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40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2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3 毫秒
71.
利用神经网络方法确定薄差层剩余油的分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根据密闭取芯检查并资料和地质分析方法,通过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式预测,即利用ANN方法可以确定薄差储层可动剩余油,首先输入形成剩余油的主要参数,然后通过网络的不断学习,最后输出判别精度较高的含油饱和度,含水率或水淹级别等参数,该方法的技术关键是输入参数类型的确定,它涉及剩余油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等问题,在深入探讨高含水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成因类型的同时,还在诸多的剩余油影响因素中,确定了利用神经网络判别单井,单层剩余油的参数,即井点砂体类型,井点所处位置,注水井砂体类型,注水井距和注水时间,将研究方法应用在大庆长垣萨尔图油田北二区东部三次加试验区,预测薄差层的水淹分布状况,对解决三次加密调整井区存在的问题很有成效,同时指出了该识别方法产生影响的因素。  相似文献   
72.
煤中微量元素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煤中微量元素是世界洁净煤研究的热点;煤中微量元素的研究对于正确评价微量元素,预防煤中有毒有害元素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和人类生存的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详细介绍了国内外煤中微量元素的研究进展,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及研究方法,并将其研究内容概括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研究方法(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提出了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73.
地震序列类型的确定与现场预报规则的获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昆元  王炜  黄冰树  章纯 《地震》2001,21(3):15-20
论述了“震后趋势决策支持系统PTDSS”中的知识学习问题。以某些地震参数与序列类型的关系为例,介绍了如何确定地震序列类型以及系统通过FAM模型进行机器学习的方法。通过学习系统得到了一批非常有用的早期判断序列类型的知识。  相似文献   
74.
曹小曙  阎小培 《地理研究》2003,22(3):305-312
本文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分析了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经济发达地区交通网络的演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变化。由于东莞市经济发达地区交通网络结构已趋于成熟,通达性空间格局呈现均质化发展状态,区域的空间收敛显著,明显改变了区位决策的条件,扩大了区位决策的范围和选择余地。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广东省东莞市城镇发展的区域蔓延现象。  相似文献   
75.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的基底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根据浙闽赣粤地区出露的中深变质岩石构造组合,构造形迹和近年报道的同位素测年数据认为,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之下存在一个前泥盆纪的变质基底,其中,前震旦纪的变质基底以呈面形分布的片岩,片麻岩及混合岩为特征,年龄值大于8亿年,是构成华南地区最古老的陆壳基底之一,俗称华厦古陆,9亿年左右,该陆块和扬子陆块碰撞,其缝合带为强兴-江山-东乡-萍乡断裂带,稍后,受区域拉张构造事件的影响,它被裂解为三个走向各异,分布在浙东南-闽西北,赣中-赣南和云开三个地区的块体,分别呈NEE,NNE和NE方向展布,三者之间为巨厚的震旦纪一早古生代沉积物质所充填,并有复式岩浆岩流出现,研究表明,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的基底构造至少经历过三期构造一热事件的演化,这种古构造格局,制约了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大规模构造-岩浆活动,岩浆成分差异及其空间展布。  相似文献   
76.
论核工程选址中的弥散地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弥散地震评价是核工程选址中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文中在分析弥散地震涵义的基础上,论述了弥散地震评价中地震构造区划分的原则和依据、弥散地震确定的方法和技术途径等关键性技术内容  相似文献   
77.
珠江广州河段重污染沉积物中多环芳烃赋存状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珠江广州河段重污染沉积物进行粒度分级 (>500 μm、500~ 220 μm、220~ 63 μm、63~ 22 μm和 < 22 μm),每个粒级的样品进行重液分离,收集轻组分 (有机质 )和重组分 (主要为无机矿物及无定型有机质 ).在显微镜下对沉积物中不同粒径轻重组分的吸附剂进行鉴定,对其中的多环芳烃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白鹅潭样品中有机质占总质量的 9.10%,富集了 81.55%的多环芳烃,无机矿物和无定型有机质占 90.92%,富集了 18.45%的多环芳烃;黄埔样品中有机质占总质量的 8.95%,富集了 56.50%的多环芳烃,无机矿物和无定型有机质占 91.15%,富集了 43.50%的多环芳烃.轻组分中的有机吸附剂对多环芳烃的富集能力比重组分无机矿物和无定型有机质高 1~ 2个数量级,轻组分有机吸附剂中焦碳和碳黑富集能力较高,植物碎屑较低.总有机碳和碳黑的含量与多环芳烃的富集能力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8.
昆明城市布局与风象的关系及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昆明城市用地条件基础上,综合归纳了昆明地处主导风向型的多西南风区,静风频率高,风速垂直切变明显,春季多大风,昼间风速大,城市热岛与凉岛并存等风象特征,全面评估了风象因素对工业、居住用地布局的具体影响及通风规划、抗风设计中的主要问题。结合城市发展方向及存在的主要矛盾,提出了防止盆地中大气污染及季节性风灾危害的用地规划与管理意见;探讨了强化城市绿地系统的防灾功能,保留并开辟市区和近郊开敞空间的环  相似文献   
79.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夏季雷电特征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28,自引:9,他引:19  
介绍了2002年夏季在海拔2650m的青海东部地区所进行的雷电综合观测实验及初步研究结果。实验中采用了GPS同步的6个站闪电快、慢电场变化和平均电场的同步观测,配合1ms的高速摄像对该地的雷暴电荷结构、闪电放电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青海东部的雷暴云当顶时,地面电场既可受云内的负电荷所控制,也可能受正电荷所控制,揭示了雷暴电荷结构的复杂性。同时,闪电特征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所发生的地闪先导常以多分叉的形式慢速向地面行进,并在地面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接地点;梯级先导的发展速度约为0.8~1.18×105m·s-1。同时在地闪发生之前和之后常有持续时间较长、闪道清晰的云内放电过程发生。高速摄像观测首次发现,在一次云内正电荷控制地面电场的雷暴条件下,云内放电过程呈现出双层结构特征。放电首先从上部负电荷区和下部正电荷之间的地方激发,然后上、下同时发展。在开始阶段只能看到向下的负流光通道,当上、下发展的通道分别到达负、正电荷区时,明亮的的主通道形成。之后放电在下部正电荷区以多分叉的形式水平扩展,下部的水平扩展停止后,主通道上部的放电开始水平扩展,是一种反极性的云内放电过程。  相似文献   
80.
闪电同步记录触发装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捕获闪电放电的瞬态模拟信号,经预置触发电平窗口控制,形成一个宽度为100μs,上升沿为10ns的固定幅度的脉冲指挥信号,同时触发各观测闪电的记录设备及GPS同步的高精度时钟,开始记录点定标在闪电发生时域的信号波形上,记录的绝对精度时间由高精度时钟标记,实现了同一闪电不同参量记录尺度开始记录点的一致性,为对比分析闪电不同参量精细结构及多站计算闪电到达时差提供了精确的基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