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59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54篇
海洋学   78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61.
安徽省进行金刚石找矿工作已有逾50年历史,做了大量的勘查、科研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找矿队伍前后有6个地勘单位,最后于1975年稳定于原安徽省地矿局664地质队。找矿区域涉及皖南山区、大别山区、江淮之间及淮河以北广大地区,但主要集中在淮北地区。找矿历程经历了起步阶段、全面展开阶段、停滞阶段、恢复阶段及新一轮的金刚石找矿阶段。在全面展开阶段发现了震旦系金山寨组底砾岩含金刚石和第四系中下更新统豆冲组、潘集组砂砾层中金刚石砂矿点。在新一轮金刚石找矿中分别发现了玄武质角砾熔岩、辉绿岩和橄榄玄武岩中含原生金刚石。目前,安徽省的金刚石找矿勘查、科研工作仍在进行中,正在向原生金刚石矿床冲击。  相似文献   
162.
海洋环境中重晶石的形成和保存是元素Ba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在反演海洋古生产力领域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多年来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深海海域,而对河口及近海海域很少涉及。本研究使用SEM和EDX等方法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5个断面36个站位的悬浮体中的重晶石矿物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对重晶石颗粒类型、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重晶石颗粒包含自形晶体、长条状晶体、不规则形态晶体和集合体等4种类型,含少量Sr元素,大部分重晶石颗粒表面出现溶蚀现象;重晶石颗粒粒径主要分布在0.5~3 μm。通过研究发现,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悬浮体中重晶石的形成主要受到微环境中生物作用的控制,该区初级生产力的发育状态和重晶石颗粒的沉降差异造成重晶石空间分布具有表层含量较多、由岸向外增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3.
2011年胶州湾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于2011年1-12月对胶州湾海域浮游植物进行了周年调查,获得了同步的温盐和营养盐数据,分析了浮游植物丰度、优势种类、多样性指数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植物108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其中硅藻门34属93种,甲藻门6属14种,金藻门1属1种。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和甲藻两大类组成,其中硅藻占绝对优势,全年甲藻/硅藻比均小于0.08。优势种共有35种,夏、冬季优势种交替明显,全年几乎均出现的种类为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生态类型主要以广布种、广温近岸种、温带近岸种为主,也出现了少数暖水种和外洋种。浮游植物丰度分别在2月、4月和7月份达到峰值,其中4月全年最高,为591×106cell/m3,2月是次高峰,数量为468×106cell/m3,7月为172×106cell/m3,秋季浮游植物丰度相对较低。本研究结果与胶州湾浮游植物典型双峰型变化不同。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4,秋、冬季节较高,春、夏季节偏低,水平分布上呈现湾外 > 湾口 > 湾内的趋势,均匀度平均值为0.26,分布趋势与多样性指数基本相同。由此可见,湾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湾口和湾内更为稳定,温度、硅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铵盐和磷酸盐对浮游植物丰度和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4.
南黄海夏初网采浮游植物分布与长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2012和2013年夏初南黄海网采浮游植物调查数据,与1959、2002及2003年的调查资料作比较,研究了南黄海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和长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年际变化波动较大,1959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时期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低于2012—2013年的生物量。2013年浮游植物平均丰度和碳含量最高,分别为(18.73±46.68)×104cell/m3和(1110.71±2107.82)μg C/m3。近岸海域的浮游植物对南黄海浮游植物总生物量有主要贡献。1959年,硅藻在群落中的丰度比例大于93%,而2012—2013年,这一比例下降为50%—60%。相应地,硅藻碳含量比例由70%—85%下降为18%—28%,且甲藻占优势的区域扩大。硅藻碳含量比例在群落中明显下降一方面是因为硅藻碳密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是因为甲藻丰度的增大。相对于1959年,近年来硅藻中的角毛藻属(Chaetoceros)和伪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以及甲藻中的角藻属(Ceratium)和夜光藻属(Noctiluca)成为新的优势种属。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南黄海夏初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为温度、盐度、硅酸盐和溶解性无机氮。  相似文献   
165.
针对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地壳形变流动监测网络建设项目,分析了地壳形变流动监测在水库地震监测中的设计思路与布设原则,并就金沙江水电站溪洛渡和向家坝水库介绍了3类监测网布设情况,对两水库蓄水前监测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旨在对大型水库建设及水库地震的综合监测起到参考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6.
矿山开采可能诱发各种地质灾害,威胁矿区的社会稳定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快速准确监测矿区沉陷可有效预防地质灾害。本文以山西省大同煤矿为研究对象,获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共13景Sentinel-1影像,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 SAR)进行地表沉陷监测研究,获取大同煤矿地表累计沉陷量,使用已有研究成果对比验证了本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大同煤矿沉陷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大同市南郊区西部以及南郊区、怀仁市、左云县和山阴县四县市交界处,监测期间最大、平均沉陷量分别为381.43 mm、13.88 mm,总沉陷面积约为207.91 km2,根据7个重点沉陷区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演化规律发现沉陷呈现持续扩张趋势,推断地表沉陷仍会持续较长时间。研究证明了In SAR技术在矿山开采沉陷监测的可靠性,为矿产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技术方法,研究结果可为矿山开采沉陷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7.
潜流湿地中微生物对三峡库区微污染水净化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明  黄磊  高旭  马晓霞  杜刚 《湖泊科学》2012,24(5):687-692
为了探讨潜流湿地对三峡库区微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在野外构建芦竹、菖蒲、空心菜和无植物(空白)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研究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基本菌群和功能菌群数量分布,探讨污染物去除与微生物菌群种类和数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实验湿地系统运行情况良好,植物湿地系统对各污染物指标的去除效果优于空白湿地系统;芦竹、菖蒲、空心菜和空白湿地系统的微生物数量均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少,其中,植物湿地系统的微生物数量高于空白系统;各湿地系统的微生物数量与水质指标去除率之间的相关性较强,在夏季,不同人工湿地系统的细菌总数与CODMn的去除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真菌、亚硝酸细菌总数与铵氮去除率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在冬季,不同人工湿地系统的反硝化细菌总数与总氮去除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8.
对兰州市区2002年春季3~4月近地层TSP连续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兰州市区TSP的质量浓度随着沙尘天气的发生而显著增加,沙尘天气越强,TSP的质量浓度越高,对兰州市区的空气污染越严重;(2)在不同天气情况下,兰州市区TSP与PM10的质量浓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沙尘天气越强,其质量浓度都越高,但两者增减的比例各不相同;(3)在不同天气情况下,同级粒径粒子的质量浓度各不相同,但在同种天气情况下,各级粒径粒子质量浓度的分布规律却相同;(4)TSP样品色度的3个独立分量与空气质量有一定的对应关系,L*、a*、b*值越大,空气中沙尘含量越高,空气污染越严重,兰州市区在一般天气情况下L*、a*、b*值均较小,说明兰州市区空气污染主要以本地排放的黑色有机物为主。  相似文献   
169.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net-phytoplankton biomass, species composition, the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an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net-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and mesoscale structure that were derived from the net samples taken from the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s during summer, 2014. A total of 199 phytoplankton species belonging to 61 genera in four phyla were identified. The dominant species included C limacodium frauenfeldianum, Thalassiothrix longissima, Rhizosolenia styliformis var. styliformis, Pyrocystis noctiluca, Ceratium trichoceros, and Trichodesmium thiebautii. Four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were divided by cluster analysis and the clusters were mainly associated with the North Equatorial Counter Current(NECC), the North Equatorial Current(NEC), the Subtropical Counter Current(STCC), and the Luzon Current(LC), respectively. The lowest phytoplankton cell abundance and the highest T richodesmium filament abundance were recorded in the STCC region.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howed that T. thiebautii preferred warm and nutrient poor water. There was also an increase in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and biomass near 5°N in the NECC region, where they benefit from upwellings and eddies.  相似文献   
170.
本文针对采自印度洋深海中最常见的两类生物成因沉积物——钙质软泥和硅质软泥,开展了全岩样和不同粒级组分中常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Y(REY)含量的系统分析,探讨了两类沉积物中REY的组成特征、物质来源和富集机制。研究表明,钙质软泥以富含CaO和Sr为主要特征,硅质软泥则富集SiO2、Al2O3、Fe2O3等。钙质软泥中∑REY平均含量为40.56×10-6,轻稀土元素(LREE)略有富集,REY有向细粒沉积物中富集的特征,PAAS标准化后全岩样和不同粒级组分均表现为Ce负异常、Eu和Y正异常;REY以自生来源为主,继承了海水的组成特征,同时也受到了热液流体物质和洋底玄武岩风化产物的影响。硅质软泥中∑REY的含量为248.54×10-6,LREE相对富集,REY在4φ以细的沉积物中富集;研究站位沉积物中∑REY含量处于边界品位附近,但在细粒级沉积物中重稀土元素(HREY)含量则达到了工业品位;该类沉积物细粒组分中REY主要来自陆源或火山碎屑组分中黏土矿物和铁锰氧化物吸附作用,粗粒组分中REY来源则主要与生物作用相关;硅质软泥中REY的富集与沉积物中磷灰石等矿物相关,部分不同来源的REY可能是在沉积之后的成岩过程中再次分配向磷灰石、钙十字沸石等矿物中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