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64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晚更新世末期陆架沙漠化环境演化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在对中国陆架古环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晚更新世末期陆架沙漠化的定义、形成的环境背景及其演化过程.通过对海底浅地层剖面仪的测量记录以及钻孔分析资料的研究表明,低海面时出露的陆架平原以干冷的风砂沉积为主,在强劲的古冬季风的作用下,部分出露的海相地层发生解体,发育成沙丘,出现沙漠化环境;细颗粒被吹扬,并在下风头形成衍生沉积。  相似文献   
22.
东海陆架西北部地貌分类及沉积环境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次海洋调查的多波束、表层沉积物资料及中法合作海洋地质调查的浅地层剖面资料,对东海陆架西北部的地貌进行详细分类,探讨该区环境演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存在潮流沙脊,潮流冲刷槽、暗礁等多种地貌形态;该区发育多期潮流沙脊,反映了本区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多次海进和海退过程。  相似文献   
23.
针对莱州湾南岸重盐渍化土地复垦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土壤盐碱、瘠薄等障碍问题,选择重盐渍化区的典型地块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研究不同土壤盐分离子的空间变异性及其相关关系,并绘制各盐分离子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不同深度的土壤盐分离子质量浓度变幅差异较大,最大达到124.34mg·L(-1);各土壤盐分离子质量浓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变异系数为10%~100%,属于中等强度变异。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盐分离子间的相关关系复杂;聚类分析将各盐分离子分为3类:第一类包括TS,σ,TDS,SO_4~(2-),Mg~(2+),K~+,Na~+,Cl~-和Ca~(2+),第二类包括SAR和Cl~-/SO_4~(2-)比值,第三类主要是NO_3~-。各盐分离子的块基比均小于25%,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表明盐分离子的空间分布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影响;空间自相关距离为87.88~215.57m,均大于取样间距40m。克里格(Kriging)插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含盐量呈明显的带状分布,土壤含盐量从东北部往西南部逐渐增加,东南部土壤含盐量最高;研究区土壤碱化程度较低,盐渍化类型主要为硫酸盐型。该研究为莱州湾南岸重盐渍化区盐渍土的分区、改良、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4.
辽东湾北部沿岸海水入侵灾害成因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水入侵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质灾害。分析了辽东湾北部沿岸29个观测井内7种主要离子质量浓度,阐述了辽东湾北部沿岸海(咸)水入侵的主要方式和分布特征。气候、地形地貌、地质与水文地质是发生海(咸)水入侵的基础条件,地下水超采等人类不合理工程和经济活动是诱发海(咸)水入侵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5.
海岛是我国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殊的海洋资源与环境复合区.作为我国国防前沿和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岛有着很高的安全、经济和环境价值.我国有常住人口的海岛433个,占海岛总数的6%,面积占海岛总面积的98%以上,常住人口约为452万.  相似文献   
26.
末次冰期极盛期,海面下降,陆架裸露。寒流爆发南下,使亚洲东部平原区比世界同纬度地区的气温低。强寒流的侵袭,使海退后的陆架平原成为我国东部冰缘地貌的形成区之一。陆架上的冰缘地貌包括:大面积分布的沙地、成群出现的沙丘、零散分布的塌陷沉积、类似揉皱现象的波状夹层、频频出现的冰楔等。   相似文献   
27.
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原因分析与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域,选择土壤全盐为标志,以海拔高程、地下水位、地下水矿化度、、灌溉排水状况、土壤有机质和人口密度6个土壤盐渍化主要控制性因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土壤盐渍化原因分析;基于ArcGIS 9.3和Matlab,选择上述7个要素为评价因子,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为生态终点,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建立了区域土壤盐渍化的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并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主要受自然和人为因素驱动,其中地下水位和海拔高程等自然因素是造成研究区土壤盐渍化的自然因素,土壤有机质和人口密度等是人为因素;土壤盐渍化极大和重度风险区域集中分布于黄河三角洲东南沿海区域、西北沿海、东北部的部分地区,该区域受海洋影响强烈,土壤盐渍化面积最大,占到总面积的58%以上;无风险、轻度风险和中度风险区域主要与黄河径流的距离有关,且随着距离增大而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28.
实验研究了NaOH、HCl、NaCl和CaCl2等电解质加入量对蒙脱石悬浮液膨胀性的影响,并通过离子色谱、体视显微镜和激光粒度分析技术,研究了蒙脱石粒度变化与体积膨胀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NaOH、HCl对蒙脱石悬浮液膨胀性影响不明显,而NaCl和CaCl2对蒙脱石悬浮液的膨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CaCl2对蒙脱石膨胀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NaCl,CaCl2浓度比NaCl少了1个数量级时即可达到相同的膨胀抑制效果。离子色谱分析显示,CaCl2溶液与蒙脱石混合后,悬浮液上清液中的Ca2+浓度减少,而Na+浓度增加,分析存在离子交换过程。经激光粒度分析仪和体视显微镜观察,电解质的加入使颗粒之间产生了团聚作用,改变了颗粒的粒径,从而在宏观上表现为蒙脱石悬浮液体积的减少。  相似文献   
29.
黄河三角洲海岸剖面类型与演变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76-2002年黄河三角洲滨海区36个断面的地形实测资料以及利津水文站的水沙资料,运用动力地貌学的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海岸剖面形态及冲淤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海岸剖面可分为建设型、破坏型和稳定型三种基本类型。建设型海岸分布于行水河口,等深线向海推进的距离取决于入海泥沙的堆积过程与海洋动力对泥沙的侵蚀过程两者之间的对比;破坏型海岸主要分布于停止行河不久的废弃河口附近,剖面侵蚀深度与海洋动力条件尤其是潮流流速大小密切相关;而稳定型海岸主要分布于长时间不行河的湾湾沟口附近和广利河以南岸段,前者受河海动力因素影响较小,而后者主要与莱州湾潮流流场有关。  相似文献   
30.
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灾害演化过程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州湾地区是我国海水入侵灾害最为严重和最为典型的地区.对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灾害演化过程及特征进行了分析.按莱州湾地区的海水入侵成因,可将研究区按海水入侵类型分为:原生海水入侵区、混合海水入侵区、人类活动干扰区、入侵后退区和无入侵区,并针对其成因类型提出工程技术措施、生态防治和行政管理三方面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