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66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未来资源将越来越少,不光在国际上,国内的能源价格也只会上升不会下降。”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研究员周凤起教授在日前召开的“世界经济与中国:促进共同繁荣”国际研讨会上做出上述表示。  相似文献   
112.
卫星遥感热红外辐射与川滇强震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放  程万正  张永久  但尚铭 《地震》2001,21(2):65-69
为了使卫星空间监测技术在地震监测预报的应用研究由理论性、实验性阶段进入实用性阶段,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按照地震前兆资料常规处理的格式和要求,对收集的部分卫星遥感热红外辐射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处理过程中使用了包含数据格式转换、数据预处理、异常挑选等内容的计算机工作软件。在此基础上,根据卫星遥感数据资料所具有的二维均匀分布的特性,应用平面和立体的数据图像处理软件,对卫星遥感热红外辐射观测资料的异常场信息进行了研究。同时,开发出了使用卫星遥感热红外辐射观测资料的数据接口软件。卫星空间监测技术的应用将给地震监测预报带来全新的思维方式及更加快捷实用的数据采集、传送、处理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13.
114.
但尚铭  刘放  程万正 《内陆地震》2002,16(4):372-378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注意到了大地震前的地下热异常现象 ,专家们尝试了多种方法探测地震前热异常信息。 80年代原苏联科学家将热红外遥感技术用于地震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90年代 ,我国科学家利用 NOAA气象卫星热红外波段的资料研究了多个强震震例 ,进一步证实了震前热红外异常现象的存在[1 ,2 ] 。这些研究成果使人们看到了卫星空间监测技术应用于地震监测预报的前景。文中在简略介绍卫星遥感热幅射理论依据和观测本质的基础上 ,分析了有关卫星遥感热红外辐射资料在地震监测实践中的应用问题。1 卫星遥感热辐射与地物波谱特性…  相似文献   
115.
从化市位于广东省中部,地势北高南低,属亚热带气候,北回归线横跨市内南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本文利用本站1991~2000年10年各月的气温、降水、平均风速等气候资料,与1959~1990年共32年各月的气象要素资料的平均值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近10年来从化市的气温、降水、平均风速、日照时数、能见度等气象资料均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6.
本文研究了黄原酯棉分离富集水中痕量铜的条件,结合催化极谱,可用水中3μg/L~200μg/L铜的测定,方法简便、快速,适用性强。  相似文献   
117.
118.
但尚铭 《四川气象》1998,18(2):51-54
利用四川西南山浴中测温声雷达和其它探测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山谷逆温的下沉消散与动量下传有春消散时的突发性是否显著则与近地层热对流强度有关。山谷逆温下的沉消散的物理机制与辐射雾消散阶段雾顶逆温降低过程的物理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19.
大气采样新方法:被动采样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但德忠  王方强 《矿物岩石》1998,18(2):105-109
本文对被动采样这一崭新的大气采样法的原理、采样器结构及特点、应用现状和前景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20.
This paper reviews recent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physical processes of artificially triggered lightning and natural lightning as well as the progress in testing lightning protection technologies, based on a series of lightning field campaigns jointly conducted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and Guangdo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since 2006. During the decade-long series of lightning field experiments, the technology of rocket-wire artificially triggered lightning has been improved, and has successfully triggered 94 lightning flashes. Through direct lightning current waveform measurements, an average return stroke peak current of 16 kA was obtained.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downward leader connects to the lateral surface of the upward leader in the attachment process was discovered, and the speed of the upward leader during the connection process being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downward leader was reveal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al return strokes in cloud-to-ground lighting have also been unveiled, and the mechanism causing damage to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s (i.e., ground potential rise within the rated current) was established. The performance of three lightning monitoring systems in Guangdong Province has also been quantitatively asse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