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4篇
  免费   339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64篇
地球物理   459篇
地质学   208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88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250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5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3篇
  1969年   1篇
  1968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871.
通过对3个足尺性能增强再生混凝土框架中节点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按照传统延性损伤模型(单参数)、改进的Park-Ang损伤模型(双参数)对其损伤演化与累积进行分析:各试件特征位移等于20 mm时,试件已经出现损伤,但按照延性损伤模型计算结果为负;当特征位移超过100 mm时,改进的Park-Ang损伤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各试件已经完全破坏,无法继续承载,但试件实际结果却仍表现出一定的承载能力与耗能能力。因而有必要对前述损伤模型进行修正,使其能够适用于性能增强再生混凝土结构之中。基于前述试验结果,针对改进的Park-Ang损伤模型,提出并拟合了纤维项系数、位移项系数和能量项系数3种修正系数,并建立了相应的修正的Park-Ang损伤模型。最后,利用所提出的损伤模型,以HF-RAC2为例进行了损伤指标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平均误差在6%以内,即:所提出双参数损伤模型能够应用于性能增强再生混凝土框架节点地震损伤与评估分析之中。  相似文献   
872.
为了研究高宽比对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耗能能力的影响,确定墙体的耗能参数。利用6片高宽比H/h为1.57、1.14和0.71的足尺全灌芯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拟静力试验,通过计算墙体的耗散能(累积和单圈)、等效粘滞阻尼比ζeq、能量耗散系数ψ和功比指数Iw四个参数,来分析发生剪切型破坏模式墙体的耗能能力。研究结果表明:H/h对墙体的耗能能力影响较大,随着墙体变形的增大,H/h越小墙体的耗散能增长越迅速,墙体的延性越差;当H/h=1.14时,能量耗散系数ψ较低,等效粘滞阻尼比ζeq较小,约为7%~10%,墙体的耗能能力较差;当H/h=0.71时,ψ较高,ζeq较大,约为14%~15%,墙体的耗能能力较好;随着位移的增大,功比指数Iw逐渐增大,当位移较小时Iw几乎呈线性增长,当位移较大时Iw呈非线性增长,H/h=1.14墙体的Iw增长相对缓慢。可见:对于发生剪切型破坏模式的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H/h接近1时耗能能力较差,在工程中尽量避免采用。  相似文献   
873.
结构弹塑性反应可用等效线性化方法中的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比进行计算。为研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比,通过分析剪力墙的力-位移简化四折线滞回模型,推导了其屈服点和峰值点的等效刚度、等效周期和等效阻尼比的计算公式。为验证其准确性和适用性,采用提出的峰值点等效刚度、等效阻尼比公式和FEMA 440建议的公式,分别计算了42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试件的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比,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计算公式和FEMA 440建议的公式所得到的等效周期和等效阻尼比值与试验值比较吻合,因此,所提出的计算剪力墙的等效周期和等效阻尼比的公式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874.
提出了一种变厚度钢板内芯防屈曲支撑(VTBRB)。设计了2个足尺变厚度钢板内芯防屈曲支撑试件,其中:1个试件在变厚度内芯端部设置加劲肋;另1个试件采用无肋式变厚度内芯。通过拟静力试验分析了2种内芯构造形式对变厚度钢板内芯防屈曲支撑的滞回性能、失效模式、受压承载力调整系数和累计塑性变形等的影响。研究表明:2个变厚度钢板内芯防屈曲支撑均表现较好的抗震耗能特性,其受压承载力调整系数均满足相关规范的限值要求。设置加劲肋可以减少变厚度内芯端部无粘结材料的磨损,并可以有效提高变厚度内芯防屈曲支撑的低周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875.
通信系统是生命线工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震后通信系统各组成部分震害调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km。首先介绍了该次地震震区及震害基本情况,并分为楼面基站和落地基站两类详细调查了Ⅷ度区长宁县双河镇和珙县珙泉镇震后通信系统使用功能及震害情况,得到了该次地震中通信系统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典型破坏特征,并对其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由调查结果可知:通信铁塔抗震性能良好;地面通信机房的破坏程度与结构形式紧密相关,应优先采用框架结构和彩钢机房,或者在砌体结构中增加圈梁和构造柱,增加机房整体稳定性;通信设备是通信系统抗震薄弱环节,应增强其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876.
为了研究地震波参数对柱顶隔震体系的水平向减震性能的影响,选取台湾集集地震中8条地震波作为输入,进行了柱顶隔震体系模型的振动台试验。分析了柱顶隔震体系的水平向动力响应特点,研究了地震波的PGV/PGA、卓越周期、平均周期和断层距及幅值对其水平向减震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数值模拟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柱顶隔震体系的水平向减震性能良好。相同地震强度下地震波参数的PGV/PGA、卓越周期、平均周期和断层距对柱顶隔震体系水平向减震性能的影响明显,其中:PGV/PGA的影响程度最大,可以作为主要的分析指标;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大柱顶隔震体系的水平向减震效果更加明显,地震动强度达到一定幅值后,减震率缓慢下降;与远场地震相比,近场地震不利于柱顶隔震体系的水平向减震性能的发挥,脉冲型近场地震作用下其减震效果更差。振动台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77.
为了提升桥梁结构的抗震韧性,提出了一种采用超弹性形状记忆合金(SMA)拉索的摇摆自复位桥墩。首先对单根SMA拉索进行变幅循环拉伸试验,随后以SMA拉索的预张拉应力为试验参数,针对新型桥墩开展缩尺模型试验,详细考察了试件的力学行为与损伤模式,讨论了桥墩的滞回曲线和复位能力;提出了新型桥墩的初步设计建议,并利用OpenSees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验证。研究表明:得益于摇摆机制以及SMA拉索良好的可恢复变形性能,桥墩试件在4%滑移率内几乎不产生损伤;与传统梁桥相比,采用SMA拉索桥墩的新型梁桥可有效降低结构残余变形以及桥墩本身的损伤。虽然最大变形有所放大,但仍处在可控范围。  相似文献   
878.
在国内外岩土模型动力试验中,一般以图表形式对监测区域进行逐一动态分析,无法直观形象的掌握试验模型整体受力变形,为深入分析动态响应机理带来一定的不便。以前-后排抗滑桩加固斜坡桥基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为例,通过在岩土体中埋设一定数量的自制磷青铜带和水平加速度计,监测滑坡变形和加速度响应,结合已知测点的水平坐标和竖向坐标,利用Renka Cline随机矩阵生成方法转换为数字矩阵形式,据此绘制坡体变形及PGA放大系数的二维等势图。试验结果显示,二维等势图能合理反映斜坡PGA放大系数的变化规律,揭示振动波作用下斜坡变形破坏的基本特征,研究结论和试验现象保持一致,满足斜坡模型整体受力变形分析的基本要求,可以作为一种实用的试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79.
针对深圳市急救血液信息三中心公共卫生项目存在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楼板不连续、尺寸突变及其他不规则超限项,对两侧塔楼各自独立抗震与两侧塔楼设置弱连接部位整体抗震进行包络,并对其进行多遇地震、设防地震及罕遇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化设计。计算结果表明:对结构之间的弱连接部位采取楼板加宽、框架梁及框架柱设置型钢等抗震加强措施,构件可满足预定的性能目标要求,结构整体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880.
The continuous decrease in good quality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and concurrent increase in global population accentuates the need of optimal allocation of these resources to fulfilling the rising food requirements.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formulation and application a management model for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available good quality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to maximize the farm revenue of a canal command area. A groundwater balance constraint was imposed on the model, which moderates the irrigation-induce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waterlogging and salinization, while making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he model results show a reduction in mustard, rice, and gram crop areas against an increase in sorghum, millets, and wheat areas. The net annual revenue from the command area increased by about 18 % under the optimal allocation plans. The farmers and stakeholders concerned in the actu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cess are suggested to use groundwater and canal water conjunctively to maximizing the farm income. This strategy would also mitigate the hydrological imbalances to the groundwater system without installing costly drainage systems which is not viable as the quality of groundwater is poor and drainage water may cause a serious disposal problem. The developed model can be used as a reliable decision tool for taking the farm and regional level decisions of optimal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is able to solve the irrigation-induce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