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0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134篇
测绘学   75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165篇
地质学   351篇
海洋学   110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71.
The Anqing MS4.8 earthquake occurred on January 19, 2011, with the epicenter lying in the foreland deformation belt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of the lower Yangtze block.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field work team surveyed and collected building damage data, calculating and obtaining more accurate intensity distributions. The focal mechanism of the main shock was calculated tentatively using digital seismic wave data from provincial digital seismic networks using the FOCMEC program and the first motions of P, SV and SH waves with their amplitude ratios. Using the location results of the main shock and aftershocks by the Anhui seismic network, combin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crust velocity structure imaging results of the focal region by seismic tomography, and referring on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f the elliptic major axis’ predominant direction, we conclude b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at the NE-trending Susong-Zongyang fault is possibly the causative fault of the Anqing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772.
利用安徽省测震台网记录的波形资料,采用单震多台拟合方法计算了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小地震地震波的振幅衰减系数K值和卓越频率衰减系数α值,分析研究K值和α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讨论与华东地区中强震之间的对应关系及与QC值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对中长期地震预报和震后趋势判断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73.
选取喀斯特槽谷地区——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鱼池镇团结村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统计法,综合应用地貌-面积频度分布指数和信息熵分析了不同海拔、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表粗糙度、剖面曲率和平面曲率7个地貌形态要素间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农村居民点分布的优势地形位分别为高程956.2~1000m,坡度5°~15°,坡向SW、W、NW和E,地形起伏度0~1m,地表粗糙度1.0~1.1,剖面曲率和平面曲率0°~5°的低地形位上;②在槽谷谷底,农村居民点信息熵的最大值为1.15,最小值为0.02,说明农村居民点在低地形位上分布的有序性较高。   相似文献   
774.
应变率对红砂岩渐进破坏过程和特征应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深入研究脆性岩石的渐进破坏过程,利用RMT-150C型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对产自鲁南地区的一种红砂岩进行了系统的力学性质试验研究,得出该类型砂岩试样在不同应变率条件下的力学表现。将试件的渐进破坏过程通过特征应力分为裂纹闭合阶段、线弹性变形阶段、裂纹起裂和稳定扩展阶段以及裂纹不稳定扩展阶段,通过对应力-应变曲线、轴向变形刚度、体积应变曲线和裂纹体积应变等数据的分析,以及采用动点回归技术确定了试样的起裂应力和致损应力,并进一步研究了该类红砂岩的渐进破坏过程及红砂岩峰值强度、起裂应力等参数和应变率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应变率的增加,红砂岩试样的峰值强度先降低后提高,起裂应力及致损应力与峰值强度的比值均有所降低。分析了红砂岩峰值强度变化的物理机制并给出了解释,研究了应变率对红砂岩渐进破坏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775.
运用三维有限元Plaxis-3D Foundation模块对青草沙水源地输水闸进水井的整个施工过程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分析了大堤和管理区加载对进水井沉降的影响,提出了控制进水井沉降的地基处理措施,得出2种控制工况下结构的变形和应力分布,为结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76.
无机成因和有机成因烷烃气的鉴别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中国有机成因气(煤成气和油型气)及无机成因烷烃气(甲烷)碳同位素系列、R/Ra以及cH4,3He大量分析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美国、俄罗斯、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相应项次众多的分析数据,经综合对比研究,提出鉴别无机成因和有机成因烷烃气的4个指标:①无机成因甲烷碳同位素组成一般〉-30‰,有机成因甲烷碳同位素组成一般〈-30‰;②无机成因烷烃气具有负碳同位素系列(δ^13C1〉δ^13C2〉δ^13C3〉δ^13C4)和甲烷碳同位素组成一般〉-30‰的特征;③RIRa〉0.5和万δ^13C1-δ^13C2〉0的天然气是无机成因烷烃气;④CH4/^3He≤10^6是无机成因烷烃气(甲烷),CH4/^3He≥10^11是有机成因烷烃气.  相似文献   
777.
变形层理是软沉积变形构造(SSDS)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而SSDS的研究又是沉积学、工程地质、地震学及构造地质学等近期的研究热点。但是,目前人们对地震SSDS和非地震SSDS的精确辨识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建立起地震与非地震SSDS的辨识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变形层理又是SSDS研究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对变形层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黄河下游现代沉积中发育了大量的变形层理,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些变形层理与地震毫无关系,因此详细地研究这些变形层理对于建立识别地震SSDS和非地震SSDS标准具有较重要意义。黄河下游(包括黄河三角洲分流河道)发育的变形层理类型及成因多样,既有典型的包卷层理,也有极不规则的一般变形层理;从成因上,既有密度或重力倒置形成的、也有波浪作用引起的滑动滑塌形成的、还有水牵引和滑动沉积物牵引形成的、甚至还有冰块拖移或压刻形成的变形层理。不同成因的变形层理具有其独特的几何学特征,可以作为其成因的可靠标志,同样也可以作为区别于地震成因的可靠标志。黄河下游发育的变形层理与黄河下游复杂的水动力条件和气候条件及沉积物粒度极细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78.
尼木矿集区位于中新世冈底斯斑岩成矿带中段,由白容矿区、白容西矿区、岗讲斑岩铜钼矿床、冲江斑岩铜钼矿床、厅宫斑岩铜钼矿床组成。前人对其内的岗讲、冲江、厅宫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矿床学研究,然而对白容和白容西新区的研究还鲜有涉及。白容-白容西矿区为白容矿区和白容西矿区的统称,由于矿区内矿化分散、岩浆岩类型复杂,无明显中心式蚀变分带、无典型的成矿斑岩体,"白容-白容西矿区的岩浆-热液-矿化中心在哪里"成为了制约生产和科研工作进一步开展的最大问题。本文就这一关键问题展开了详细研究,基于详细的地表观察、钻孔岩芯编录,结合光学显微镜和成岩成矿年代学分析,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白容-白容西矿区属于同一个斑岩系统;(2)矿区岩浆侵位序列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英安斑岩、煌斑岩,其中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与成矿有关,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3. 9±0. 2Ma和13. 8±0. 2Ma,英安斑岩和煌斑岩破坏矿体,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2. 6±0. 4Ma和11. 1±0. 2Ma,矿体的单点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在13. 35±0. 19Ma至13. 82±0. 20Ma之间;(3)岩浆-热液-矿化中心在白容-白容西矿区中部区域,尚未被钻孔控制;(4)当前的钻探工程仅揭露了斑岩系统的顶部,钻孔中主要揭露的是泥化带,但少量深部钻孔中揭示的高温脉系,暗示着蚀变和矿化"有根"并且往深部延伸。综上所述,白容-白容西是一个完整的斑岩系统的顶部,有着清晰的岩浆-热液-矿化中心,深部有着巨大潜力。从而为寻找岩浆-热液-矿化中心提供了重要参考,为进一步的矿床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宏观认识,为深部找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79.
为研究榆神矿区最上可采煤层赋存及开采对萨拉乌苏组含水层危害程度,依次分析了榆神矿区最上可采煤层赋存特征、最上可采煤层与上覆主要含(隔)水层空间分布规律及组合类型,基于基载比和采高的最上可采煤层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煤层开采对萨拉乌苏组含水层危害程度,将榆神矿区开采受危害程度分为4类:自然保水区、保水采煤区(影响大区和影响小区)、采煤失水区及采煤无水区。结果表明:受构造及剥蚀作用影响,榆神矿区最上可采煤层及上覆基岩呈差异剥蚀,煤露头线从SE向NW呈阶梯状分布,最上可采煤层上覆基岩由NW到SE方向逐渐变薄。榆神矿区西部(三、四期)最上可采煤层开采后对萨拉乌苏组含水层危害程度小或没影响;榆神矿区东部(一、二期)最上可采煤层开采后对萨拉乌苏组含水层危害程度大。   相似文献   
780.
玉古萨依基性超基性杂岩体位于东昆仑造山带祁漫塔格山西段玉古萨依地区。岩体侵入于祁漫塔格群变质砂岩中,由北西至南东方向岩性由超基性向基性过渡,可见明显的层状分异现象,普遍蚀变较强,辉石岩为主要的堆晶相。杂岩体岩石整体属于钙碱性系列,都属于富铁质或铁质基性超基性岩,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型。微量元素特征显示不同岩石类型均为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岩体中角闪辉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406±2.6Ma,形成于早泥盆世早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体形成于板内伸展环境下,表明在该时期区域内已经为碰撞后的伸展阶段。本次研究发现该杂岩体应为祁漫塔格早古生代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中非蛇绿岩成因的镁铁-超镁铁质层状侵入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