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40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近20a我国近海赤潮特点与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国际赤潮研究逐步聚焦到赤潮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及其预测预警等方面,长期观测资料的分析有助于了解赤潮发生的规律性变化。通过对近20a来我国海域赤潮发生情况的分析,总结得出我国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的特点是全年、全海域、多种类、高危害,具有显著的时间和区域特点;大面积赤潮主要集中在我国渤海和东南近海;主要赤潮生物种类为甲藻,有毒有害赤潮生物增多;灾害性赤潮以甲藻类赤潮为主。本文结论对于掌握我国近海赤潮发生规律、对赤潮爆发作出预测预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为庆祝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的专辑文稿,其回顾冻土热学在我国发展的历程,弘扬成绩,总结经验是完全必要的。然而,时置改革、开放的年代,我们不仅需要在反思中清醒地认识冻土热学研究的状貌,更重要的应面向四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明确我国冻土热学研究的任务,发展方向,努力创造中国冻土学的理论体系。根据上述意向,本文关于我国冻土热学研究的进展,不作编年史和清单式的罗列,对其成果水平,不以自身的纵向比较评说,至于新计划的决择,更不采用实用主义和现状的自然延伸。本文拟从当前社会需求出发,着眼于当代科技观念的大趋  相似文献   
13.
三种大型钙化绿藻仙掌藻对海水变化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effects of seawater temperature on the physiological performance of three Halimeda species were studied for a period of 28 d. Five treatments were established for Halimeda cylindracea, Halimeda opuntia and Halimeda lacunalis, in triplicate aquaria representing a factorial temperature with 24°C, 28°C, 32°C, 34°C and 36°C,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F_v/F_m of these species ranged from 0.732 to 0.756 between 24°C and 32°C but declined sharply between 34°C(0.457±0.035) and 36°C(0.122±0.014). Calcification was highest at 28°C, with net calcification rates(Gnet) of(20.082±2.482) mg/(g·d),(12.825±1.623) mg/(g·d) and(6.411±1.029) mg/(g·d) for H.cylindracea, H. opuntia and H. lacunalis, respectively. Between 24°C and 32°C, the specific growth rate(SGR) of H.lacunalis(0.079%–0.110% d~(–1)) was lower than that of H. cylindracea(0.652%–1.644% d~(–1)) and H. opuntia(0.360%–1.527% d~(–1)). Three Halimeda species gradually bleached at 36°C during the study period.Malondialdehyde(MDA) and proline levels in tissues of the three Halimeda were higher in 34–36°C than those in24–32°C.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eawater temperature with range of 24–32°C could benefit the growth and calcification of these Halimeda species, however, extreme temperatures above 34°C have negative impacts. The measured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also revealed that H. cylindracea and H. opuntia displayed broader temperature tolerance than H. lacunalis.  相似文献   
14.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与计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界定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和内涵以及分析其组成结构、生态过程及生物多样性等服务的来源,详细描述了海洋生态系统所提供的食品供给、原材料供给、基因资源、气候调节、空气质量调节、水质净化调节、有害生物与疾病的生物调节与控制、干扰调节、精神文化服务、知识扩展服务、旅游娱乐服务、初级生产、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和提供生境等15项服务。根据这些服务的相似作用与性质,参照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分类体系,进一步归纳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以及支持服务这4大基本服务类型。同时,也对各项服务的内容、表现特征和计量特征进行了描述。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不仅是海洋管理的核心内容,提高和维持海洋生态系统服务更是海洋管理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5.
硅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动态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陆地物质不断地随河流等载体输入海洋 ,经过海洋几千万种的生物吸收后 ,一起随海洋生物沉降到海底 ,展现了物质从陆地到海底的迁移过程。为了研究这个动态过程 ,本文通过海洋中硅藻的特性和迁移 ,阐述了硅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与氮、磷进行比较分析 ,讨论了海洋中营养盐的限制和水华产生的原因 ,并认为海洋在生态系统中保持着营养盐和浮游植物的动态平衡。1海洋中硅藻是浮游植物的优势种浮游植物是水生环境中从无机到有机物质转换的主要承担者 ,即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它们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食物链中其他各环节的变化。因此 ,研究浮游植物的…  相似文献   
16.
2011年夏秋季辽东湾营养盐分布及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11年夏季和秋季辽东湾海域水质现场调查资料,讨论了整个辽东湾海域氮、磷营养盐的分布特征,进而通过计算富营养化指数(EI)和氮磷比(N/P)对辽东湾富营养化现状进行了评价,并估算了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环境容量。结果显示,无机氮(DIN)和PO4-P浓度均呈现出河口大于远海、底层大于表层、秋季大于夏季的特征。夏秋季海水EI值均大于1,富营养化状况较为严重;海水N/P值大于16,营养盐结构严重不平衡,浮游植物生长处于显著的磷限制状况。整个辽东湾PO4-P环境容量仍有剩余,DIN环境容量夏季仅有极少余量,秋季已无余量,需对DIN的入海负荷进行大力削减。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1986—2016年珠江口海域游泳动物调查资料为基础,统计分析了近30年珠江口海域游泳动物经济物种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及主要经济物种渔获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前和2000年以后珠江口海域游泳动物经济物种群落结构差异明显,2000年以前游泳动物经济物种种类数量显著高于2000年以后(F=6.711...  相似文献   
18.
我国海洋生态调查指南编制说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生态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基本的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及其重要影响因素,掌握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把握其变化趋势。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建立我国海洋生态调查的基本框架体系,编制了我国海洋生态调查指南。根据目前的技术设备、实用方法和经费限制,确定最能反映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特征的生态要素和评价内容,并规定了相应的调查和评价方法。与《海洋调查规范海洋生物调查》和《海洋监测规范》比较,该指南具有3个显著特点:①调查要素不仅包括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等自然要素,还包括人为活动要素,充分考虑我国近海生态系统的高强度开发利用的特点;②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压力3个方面建立起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核心框架体系;③提出生态压力的量化指标,定量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相似文献   
19.
基于海床基观测资料的辽东湾东部海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骞  陈超  丁德文  陈伟斌 《海洋工程》2016,34(4):118-124
基于海床基观测平台,对2010年秋季辽东湾东部海域的海流开展连续观测,并运用谱分析和调和分析方法对该海域的潮流和余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辽东湾东北部潮流属于规则半日潮流;而中东部和东南部两站潮流属于不规则半日潮流。三个站位优势分潮流均为M2分潮,并呈往复流特征;其最大流速介于38~55 cm/s之间,流向为东北-西南,最大流速发生时刻随深度增加而提前。最大可能潮流流速介于91~142 cm/s,流向与岸线走向大致平行。秋季辽东湾东部沿岸余流整体较弱,流向以西南向为主,从北往南三站余流流速分别约为3~5 cm/s,3 cm/s和2~5.5 cm/s。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对海岸带地区的干扰日益加剧,使其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脆弱性特征。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黄河河口为例,对海岸带地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数学方法的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列举出诸多固有脆弱性和特殊脆弱性评价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的权重,运用模糊数学近正态分段函数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模糊关系矩阵,最终按照隶属度最大原则确定研究对象的属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