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88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新疆准噶尔盆地中、晚侏罗世多重地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湾县玛纳斯河红沟侏罗系剖面开展了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地层学、旋回地层学和磁性地层学等的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头屯河组的时代为中侏罗世中晚期到晚侏罗世早期,包括巴通阶的最顶部、卡洛维阶和牛津阶的中下部;其底界年龄约为166.2 Ma,顶界线年龄约为160.8 Ma,沉积时间约5.4 Ma。齐古组顶部年龄值为155.3 Ma,沉积时间约5.5 Ma,包括了牛津阶的上部和基默里奇阶的中下部,其顶部与东部冀北、辽西地区髫髻山组顶部大体相当,比土城子组层位低。喀拉扎组的时代为晚侏罗世基默里奇期晚期,而其上覆地层吐谷鲁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两者之间存在一个相当大的不整合,缺失了晚侏罗世提塘期以及可能包括早白垩世最早期的地层,有超过了7 Ma的地层缺失量。侏罗系与白垩系的界线为此不整合面,侏罗纪/白垩纪之交的地层未保存。  相似文献   
62.
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阶界线层型剖面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茂206井是中国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井,全井获取了青山口阶497.02m的岩芯资料。茂206井青山口阶为典型的湖相沉积,它具有相对高的有机碳、无机碳稳定同位素,表示当时古湖泊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同时在青山口阶下部具有高的规则甾烷/藿烷比值和伽马蜡烷/C30藿烷比值以及低的重排甾烷/常规甾烷比值,表示当时的古湖泊曾发生过藻类勃发事件、水体分层事件和缺氧事件,由此导致了青山口阶优质烃源岩的形成。青山口阶底部出现的一些具重要时代意义的被子植物花粉Cranwellia,Lythraites,Complexiopollis,Borealipollis等,显示青山口阶具有晚白垩世土仑期以后的被子植物花粉色彩,以及湖相沉积岩夹层中的火山灰(斑脱岩)锆石U-Pb年龄也证实了青山口阶底界已属土仑期,其顶界已进入康尼亚克期。  相似文献   
63.
藏南江孜一带的侏罗纪—白垩纪海相地层被划分为维美组和甲不拉组。通过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和分析,发现甲不拉组黑色页岩中含有保存较为完好的钙质超微化石。研究区的生物丰度和分异度偏低,经鉴定以椭圆球石科(Ellip-sagelosphaeraceae)生物群为主,数量相对丰富,但属种比较单调。超微化石指示甲不拉组为早白垩世沉积的产物。结合菊石和双壳类化石,认为甲不拉组地层时代属于早白垩世贝利阿斯期至凡兰吟期(Berriasian-Valanginian)。这一发现标志着西藏特提斯东部早白垩世地层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存在。甲不拉组早白垩世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为该地区海相地层的时代划分、对比提供了新的资料,也为寻找海相侏罗纪—白垩纪地层界线指示了目标。  相似文献   
64.
藏南定日地区Cenomanian/Turonian界线附近的生物古海洋事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文金  万晓樵 《地质科学》2003,38(2):155-164
藏南定日地区在白垩纪中期发育一套浅灰色深灰色的以钙质页岩、泥灰岩及微晶灰岩为主的浅海陆棚相沉积,岩石中除含较高的粘土矿物及陆源石英矿物颗粒以外,还含有十分丰富的有孔虫化石。依据浮游有孔虫Helvetoglobotruncana praehelvetica的首次出现将C/T界线置于样品9922及9923之间,该界线位于Whiteinella archaeocretacea化石带之中。通过定量分析,该区有孔虫的丰度、分异度以及浮游与底栖有孔虫比率、具旋脊与不具旋脊有孔虫的比率等指标在剖面纵向上表现出3个明显的演化阶段,即Rotalipora cushmani带上部、W.archaeocretacea带及H.helvetica带下部,有孔虫动物群的变化特征完整地记录了C/T界线附近古海洋事件的全过程。该次事件中,碳稳定同位素δ13C值存在着明显的异常变化——正向偏移,元素地球化学U、Th及K的丰度也表现出明显的异常变化,其丰度值均比标准平均值偏高。所有这些特征均是在全球洋脊迅速扩张这一背景下海平面发生剧烈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65.
松辽盆地新肇地区G634-63井区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地震精细构造解释的基本任务是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与实钻结果进行交互分析验证,及时指导井位调整,提高钻遇储层的成功率。针对松辽盆地新肇地区G634—63井区开发地震地质任务要求,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区特点的技术组合,取得较好的地质效果。在应用解释系统中放大地震剖面、时间切片、椅式切片和三维可视化等常规解释功能的基础上,结合精细层位标定、层面解释分析技术、地震相干数据分析技术和高分辨率波阻抗反演等多种技术开展小断层的研究,避免了1m~2m薄储层断失;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进行动态时深转换,提高密集井网区构造解释精度;进行全三维的层面和断面成图,指导复杂条件的井位调整;总结出构造发育特征与储层有效厚度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66.
在藏南萨迦县赛区北部发育一套滑塌混杂沉积.对于这套混杂沉积的时代及地层归属,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主要原因是未能在其中获得足够的化石证据.本次工作在该套混杂岩中首次发现大量白垩纪放射虫化石,并建立4个放射虫组合:①Holocryptocanium aff. barbui -Dictyomitra turris 组合 ; ②Acanthocircus dicrancanthos-Thanarla pulchra组合 ;③Thanarla veneta-Pseudodictyomitra pseudomacrocephala组合 ;④Dictyomitra megnifica-Dictyomitra turritu组合.赛区“混杂岩“无论是古生物还是岩性组合特征,均可以与相邻地区的宗卓组进行对比,从而确认该套“混杂岩“属上白垩统宗卓组而非三叠系“修康群“.  相似文献   
67.
特提斯喜马拉雅白垩纪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垩纪是新特提斯演化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其沉积蕴涵着新特提斯早期演变的丰富信息。在对典型剖面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分别对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带南、北两亚带白垩系进行较为详细的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在沉积南带识别出为24个三级层序、5个层序组(亚二级层序)、2个二级层序(中层序),在北亚带识别出22个三级层序、5个层序组(亚二级层序)、2个二级层序(中层序)。特提斯喜马拉雅早白垩世层序地层总体表现为海进的退积序列,反映了特提斯洋壳的扩张阶段;晚白垩世层序地层总体表现为海退的进积序列,反映了特提斯洋盆地持续收缩和长期海平面逐步下降的过程,应是洋壳俯冲阶段的产物。整个白垩纪显示出一次极其明显的海水进退旋回,是特提斯洋从扩张到收缩这一演化过程的客观反映。由对层序特征、沉积特征及古生物特征等的分析所得出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在白垩纪的海水进退规程,与同期的全球海平面的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8.
黑色页岩具有特殊的沉积学、古生物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主要表现在生物组合和丰度的变化、有机碳含量的增高与碳稳定同位素的偏移等方面。具有丰富有机质来源的高生产力表层水是黑色页岩中富有机碳沉积物形成与埋藏的先期条件。白垩纪中期黑色页岩在全球广泛分布,是Cenomanian/Turonian期界线事件的最重要标志。在西藏南部的C/T界线处,浮游有孔虫种一级的绝灭速率达34%,底栖有孔虫的绝灭速度达50%;有机碳含量偏高;δ^13C出现2.74‰的正向偏移;生物扰动几乎消失,微小钻孔黄铁矿化;有孔史房室充填有黄铁矿微球丛;诸多其他地球化学指标亦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这些特征说明当时海洋不同深度水层处于不同强度的贫氧至缺氧状态,同时沉积的黑色页岩是缺氧环境中有机碳大量保存的结果。该现象发生的原因是白垩纪中期的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西藏特提斯海古海洋条件的变化明显受全球和区域性海平面上升的影响,由此形成的白垩纪中期黑色页岩具有全球一致的特征。  相似文献   
69.
西藏南部定日地区在白垩纪中期为一套浅灰色-深灰色的陆源碎屑岩(钙质页岩)及碳酸盐岩(泥灰岩及微晶灰岩)的混积型沉积物,其中的地球化学特征变化反映了古海洋发生的重大变革。δ13 C的同位素曲线变化具有明显的低-高-低旋回变化,δ13 C正偏与有机碳大量埋藏、海平面上升及缺氧事件密切相关。铀、钍、钾的含量变化及Th/U比值的变化特征表明由海平面上升所形成的全球大洋缺氧的重要时期,由于有机物质及粘土矿物的增多,它们的含量均比标准平均值偏高。而87Sr/ 86Sr比值在该时期偏低,这也与当时的构造背景及海平面发生重大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70.
王成善  万晓樵等 《地质论评》2002,48(2):139,224-139224
针对王成善等"西藏南部江孜地区白垩系的厘定"一文(王成善等.2000,下简称王文).吴浩若先生(吴浩若,2000,下简称吴文)就某些同题专门撰文提出了商榷意见.在此我们谨代表全体作者表示诚挚谢意!我国需要更多的这样一种宽松的学术讨论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