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40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长江口大型工程对河口生境破碎化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工程海域26个站位的调查采样,研究分析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对河口生境破碎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工程已对长江河口区局部海域水体和底栖生境破碎化产生了明显影响,而对工程海域小尺度海洋水团、底栖生境和渔业资源生境的破碎化影响最大,造成局部小尺度海洋水团改变,部分渔业资源种类洄游通道、产卵场、肥育场、渔场生境破碎化。建议建立长江口生态特别保护区,加强对河口大型工程综合影响研究与生态修复,加强河口生态系统管理与执法力度,为长江口沿岸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基础。  相似文献   
32.
秦皇岛海域海流特征及规模化养殖对其影响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皇岛海域是辽东湾与渤海中部及渤海湾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通道。本文基于海床基观测平台获取的夏秋季海流连续观测资料,运用调和分析和滤波等方法对该海域的海流特征及其对规模化养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秦皇岛海域最显著的潮流是M2分潮流,其最大流速介于20.0~36.9 cm/s之间,远小于辽东湾东部海域M2分潮流最大流速;秋季秦皇岛海域余流流速介于0.2~2.5 cm/s之间,整体上较辽东湾东侧海域余流弱,辽东湾底层可能存在逆时针的弱环流系统;夏季秦皇岛海域M2和K1分潮流的最大流速均大于秋季;养殖活动对余流影响较大,养殖区中部A7、A8站余流的垂向平均流速比养殖区边缘A6站分别减小76%和18%左右。  相似文献   
33.
“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建设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是开放复杂巨系统,"数字海洋"是人类认识研究海洋、开发利用海洋以及建设保护海洋的有效工具与方法手段.海洋的复杂性以及人海关系调控的复杂性使得"数字海洋"是一项科学工程.文章以"数字海洋"作为科学工程的视角,提出"数字海洋"科学工程框架、"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建设的层次和重点领域,并从系统工程角度对"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建设提出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34.
人海关系是人类与海洋,以及以海洋为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区域性体现.自工业革命以来,大工业生产扩展了人类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活动聚集度最高的海岸带首当其冲,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生态退化、灾害频发等问题触目惊心,人海关系向着不协调、恶化的方向急速演变.在环境变化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网络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下,人海关系调控已迫在眉睫.信息控制过程模型是人海关系调控的框架模式,也是构建人海关系调控技术体系的依据.在人海关系调控中,由于海洋海岸带系统的复杂性和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单一的技术难以解决问题,而是需要多种技术的有机集成.因此技术集成工程是人海关系调控技术体系应用于实践的途径,也是工程创新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5.
孢囊及其与赤潮爆发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某些藻类(特别是甲藻),在不适宜生长的恶劣环境条件下能形成休眠孢囊。孢囊下沉到海底,以渡过不良的生存条件。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孢囊就大量萌发形成浮游细胞和优势群体,从而诱导赤潮的形成。简述了当前国际上对孢囊研究的最新进展,从孢囊和营养细胞相互转化的角度探索了孢囊与赤潮形成的关系,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赤潮生物及其孢囊的定性、定量及赤潮发生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6.
过氧化氢对两种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不同H2O2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对青岛大扁藻(P.helgolandica var.tsingdaoensis)和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的毒性效应,得到了H2O2对两种藻72h的抑制率,并且在同-H2O2浓度条件下,对不同生长期和不同浓度细胞的毒性作用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低浓度的H2O2对微藻种群增长有微弱的促进作用,随着H2O2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变为抑制作用,抑制率也由负变正,并且H2O2浓度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其毒性作用越大;H2O2浓度相同时,对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随着细胞浓度的增大而减小,而且对稳定期细胞的抑制作用大于指数期细胞。  相似文献   
37.
快速测定藻类生物量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对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藻细胞进行超声波破碎并离心,用分光光度计在672nm处测定其吸光度。这种方法与细胞计数法、叶绿素a含量测定法相比较,既快速又准确,且获得十分理想的线性相关性,其测定的吸光度A值可以作为衡量藻类生物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38.
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对翅碱蓬-根际沉积物系统常见重金属(Cu、Pb、Zn和Cd)总量和不同化学形态含量进行了季节跟踪测定。结果表明,系统中Cu、Zn、Pb和Cd环境化学行为呈现显著季节变化。从化学形态上看,根际沉积物中Cu和Pb在生理周期内均以残渣态为主,有机结合态在夏季和秋季达较高值。Zn在生理周期内均以交换态为主且随季节变化明显,碳酸结合态和铁锰结合态随季节变化不明显。Cd以残渣态为主,交换态在春季达最高。从总量上看,根际沉积物中的Cu、Zn、Pb的总量在夏季和秋季具有较高值。从系统迁移情况看,植物对Cu和Pb吸收量均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且大部分限制于地下;其体内分布除秋季Pb为根叶茎外,其它时期均为根茎叶。Zn吸收量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且绝大部分被吸收至地上。Zn吸收和分布取决于根际沉积物生物有效含量;总之,春季植物体重金属向根际沉积物迁移。夏季和秋季,Cu、Pb和Cd由根际沉积物向植物体迁移变化并不明显,而Zn正好相反。4种元素在冬季均为根际沉积物向植物体内迁移。  相似文献   
39.
盐沼植物对石油污染滩涂微生物群落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外定期采样分析植物生长区根际沉积物和无植物生长区域对应深度的沉积物,研究了海三棱藨草对石油污染滩涂根际沉积物中微生物种群特点、生长条件和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植物是否存在,一般细菌数量均在春季或夏季达到高值。黄杆菌和假单胞菌在春季达到最高值,微球菌和无色杆菌在夏季达到最高值,而在秋季或冬季达到最低值;微球菌...  相似文献   
40.
浅埋集输油管线拟稳态温度场及热工计算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从二维相变热传导方程出发,应用保角变换将研究区域规整化,在热力等效原理基础上导出冬季冻结期输油管拟稳态温度公式,并由此给出保温隔热层厚度,管线散热量,管道轴向温降,管道上部最大冻深,冻结速率,系统热阻热工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