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前,我国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以重磁为主,辅以二维地震,用单一的物探方法难以探测海区沉积盆地中的各个密度界面,本文充分发挥地震、重力和磁力资料的特点,进行优势互补,利用重震联合界面反演技术,对东海陆架盆地的三个密度界面,上新统底界面、中新统底界面和沉积基底进行反演,利用反演结果对研究区的构造区划进行重新认识.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凹陷基本缺失渐新统,海礁凸起南北两块的分界处东西方向的长度较短,钱塘凹陷向东北方向延伸较长,东部西湖凹陷地层发育齐全,新生代沉积厚度大,沉降幅度大,底界面在11794米左右.说明利用重震联合密度界面反演及解释是一项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42.
为了研究西太平洋弧后边缘海盆地的深部构造特征,于2015年在东海琉球岛弧弧后地区布设了一条穿过东海陆架盆地、钓鱼岛隆褶带、南冲绳海槽地区和琉球岛弧的主动源广角反射/折射深部地震剖面.利用走时正演和反演的方法得到的二维速度结构模型展现了西太平洋边缘弧后地区莫霍面的深度由东海陆架地区的大于30 km显著抬升至南冲绳海槽轴部的约16 km,地壳高度拉张减薄,并存在一系列显著的不连续下地壳高速体,速度达6.8~7.3 km/s,这是地幔上涌的显著表现.模型从深部结构角度展现了新生代以来西太平洋弧后盆地扩张中心的变迁,证实了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内深部上涌的软流圈在弧后拉张过程中不断地向洋跃迁,形成自西向东的构造迁移,并带动岩石圈进行幕式伸展,认为新生代向洋变新的构造迁移是太平洋俯冲带后撤引起的一系列弧后深-浅部地球动力效应.   相似文献   
43.
作为深海铁锰结壳的重要组成部分,碎屑物质类型多样,不仅影响关键金属富集成矿,而且还可以指示结壳形成过程中的古海洋环境和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本文对九州-帕劳海脊13°20′N海山铁锰结壳样品进行了扫描电镜和激光剥蚀微区分析,并结合前期研究工作,发现大颗粒的碎屑物质主要由亚洲大陆风尘来源的石英、长石或两者的聚集体,以及主要分布在结壳外层的有孔虫壳体所组成,而细颗粒的碎屑物质包括陆源风尘沉降和周边岛弧物质风化搬运共同带入的黏土矿物,以及各种形态的生物体及其残片。结壳形成的早期其碎屑物质的供给量处于高峰阶段,晚期则降低到谷底,该趋势与Si、Al在结壳各层位中的含量分布特征一致,且可能有相当数量的细颗粒生物硅进入了铁锰氧化物纹层。结壳内早期被动增生的钙质生物体在中后期会遭受破碎和溶解,但其中的Ca并没有完全从结壳内迁移出去,而是大量被铁锰氧化物所吸附。结壳中的Ca主要赋存在细颗粒碎屑物质中,使得Ca在各层位全样样品和铁锰氧化物微区纹层中的含量极为相近,这与Si、Al的特征完全不同。研究区结壳样品属于典型开阔大洋海山型结壳,但因为受亚洲大陆风尘物质和硅藻供给的影响,其内部关键金属的富集在一定程度上受...  相似文献   
44.
由地震、钻井层序地层分析表明,寒武—奥陶纪塔中隆起经历了4种不同的碳酸盐岩台地结构型式的演变,分别为:①早、中寒武世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②晚寒武世—早奥陶世弱镶边斜坡型碳酸盐岩台地;③中奥陶世—晚奥陶世早期孤立型碳酸盐岩台地;④晚奥陶世中晚期淹没型碳酸盐岩台地。4种不同类型的碳酸盐岩台地在沉积特征、沉积相类型和岩石垂向组合序列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因而它们有着不同的烃源岩和储盖组合条件。  相似文献   
45.
海洋核杂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释洋壳中大量铲形正断层及垂直洋中脊的大量线理(如大西洋中脊的巨型窗棱构造)等现象,通过与大陆上变质核杂岩对比,近来提出了一种新的海底构造类型———海洋核杂岩。在洋底深地震剖面上核杂岩结构形态可以分为3部分,其中第1部分为层1和层2,以脆性变形为特征;第2部分为脆-韧性过渡层,拆离带发育其中,由白色结壳式碳酸盐岩和强烈蛇纹石化的橄榄岩或玄武岩、超镁铁质糜棱岩、糜棱状辉长岩等组成。拆离面之上为未变质的薄层海洋沉积层,其下为热洋幔的退变质岩石组成;第3部分为核部,以塑性变形为特征,常被超基性岩体(尤其是辉长岩侵入体)底辟侵入。与大陆变质核杂岩相比,海洋核杂岩具有明显的独特性。海洋核杂岩的拆离断层同样有数十千米的位移量,因而,可能导致出现海底磁条带的局部错位现象,使得洋壳磁条带的平面结构复杂化。  相似文献   
46.
印支运动以来中国海陆地势演化及阶梯地貌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势是地面高低起伏的形势,是地球内营力和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地壳内部结构、构造及其发展在地表的反映.空间重力异常与地形、地貌密切相关,反映地壳内部结构和构造的变化.均衡原理认为高山下面地壳厚,平原下面地壳薄,即地势的起伏同莫霍面的起伏呈镜像关系.中国海陆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编制了大地构造格架图和大地构造格架演化图等专题图件,对中国海陆各主要块体的时空演化进行研究,研究了中国海陆地势的"跷跷板"演化过程.本文根据中国海陆1:500万空间重力异常图和莫霍面深度图分析了海陆地貌特征,按照构造地貌的分类原则,将中国海域和陆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地貌分类,在中国大陆地势呈三个地貌阶梯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国海陆地貌总体特征为西高东低,呈五级阶梯分布.  相似文献   
47.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优质烃源岩和优质储层的耦合关系在致密油气成藏过程中的控制作用,本文应用地化测试、恒速压汞、常规压汞、含烃流体包裹体等多种资料,对比了松辽盆地南部致密油和松辽盆地北部致密气的成藏条件。研究表明:1)优质源岩生、排烃中心基本吻合超压高值区,超压到达的边界就是致密油气富集边界。2)孔喉结构约束下的松南泉四段优质储层渗透率下限为0.10×10-3 μm2,松北沙河子组优质储层的渗透率下限为0.05×10-3 μm2。3)时间上,形成致密油气藏的前提条件是源储之间应具备"先致密后成藏"的匹配关系,这是决定其成藏机理的根本;空间上,2个研究区的"甜点区"均发育在近源、强压、高渗的优质源储叠合部位,其展布特征受控于优质源储的空间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48.
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前寒武纪基底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位于胶东牟平-即墨断裂以东的地区,其前寒武纪基底以出露新元古代的双峰式火成岩为主要特征,其主要岩石组合包括大量花岗片麻岩以及少量变(超)基性岩(榴辉岩)、变沉积岩。对花岗片麻岩、变质(超)基性岩的岩石组合、地球化学、锆石U-Pb和Lu-Hf同位素的研究表明,北苏鲁存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残留地壳,经历了1.8~2.2 Ga期间的岩浆-火山-变质事件;新元古代中期(0.72~0.80 Ga)与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相关的岩浆活动促使地壳的生长和再造,形成了北苏鲁的前寒武纪基底的主体;北苏鲁和苏鲁-大别造山带一样,其前寒武纪基底是扬子板块北缘的一部分,苏鲁造山带的西北边界是五莲-烟台断裂带。  相似文献   
49.
大地构造图反映着作者对大地构造演化过程和动力机制的理解,往往以某种大地构造观点为指导。经历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百家争鸣的大地构造编图时代以后,随着板块构造理论的引进,各家观点在承认板块构造理论的同时,表述各有侧重。地质地球物理调查是大地构造编图的资料基础,近年来,调查资料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精度上,都有较大的突破。但是,海区的大地构造编图还存在一些问题,就是海区调查研究基础与陆区相比还相对薄弱,近十年来海区的地调科研成果也没有表现在大区域的,尤其是涵盖全海区或整个中国海陆的大地构造图上。多种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研究,可以作为中国海陆大地构造对比和研究的纽带,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法和资料的综合应用,可作为大地构造编图的重要基础。从一个海洋地质构造工作者的角度,在阐释对我国大地构造编图的历史、观点、资料、成果及努力方向理解的基础上,希望通过正在执行的"中国海陆大地构造格架图",为编制中国大地构造图的思路做一个新探索。  相似文献   
50.
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是一个在我国大陆架上实施的以钻探我国陆架区深部地层为目的的科学计划,是介于大陆科学钻探(ICDP)和大洋科学钻探(DSDP,ODP,IODP)之间的大陆架地球科学探索计划。首批两口科学钻探井布设在南黄海陆架上,CSDP-1井的主要目标为第四纪及其环境演化,CSDP-2井则瞄准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及其资源环境效应。CSDP-2井的科学目标为揭示中-古生界的地层时代、沉积环境、构造演化,详细标定钻遇地层的地球物理性质,系统评价其油气生储盖特征,以及开发和探索钻探与井中观测等技术。CSDP-2井完井深度2 843.18 m,创造了全球陆架全取心钻探的最深记录,综合取心率97.7%,其中中-古生界取心2 198.10 m,取心率99.3%,先后钻遇第四系-新近系,下三叠统青龙组,二叠系大隆组、龙潭组、孤峰组和栖霞组,石炭系船山组、黄龙组和高骊山组,泥盆系五通组,志留系坟头组和高家边组。初步建立钻遇中-古生界的岩性剖面、地球物理性质剖面、地层时代和沉积环境格架,厘定印支期和加里东期两个不整合面,以及孤峰组和龙潭组之间的断层滑脱面,并通过对烃源岩系统评价发现4套好的烃源岩。下一步工作将在进一步厘定地层年龄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沉积环境演化、构造和热演化历史,以及结合区域资料恢复古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