decay constant results in an earlier decrease, but it weakens the extent of such a decrease. Based on the proposed dimensionless transformation, we have proposed two graphical methods for estimating K and Ss of the tested aquifer. The first is a new type curve method that does not employ the well function as commonly done in standard type curve analysis. Another is a new analytic method that takes advantage of the decreasing features of aquifer drawdown during the intermediate pumping stage. We have demonstrated the applicability and robustness of the two new graphical methods for aquifer characterization through a synthetic pumping test.  相似文献   
27.
28.
29.
30.
长江中游荆江的水沙通过三口洪道分流入洞庭湖,三口分流是荆江-洞庭湖关系调整的驱动因子,为揭示其变化特征及三峡工程运用的影响,基于大量的原观数据,系统研究了近60年三口分流比的变化过程,提出其显著调整特征及诱发因素,引入径流还原计算方法,量化了三峡水库不同运用方式对三口分流量的影响幅度。结果表明:①特大洪水及重大人类活动等诱发因素作用下,三口分流比出现4~5年持续性减小的趋势调整期,之后进入分流比稳定恢复的平衡调整期;②2003-2014年,三峡水库汛前枯水补偿调度使得三口分流量年均增加8.000亿m3,汛后蓄水使得三口分流量年均减小29.00亿m3,对三口分流综合影响量为年均减少21.00亿m3,占同期三口年均分流量的4.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