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1篇
  免费   269篇
  国内免费   428篇
测绘学   171篇
大气科学   288篇
地球物理   229篇
地质学   870篇
海洋学   147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17篇
自然地理   12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4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6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大别造山带北缘中生代冲积体系对源区构造的沉积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别山北缘中生界的沉积学研究表明,三尖铺组向上变细的巨旋回记录了从河川径流到碎屑流、超浓缩洪流到远端河道以及越岸沉积,显示源区在早侏罗世(205-180Ma)之前快速抬升之后经历了相对平静阶段。凤凰台组向上变粗的扇砾岩巨层序记录了碎屑流-超浓缩洪流沉积,反映了在侏罗纪末(135Ma)到早白垩世源区剧烈的持续上升和剥蚀,导致向盆地远端砾岩的进积作用。早白垩世晚期,黑石渡组巨旋回下部的碎屑流沉积是近源堆积,上部发育湖相浊积岩,反映源区的构造演变为转换拉张。晚白垩世、盆地边缘与源区一道抬升,遭受剥蚀。  相似文献   
992.
阿尔金断裂带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从阿尔金断裂带的组成、延伸规模、活动时期、活动方式、位错量、活动速率和模式研究诸方面对阿尔金断裂带国内外同行近20年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评述,认为阿尔金断裂带主要由5条断裂组成,其中阿尔金断裂延伸长度近 1 700 km,中新生代左旋走滑活动,累积位错量达400±50 km。晚新生代走滑位错量明显由西向东减小,这可能与印度板块新生代以来的脉冲式北向俯冲有关。未来10年,阿尔金山的隆升年代学研究、断裂对两侧盆地的控制作用及指导油气勘探将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993.
阿尔金断裂双层花状构造的厘定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阿尔金断裂带主要经历了两阶段的构造演化,形成不同层次且具有不同特点的典型花状构造型式。宏观断层构造组合、断层擦痕产状的变化以及节理组合充分反映出晚期阶段浅部层次花状构造的存在,早期阶段中部层次花状构造由反映区域应变型式的糜棱状岩石中其它应变标志性组合的存在表现出来。结合ArAr记年与矿物对测温结果,表明前者形成于距今46Ma,是一次规模最强烈的变形叠加事件;后者由距今91~89Ma的韧性走滑运动形成,并伴有断层带内的低级变质作用(温度270~500℃,压力0.05~0.45GPa)。两阶段双层花状构造并存充分说明区域性走滑作用过程及其调节作用的多阶段性与继承性,其出现部分地调节了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陆—陆碰撞过程中区域性地壳物质的向东蠕散和隆升过程。  相似文献   
994.
利用金矿尾砂制备矿物聚合材料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利用北京平谷金矿尾砂、变高岭石、NaOH、KOH和水玻璃制备了矿物聚合材料 ,正交实验结果表明 35℃时的优化条件为尾砂含量 80 %~ 82 5 %、固 /液比 4 3~ 4 7、水 /碱比为4~ 5 (均为质量比 ) ,升高温度、延长固化时间及室温放置时间均会使矿物聚合材料的抗压强度显著提高。将金矿尾砂制备成矿物聚合材料 ,可使部分CN-转化成无害的CO2 -3 和H2 ,其他则以夹持 (物理 )方式固定下来 ;当存在Fe2 +或Fe3+离子时 ,CN-以氰化铁的化学方式固定下来。该矿物聚合材料在 1mol/L的HCl溶液中浸泡 30d ,质量损失 5 6 % ,结构完好 ,表现出良好的抗酸性。在 6 0℃下固化 2 4h ,室温放置 6d后抗压强度为 2 2MPa ;在 6 0℃下固化72h ,抗压强度为 36 6MPa。该研究为金矿尾砂的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995.
多层体系GIS与模型集成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任建武  闾国年  王桥 《测绘学报》2003,32(2):178-182
在GIS软件开发领域,组件技术是GIS软件发展的潮流。随着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完善,基于组件GIS(ComGIS)和WebGIS的多层体系GIS体系结构和系统集成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成为GIS领城关注的焦点。系统地探讨了GIS软件技术体系和模型集成技术的发展,对多层体系GIS的关键技术以及模型集成技术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Web环境下多层体系GIS的Browser/Server模型,并提出了多层体系GIS的模型集成技术。  相似文献   
996.
1998年夏季副热带高压的短期结构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任荣彩  吴国雄 《气象学报》2003,61(2):180-195
通过对 1998年 7月副热带高压短期结构及其演变的诊断 ,指出 5 0 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内并非均一的下沉运动 ,而是多处、多时存在上升运动 ,这是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复杂的动力和热力性所决定。诊断还发现 ,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区下方的近地面层 ,多存在一个辐散下沉层 ,这是副热带高压内天气一般多晴空或少云的主要原因。利用动力学理论 ,研究副热带高压的复杂结构的成因 ,指出在 5 0 0hPa副热带高压的西部 ,高低空风场的分布决定了该区域必然多上升运动 ;高空强负涡度平流的存在是副热带高压内出现下沉运动的主要强迫机制  相似文献   
997.
新疆石榴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榴果实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据分析,新疆甜石榴果实一般含糖量在16%以上,含苹果酸和柠檬酸约0.4%~1.0%;维生素C含量较苹果、梨高1~2倍,磷、钙、铁等含量比较丰富,是一种优质的保健果品。石榴可以加工成果汁、果酒,是一种高级清凉饮料。此外,石榴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果实性温湿,润燥兼收,具有杀虫收敛、涩肠止痢等功效;果皮可止痢、止泻,花可止血,叶可治眼疾;根皮和果皮中含有大量鞣质,可用于印染、制革。石榴原属亚热带果树,汉代由伊朗、阿富汗等地传入我国中原,在38°N以南多有分布。主要产地有陕西(临潼)、山东(枣庄、峄县)、安徽(怀…  相似文献   
998.
冀西北晚侏罗世火山-沉积盆地的性质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冀西北晚侏罗世髫髻山组和后城组火山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揭示,晚侏罗世的火山岩主要为来自富集地幔的钾玄岩系列和部分壳源高钾酸性岩石组合。通过对髫髻山组之上的后城组的地层层序和沉积构造研究,认为这套河-湖相沉积形成在伸展背景下的断陷盆地之中,下部由粗粒冲积扇和辫状河体系组成,上部则为河湖相沉积物,并出现火山岩夹层,从而在总体上表现为一个向上变细的沉积层序。髫髻山组到后城组的层序反映出从断陷盆地到坳陷盆地的发展过程。此外,后城组形成后所发生的区域性挤压作用导致了这期伸展盆地的反转。  相似文献   
999.
教学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00.
ITRF97下空间对地观测站速度矢量显示的全球构造运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ITRF97的站速度矢量研究现代地壳运动特征,发现ITRF97站速度矢量与NUVEL-1A板块运动模型有很好的一致性. 它们共同显示,北半球以北大西洋为轴向北东、北西向裂开,欧亚大陆向北东、东、南东运动; 北美大陆向北西、西、南西运动, 但南半球板块运动状态截然不同, 南美、非洲、印-澳三板块各自的本体运动几乎全部指向北东-北北东, 三者之间以南大西洋脊和印度洋脊为界, 而且运动矢量逐次加大, 呈现南半球整体运动与洋脊张裂运动的叠加所造成的“落后式”拉张关系, 北半球和南半球之间速度矢量场的差异十分明显, 显示其间运动场不协调带, 此带内地质调查早已确定存在一组斜列式断续延伸的剪切破裂带. 沿此南/北半球之间的运动不协调带及其内部的大断裂带自1999年8月至2001年1月连续发生8次M≥7.8地震, 而环太平洋俯冲带内地震活动则明显降低, 充分显示了南/北半球之间的运动不协调带在全球板块运动中所显示的全球尺度的独立地位. 验算结果初步揭示了南/北半球之间的相对错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