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9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75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羊鼻山铁矿位于佳木斯地块中部,铁建造主要产于兴东群大盘道组第一岩段,含铁建造为一套由石榴石云母石英片岩、矽线石黑云母石英片岩和片麻岩等组成的孔兹岩系,其原岩形成于浅海陆棚沉积环境。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并被少量后期黄铁矿交代,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与矽线石,二者均呈定向排列,矿石构造以条带状构造为主,少量呈块状构造。据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床特征,结合区域矿床对比研究,认为羊鼻山铁矿成因属BIF型,初步划归Superior型。含铁建造中矽线石黑云母石英片岩中碎屑锆石U-Pb年龄可分为4组,分别为1 006~1 212 Ma、1 238~1 480 Ma、1 521~1 742 Ma以及1 800 Ma,据最小年龄可推断羊鼻山铁矿含铁建造的沉积上限年龄为1 006Ma;1 238~1 480 Ma年龄组丰度最大,反映铁建造与围岩的剥蚀区岩石以中元古界岩浆岩为主;而最大年龄组中的2 672 Ma与2 711 Ma样品为佳木斯地块最古老的锆石之一,说明佳木斯地块存在太古代结晶基底。结合同样被认为是佳木斯地块结晶基底的麻山群近期年代学研究结果,认为兴东群应为麻山群的下伏地层。  相似文献   
42.
阿扎朗岩体位于冈底斯岩浆弧中东部的松多地区.岩体的锆石U-Pb定年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阿扎朗岩体岩性为石英二长斑岩,形成时代为中新世(17.9±0.2 Ma),地球化学上表现高Sr(1 052×10-6~1 150×10-6)、低Y(8.51×10-6~9.04×10-6)和Yb(0.85×10-6~0.94×10-6),高的Sr/Y(118~128)和La/Yb(30.9~40.8)比值,无明显的Eu异常,同时具有较高的K2O(3.17%~3.84%)含量和较低的Cr(6.46×10-6~7.78×10-6)和Ni(5.41×10-6~7.45×10-6)含量,较高的Rb/Sr比值,较高的Mg#值(43.8~49.8),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含量,如Rb、Ba、Th和U明显比LREE高.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岩石成因可能为增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形成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的后碰撞构造背景下,可能有一定的幔源物质参与.该研究为揭示冈底斯成矿带中新世埃达克岩的成因及成矿地质背景提供重要的制约.   相似文献   
43.
赛马铌矿床为辽宁凤城地区新发现的稀土矿床,铌钽矿体主要赋存于灰褐色-草绿色霓霞正长岩中,为查明该矿床特征及成矿背景,对成矿岩体开展岩相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岩相学研究表明,该岩体主要以碱性长石(Afs)中的正长石(Or)为主,约占50%,霞石(Ne) 30%,黑云母(Bt) 15%,钠铁闪石(Arf) 3%,霓石2%,岩石蚀变程度较弱,以硅化为主。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发现,SiO_2含量集中在55. 86%~63. 80%之间,具有较低的TiO_2含量(0. 36%~0. 64%)和P_2O_5含量(0. 04%~0. 11%),A1_2O_3含量 15%,偏铝质明显,全碱含量较高(K_2O+Na_2O=9. 72%~15. 51%),且富钾(K_2O/Na_2O=2. 42~3. 64),里特曼指数(σ=[w (K_2O+Na_2O)] 2/[w (SiO_2-43)])为6. 84~17. 10,属富钾、偏铝、过碱系列的正长岩系;岩石中富集Ba、Cs、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Zr、Ti、Nb等高场强元素(HFSE),明显贫P和Ti,其中,Nb元素含量高达34. 79×10~(-6)~106. 59×10~(-6),其过渡族元素的分布模式曲线为典型的W型,而HFSE中的Th、Pb相对富集,Ti出现明显负异常;稀土元素总量较高,含量差异明显,且轻稀土元素和重稀土元素分馏作用较明显,总含量为0. 34×10~(-6)~946. 00×10~(-6),而重稀土元素(HREE)相对亏损,轻稀土元素(LREE)较富集,LREE/HREE为7. 20~18. 48,(La/Yb)N值较高(7. 56~39. 58),具有较低的(Rb/La)N值(0. 31~1. 14),较高的Nb/Ta值(24. 56~40. 04),没有明显的Sr和Eu异常。这些特征表明,赛马铌矿床成矿岩体形成于后碰撞时期的大陆裂谷环境。  相似文献   
44.
花岗岩体中与剪切带有关的含金石英脉与镁铁质脉岩密切相关,脉岩对剪切带的分布、方向及运动学机制都有着显著的控制作用。Val—d'Or地区Bourlamaque岩休中出露若干条有经济意义的含金剪切带,其中大多数沿闪长质脉岩分布或叠加于闪长质脉岩之上。该区所有矿床都由赋存于斜冲断层内的石英—电气石—黄铁矿脉组成,这些脉的走向、倾向、滑移方向变化较大,矿脉的几何形态和运动学机制比在变形均一侵入体中所预想的简单共轭型式要复杂得多。Bourlamaque岩体外类似剪切带显示的北向性挤压与岩体内剪切带的应力张量一致,说明闪长质脉岩对岩体内复杂的剪切带和矿脉起了显著的控制作用。这些脉岩在后期变形中作为活化的薄弱层,进一步表明非均质薄弱层在剪切带形成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矿体的倾伏方向与矿体沿剪切带的滑移方向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几何关系:二者常常垂直或相互平行。因此勘探初期即可预测矿体的倾伏方向。由于矿脉沿剪切带活化层的滑移方向受应力大小及有关的薄弱层控制,因此利用充分资料,通过断层滑移分析方法,不仅可计算出控制参数,还可预测任一方向活化层的滑移方向。  相似文献   
45.
双尖子山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巴林左旗境内,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为了确定矿区内与矿体空间关系密切的蚀变斑岩与银多金属矿化在成因上的联系,及其物质来源特点,笔者等对其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内出露的近矿蚀变斑岩的形成时代为248. 3±1. 2 Ma,属早三叠世岩浆作用的产物。该岩体形成于银多金属矿化之前,在成因上与银多金属矿化并没有直接的联系。锆石原位Lu-Hf 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双尖子山矿区早三叠世蚀变斑岩的n(176Hf)/n(177Hf) 值在0. 282805~0. 282993452之间,εHf(t)值介于6. 3~12. 9之间。锆石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的峰值年龄集中在528 Ma到631 Ma之间,显示出亏损地幔或新生地壳来源的特征。  相似文献   
46.
新兴铅锌(银)矿床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的天宝山矿集区,主矿体受花岗闪长岩体中的角砾岩筒控制。为确定该矿床的成岩成矿时代、物质源区和构造背景,对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花岗闪长岩进行了LA_ICP-MS锆石U_Th_Pb同位素测定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中锆石U_Pb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264.6±4.4 Ma(n=15),表明该岩体侵位于中二叠世;新兴花岗闪长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上表现为富钠(Na2O/K2O为1.36~1.85,均1)、准铝质(A/CNK值为0.96~1.04,均值0.99)和中等偏高的Al2O3含量(16.04%~16.34%),属I型花岗岩和高钾钙碱性-钙碱性岩石系列,具有岛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属性;微量元素组成上,富集轻稀土[(La/Yb)N=8.44~16.64],具弱的负Ce异常(δCe=0.72~0.91,均值为0.83)和弱的正Eu异常(δEu=1.00~1.15,均值为1.06),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Ba、Rb、K及不相容元素Th、U,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Ta、Nb和Ti等,微量元素比值介于地壳和地幔平均值之间,均表明新兴成矿岩体形成过程中壳源物质的贡献。结合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区域构造演化,认为该花岗闪长岩体及相关热液成矿事件是中二叠世古亚洲洋板块俯冲作用的结果。该期岩浆-成矿事件的识别对区内区域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研究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7.
完达山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陆缘,区内已发现多个金、金铜矿床(点),集中形成于早白垩世。为确定区内早白垩世金铜成矿作用的类型、时代、构造背景及物质源区,选取258高地、358高地和跃进山等代表性矿床,在矿床学研究基础上,开展了主要成矿岩体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完达山地区发育矽卡岩型铜金矿(跃进山)、斑岩型铜矿(跃进山花岗斑岩体)、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258高地)和中温热液脉型金矿(358高地)等四种类型金铜矿床;258高地闪长玢岩、358高地闪长玢岩和跃进山花岗斑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107±10Ma、1084±09 Ma和1019±11Ma;258高地闪长玢岩与358高地闪长玢岩锆石ε_(Hf)(t)值(分别为+04~+103和+22~+71)、Hf二阶模式年龄(分别为051~115Ga和072~102Ga)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属于埃达克(质)岩石,形成于洋壳俯冲的构造背景;跃进山矿床花岗斑岩的锆石ε_(Hf)(t)介于22~683,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介于725~1021Ma,具有典型Ⅰ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古太平洋俯冲的构造背景下;岩石Sr-Nd-Pb同位素组成表明,随258高地闪长玢岩、358高地闪长玢岩和跃进山花岗斑岩的年龄变新,岩浆源区可能具有幔源向壳源过渡的趋势。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演化认为,完达山地区早白垩世金铜成矿作用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演化过程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48.
黑龙江省宝清县河口林场锡多金属矿床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的完达山地体内,为东北地区东部首个斑岩型锡多金属矿床。该矿床锡、银、铅、锌的平均品位分别为0.27%、122.89g/t、0.84%、1.43%,其中锡、银资源量达到中型,铅锌可达小型矿床规模。锡多金属矿体与花岗斑岩体具有密切的空间和成因关系,多呈细脉状、网脉状产在花岗斑岩体内部及其与上三叠统大佳河组硅质岩的侵入接触带两侧。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研究表明,矿区内的含矿花岗斑岩为锡多金属矿化的成矿岩体。该花岗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18.0±1.1Ma,表明其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花岗斑岩中SiO2、K2O含量高,Fe2OT3、MgO、CaO以及过渡族元素含量低,属高钾-中钾钙碱性系列的I型花岗岩。锆石ε_(Hf)(t)为+3.4~+7.4,二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为701~956Ma。花岗斑岩的铅同位素组成为~(206)Pb/~(204)Pb=18.414~18.460、207Pb/204Pb=15.591~15.596、208Pb/204Pb=38.470~38.761,具有造山带及与俯冲过程相关的性质;Sr初始值(87Sr/86Sr)i比值为0.708136~0.708331,εNd(t)值为-2.0~-3.0。根据岩石的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特征,判断河口林场含矿(成矿)花岗斑岩的初始岩浆源于基性新生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同时受到俯冲带浅部沉积物质的混染,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资料分析认为,河口林场花岗斑岩及相关的斑岩型锡多金属矿化的构造背景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9.
任云生  赵华雷  雷恩  王辉  鞠楠  吴昌志 《岩石学报》2010,26(12):3720-3726
为确定杨金沟大型钨矿的成矿物质来源,本文运用白钨矿单矿物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加以示踪。ICP-AES测定结果显示:白钨矿亏损Mo、B i、Sn、Nb、Ta等,具有很低的Rb/Sr、Nb/Ta和Zr/H f值,指示其成矿物质具有壳源特征,而并非主要来自深源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不同白钨矿样品的REE组成基本一致,Eu元素出现明显的正Eu异常(δEu 2.21~4.43),基本未见Ce元素异常(δCe为0.92~1.08),表明白钨矿与流体之间稀土元素发生了强烈分异;白钨矿与赋矿围岩的REE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形态相似,进一步显示五道沟群浅变质岩对杨金沟钨矿成矿物质的贡献。综合分析认为,杨金沟钨矿的成矿流体为源自上地幔的富含CO2的中高温流体,沿构造上升并与五道沟群浅变质岩发生交代作用引起黑云母等含钾矿物分解产生N2,最终形成富含W等成矿物质的NaC l-H2O-CO2-N2流体体系。随着构造减压作用,CO2不断逸出,破坏了矿液内物理化学体系的平衡,导致WO42-与Ca2+在适当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白钨矿。  相似文献   
50.
安徽池州地区金鸡山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金鸡山金矿是安徽池州地区近年新发现的一个独立金矿床,成因上属于富硫化物石英脉型.采自主成矿阶段石英中的原生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主成矿阶段的温度峰值为280~320℃,成矿流体盐度为2.81%~10.11%NaCl,密度为0.61~0.96 g/cm3,是一种中温、低盐度、低密度的NaCl-H2O-CO2体系,具有中温热液金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矿床形成于中浅成环境(成矿深度0.96~3.17 km);成矿流体的不混溶及流体中CO2和CH4等有机质对矿质的活化、运移及沉淀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