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6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1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利用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多点同步风况和输沙通量资料,探讨了近地表流场特征、风沙活动强度及输移路径;基于1985和2009年两期遥感影像,揭示高大沙山动态变化及其对月牙泉的影响。月牙泉主要受南北沙山夹击,尤其是北沙山南移更为突出,直接威胁月牙泉存在。近年来,受地形、周边建筑物和外围树木的影响,月牙泉景区近地表流场改变,导致区域输沙动态平衡破坏。因此,月牙泉风沙防治应从恢复近地表风沙流场角度考虑,遵循风沙动态平衡原则,打通月牙泉景区东风通道,恢复均衡环流结构,这是维系高大沙山与月牙泉共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库姆塔格沙漠东北部羽毛状沙垄的分布面积为4016km2,由新月形沙垄和垄间舌状沙丘构成.新月形沙垄与舌状沙丘、舌状沙丘迎风坡与背风坡在粒度、矿物组成以及光照反射率的差异致成航空照片和卫星照片上的羽毛状景色.对该区输沙势的测量结果表明,羽毛状沙垄的起沙风可分为北北东、东和东北东三组,与新月形沙垄的东南、西北和西南落沙坡大致对应.研究认为,由新月形沙丘顺主风向连接而成的新月形沙垄不是横向沙垄而是纵向沙垄;舌状沙丘与近似沙丘形态明显有别,是一种新的横向沙丘类型.羽毛状沙垄,按McKee的沙丘形态分类,不属沙丘变型类型,而是综合型或复杂型沙丘类型;按吴正的沙丘形态与成因分类,不属单向风或两个锐角相交风形成的沙垄或复合型沙垄,而是三个锐角相交风形成的综合型沙垄.  相似文献   
13.
乌鲁木齐河源区气候变化和1号冰川40a观测事实   总被引:39,自引:41,他引:39  
分析研究了天山冰川站自 195 9年以来的气温、降水、水文、冰川物质平衡、冰川末端变化、冰川运动和冰川面积变化观测资料 .结果表明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乌鲁木齐河源区处于一个最为显著的暖湿阶段 .195 8— 2 0 0 0年的 4 2a间 ,1号冰川年平均物质平衡量为 - 188.6mm (约为 - 34.6× 10 4m3 ) ,累积物质平衡量达到 - 792 5mm ,亦即冰川减薄了 8m多 ,累积亏损量达 14 5 2× 10 4m3 .1号冰川面积在 196 2— 2 0 0 0年的 38a间减少 0 .2 2km2 ,为 11% ,并呈加速减小趋势 .196 2年至今 ,1号冰川东支末端共退缩 16 8.95m ,西支 185 .2 3m ,冰川表面运动速度减缓 .1号冰川年融水径流量有增加趋势 ,1985年前后是个分界线 ,1986— 2 0 0 1年年均径流深为 936 .7mm ,较之 195 8— 1985年的 5 0 8.4mm高出 4 2 8.3mm ,亦即增加 84 .2 % .气温持续升高 ,冰川冷储减少可能是导致冰川加速消融的重要原因 .  相似文献   
14.
3.2 ka BP以来念青唐古拉山东部则普冰川波动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野外考察和 14C 年代测定, 确定了3.2 ka BP以来念青唐古拉山东部则普冰川的冰进序列.新冰期冰进可明显分为3次: 即大拿[ 14C ( 3 242 ±101)a BP]、大拿顶[ 14C ( 1 920 ±110)~ (1 540 ±85)a BP]和白同[ 14C ( 1 056 ±115)a BP]冰进.新冰期盛时, 则普冰川比现代长6.9 km, 面积大17.10 km2, 雪线降低约157 m, 温度降低1.0~1.9 ℃. 小冰期可分出2次: 即15世纪或16世纪[ 14C (580±130)a BP]和19世纪[ 14C (197±80)a BP, (190±80)a BP]冰进. 小冰期盛时, 则普冰川比现代长2.0 km, 面积大11.16 km2, 雪线降低约100 m, 温度降低0.65~1.23 ℃. 现代则普冰川, 冰面表碛特别发育, 其厚度亦很大, 冰舌末端退缩难以辨认. 但冰川减薄很强烈, 边缘两侧形成2~3道现代侧碛, 并高出现代冰面20~30 m. 对埋藏腐殖质土壤层和木炭碎屑经 14C 年代测定, 结果表明在(720±210)~( 2 010 ±120)a BP间, 波堆藏布流域存在砍伐森林、开垦田地和放牧的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5.
采用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2011年6~9月的高精度GPS实测数据,对白水1号冰川的运动速度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与其他数条典型冰川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北半球典型大陆性冰川相比,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运动速度明显偏快,介于2.34~4.74 m/月之间,是同规模大陆性冰川的月运动速度的6~10倍,有独特的海洋性冰川运动特征。与藏东南同一类型的帕隆94冰川相比,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运动速度约为其一半,这说明海洋性冰川的运动速度与规模成正比。同时,白水1号冰川末端平均海拔为4 381 m,近10年几乎保持了相同的退缩速度,说明在当今气候变化背景下,白水1号冰川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程度相同。  相似文献   
16.
以长江源各拉丹冬为研究区,针对该地区地物特点,选取了1986—2015年间云量较少、成像质量较高的相关卫星影像作为数据源,在充分了解环境特征与影像特点的基础上,基于“波段阈值比值法”,通过人机交互调整阈值,对大范围冰川区域进行快速边界提取,并基于提取结果,结合数字高程数据、气象数据等相关数据展开了分析。结果表明:1986—2015年间研究区冰川面积减小92.06 km2,减少速率为0.33%·a-1;其中1986—1994年、1994—2001年、2001—2009年、2009—2015年分别减少32.95 km2、27.37 km2、13.11 km2和18.63 km2,减少速率分别为0.47%·a-1、0.41%·a-1、0.17%·a-1和0.34%·a-1。同时,依据空间组织方式进行了研究区冰川变化的分区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分区、不同规模上该地区冰川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部分区域内冰川的降级、分裂现象较为明显,对不同等级规模冰川的变化趋势有一定影响。研究区冰川面积的坡向变化以东南向退缩最剧烈,西向增加最多。典型冰川方面,岗陇加玛冰川2001—2009年为面积退缩最为剧烈,1994—2001年面积略有增加。研究时段内冬季降水量逐年减少,不足以弥补因为气温升高导致的快速消融。  相似文献   
17.
库姆塔格沙漠羽毛状沙垄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库姆塔格沙漠像一把扇子覆盖在了阿尔金山山前的倾斜平原上,沙丘类型复杂,而尤以羽毛状沙垄最为独特成为我国独有的沙丘形态。有关羽毛状沙垄形成发育机理研究,近几十年来进展甚微。通过野外观测、高精度航片解译和风洞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羽毛状沙垄形成条件是:①具有广大平坦倾斜的地面。②地表沙物质不甚丰富。③两组相近风向是其形成动力条件。④舌状沙丘是在新月形沙垄形成之后的次一级沙丘形态。二者组合成羽毛状沙垄。羽毛状沙垄形成过程可以归纳为下列图式: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垄→舌状沙丘→羽毛状沙垄。  相似文献   
18.
井哲帆  刘力  周在明  邓宇峰 《冰川冻土》2011,33(6):1222-1228
以冰川形态因子变量(面积、长度和厚度),气候条件因子变量(年气温、降水),以及年物质平衡量等作为影响因素,采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祁连山七一冰川1958-2007年间年际运动速度的影响因子强度.结果表明:冰川形态对运动速度的影响强度最大,物质平衡的影响次之,而气候条件的影响最弱.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冰川面积和厚度对运动速度的...  相似文献   
19.
硅(Si)是硅藻等海洋生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在海洋生态系统和碳循环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加速消融,融水径流量快速增加,流域硅酸盐风化作用逐渐增强,导致大量Si元素随着融水释放出来并进入下游,很可能影响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碳循环并反馈气候变化。当前与冰川消融有关的Si释放及其影响研究已成为国际热点科学问题之一。通过回顾冰川径流中Si浓度及其δ30Si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Si浓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发现冰川径流的Si浓度受采样方法、径流量、基岩特征等因子的共同影响。在总结该领域现存问题的基础上,认为未来急需加强冰川径流Si的野外监测,综合利用多种同位素手段来厘清冰川径流Si的迁移转化过程和输移规律,评估因冰川消融而进入下游生态系统的Si通量,进而为冰川Si的生态及气候影响评估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冰川运动速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我国开展冰川运动速度研究已有50a的历程,依国内现有的山谷冰川运动速度资料为基础,分析研究了中国冰川运动速度的研究现状与取得的主要成果,总结了冰川运动监测的技术方法.结果表明:各大山系的冰川运动速度都在逐渐减小,但减小幅度不同,这与冰川的规模相关.监测方法上以实地测量为主也不断发展新的空间监测方法.未来应该加强冰川运动的机理研究,多种观测方法综合应用于冰川运动监测,保证资料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