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0篇
  免费   241篇
  国内免费   258篇
测绘学   93篇
大气科学   81篇
地球物理   226篇
地质学   701篇
海洋学   574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312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23篇
  1978年   23篇
  1977年   32篇
  1976年   47篇
  1975年   9篇
  1974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乌鲁木齐10号泉He含量变化的映震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监测泉点的水文地质概况入手,结合近19年来的资料分析了10号泉水中氦含量变化的映震特征:氦含量变化的地震前兆异常基本上都是正异常,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泉点即流量测值遵循:背景值一趋势性上升(或突升)-最高值-趋势性下降(或突降)-恢复至背景值的变化过程。而地震常常发生在氦含量由高变低的过程中。最后初步认定了泉点较好的地质构造环境和氦特有的化学特性是该泉氦具有映震灵敏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52.
发展中的中国煤田地质学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中国的煤和煤田地质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地质问题。煤炭是中国主要的一次能源。本文概要评述了近年来我国煤田地质学科的显著进展,认为未来的发展将取决于,引入新理论、新方法和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强化与其他一些地学分支的交叉和渗透,今后将更突出研究煤的地球化学、支撑洁净煤技术和煤基材料利用技术的地质基础、煤层气,和高产、高效、安全开采煤炭生产的地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3.
乌鲁木齐10号泉流量变化的多尺度小波分析与异常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10号泉开始观测以来的震例,利用基于小波分析的多尺度分析原理对乌鲁木齐10泉流量的日均值观测序列进行了分析,总结了10号泉流量多尺度分析结果的映震特征。10号泉流量的地震前兆异常绝大多数是高值异常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即一般都是在高值异常结束后几个月之内发生地震,个别情况下地震会发生在高值异常持续时段内。初步可以认定,利用基于小波变换的多尺度分析原理将流量数据分解成若干频段后,能够较好地识别和提取流量原始测值中不易分辨的震前异常。  相似文献   
54.
55.
56.
根据1961~2000年武威站雷暴天气实况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40年强雷暴天气发生的气候规律,并研究了河西走廊东部强雷暴天气发生的4种环流背景及4种主要天气条件,归纳总结出其短期预报着眼点,为雷暴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7.
统计分析了影响周口地区的低涡移动发展的特点,并建立了低涡移动发展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58.
圣安德烈斯断层门多西诺三联点迁移的构造热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圣安德烈斯断层门多西诺三联点向北迁移,或北美板块的相对向南运动,驱动角落流使地幔热物质向板片窗上涌,造成地幔温度升高和部分熔融.本文通过二维暂态有限单元法计算表明,当北美盖层厚度为20km时,计算预测的地热分布、部分熔融百分比、岩浆岩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等都与实际地热、地震和地质观测很好地吻合,确认了角落流机制和它引起的暂态热过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9.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