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7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三生"功能指数测算和系统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重庆市綦江区为例,进行土地整治分区研究。结果表明:(1)各街镇地形差异较大,其"三生"功能指数随立地条件的不同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性。生产功能指数与立地条件指数在0.05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r=0.522),生活功能指数与立地条件指数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r=0.595),生态条件指数与立地条件指数相关性不显著,相关系数为负(r=-0.134)。(2)结合聚类结果和实际情况,将研究区分为4个土地整治区,并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多因素耦合下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未来情景模拟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邓华  邵景安  王金亮  高明  魏朝富 《地理学报》2016,71(11):1979-1997
模型模拟和情景变化分析是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以2000年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现状为基期数据,利用Binary 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驱动因子与土地利用间的关系,利用CLUE-S模型对2010年土地利用进行模拟,校验并确定影响库区土地利用驱动因素的主要参数后,基于自然增长、粮食安全、移民建设和生态保护对2020年、2030年库区土地利用情景予以模拟。结果表明:① 通过Binary Logistic模型分析和检验,水田、旱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和水域的ROC曲线下面积值均大于0.8,表明所选驱动因子对土地利用的解释能力较强,可用来估算土地利用概率分布;② 2010年各地类模拟结果经验证得Kappa系数分别为水田0.9、旱地0.92、林地0.97、草地0.84、建设用地0.85和水域0.77,总体上能满足模拟与预测需求;③ 多情景模拟显示库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的竞争关系,以及所带来的对库区粮食安全、移民建设、生态保护的影响,包括水田大量转换为旱地(“水改旱”)、耕地与林草地被建设占用、林草地开垦为耕地、陡坡耕地退为林草地等行为,需要在土地利用优化中平衡各方面的需求;④ 多因素、多情景模拟能为库区土地利用提供更为清晰的、可供抉择的政策调控思路。  相似文献   
3.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前景展望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旨在从典型区域角度揭示土地利用变化背后的真正动因及其作用机理,进而动态模拟、预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土地利用系统的自组织性及其内驱动因子作用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研究必须与某一特定区域相联系,以便确定合适的可定量指标来体现外生驱动因子的驱动效果。系统地识别土地利用系统在不同控制状态下的驱动因子及其多种时空尺度效应,建立具有综合模拟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型,能减少土地利用系统通常受临界值域和突变所左右的局面。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识别、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过程模拟等的研究现状表明,为更好地理解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机制和原因,测度现有及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过程和地点,支持政府相关决策的制定与实施,促使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应优先考虑以下研究领域:①驱动力因子识别及其作用效应的尺度依赖性;②驱动力因子的贡献量化及其在具体区域的非均一分布;③驱动力因子作用过程的自然反馈机制模型化。 [HT5H]关〓键〓词:[HT5K]  相似文献   
4.
旱地紫色土团聚体特征的指标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肥力的基础,团聚体结构对土壤肥力有重要的影响。用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GMD)、平均重量直径(MWD)、粒径分布分形维(D)和表面分形维(P)分别对紫色土团聚体及水稳性团聚体进行分析:几何平均直径(GMD)、平均重量直径(MWD)、粒径分布分形维(D)和表面分形维(P)从不同角度反映紫色土团聚体特征;几何平均直径(GMD)、平均重量直径(MWD)对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均能较好地反映;粒径分布分形维(D)和表面分形维(P)能更好地反映团聚体的水稳性和抗蚀性,是描述土壤团聚体水稳性和抗蚀性的新指标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结构模型、有机无机复合体与团聚体的关系、有机无机复合体的肥力特征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评述。现代测试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发展形成了腐殖质胶体、有机无机复合体及有机质-异源生物物质复合体的结构模型,在纳米化学水平和三维分子结构模型上重新认识和阐明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有机无机复合体是土壤改良剂、营养源和重金属或有机有毒污染物过滤器;应在土壤科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中,重视有机物质与矿物质相互作用和结构模型研究,加强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环境化学行为和颗粒迁移动力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岩溶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评价对于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在分析岩溶生态系统脆弱性特 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针对岩溶自然系统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涵盖了岩溶生态系统 的结构脆弱性、生态过程脆弱性、生态功能脆弱性和人为胁迫脆弱性4 个方面,评价指标分别是 结构稳定性、多样性生境、能量利用和积累、直接使用价值、石漠化程度和速率等。以不同类型的 原生岩溶生态系统的生态基准值作为比较基础, 评价系统将现有的退化岩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划分为轻微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以及系统崩溃4 级。  相似文献   
7.
刘卫平  魏朝富 《地理研究》2023,42(1):228-244
系统探究不同地域乡村聚落的演化机制是构建乡村聚落转型实践逻辑和理论体系的基础。居住形态是涵盖居住空间形态、生活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综合概念,立足居住形态视角有望揭示乡村聚落格局演化机制及其地域差异的深层逻辑。本文遵循“现象描述—机制分析—典型区对比”的思路,以乡村聚落地域分异为切入点,从“人-地”和“人-人”关系视角探究了人类发展进程中乡村聚落格局演化的一般规律,据此构建居住形态的形成及其对乡村聚落格局演化的作用机制,并以散居和聚居形态主导的样区为对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居住形态是衍生于宏观乡村聚落格局演化过程的多尺度、多维性因子,二者均可从“人-地”关系和“人-人”关系双重视角进行阐释;居住文化形态具有较强的传承性,为乡村聚落格局演化提供了路径遵循和内生机制,乡村聚落格局可视为居住文化形态在乡村地域空间解译和扩散的结果;生产力进步与偶发性事件可导致居住形态发生变革,从而诱发乡村聚落格局演化机制的改变。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重视居住形态的研究视角,系统探讨不同地域传统乡村聚落的运行机制、城镇化阶段的演化机制以及乡村振兴背景下治理策略的本质差异,为制定差异化的村落振兴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方式对岩溶山地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从种类组成、种子数量、生态优势度、物种多样性、种子分布规律和物种相似性等方面比较了重庆市岩溶低山10种不同土地利用系统的土壤种子库特点,10种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耕地、弃耕地、果园、灌草坡、人工林和次生林。结果表明,研究区种子以草本为主,随土利用强度增加,种子类和数量减少,与地面农田杂草相似性增加,土壤种子库出质和量方面的锐减。从土壤种子角度说明研究区生态退化严重。  相似文献   
9.
紫色土的分布决定于其母质--紫色岩石的分布.紫色岩石是红层的主要部分.红层的形成有一定的水热条件限制,当今地表红层的分布状况却与当地的现实水热条件不完全相符.因此,只有从地质历史演进的角度看待今日红层岩石的分布规律.通过讨论红层分布的历史原因,认为紫色岩石的分布是全球性的,紫色土亦然.  相似文献   
10.
重庆岩溶区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借用景观空间格局指数分析重庆岩溶区景观格局框架, 辨识影响景观格局的驱动因素。结 果表明: 重庆岩溶区景观分布不均匀,少数几类控制着整体景观。嵌块体几何形状较复杂,被分割 程度较低,破碎化现象不明显, 空间异质化程度低。各亚区景观多样性, 均处于最大值2.81 的中 间段, 有一种或少数几种景观类型起支配地位。人工干扰程度和丰富度依I、II 和III 区地势降低 的态势而增加, 异质化程度、不均匀性和优势度则呈相反趋势。分维数差异不明显, 形状指数变幅 较大, 不同区景观嵌块体几何形状较复杂且差异悬殊。森林景观嵌块体密度和分离度按I、II 和 III 区的顺序依次增加, 耕地、园地和居民工矿用地则分别依次减少。边界密度除了III 区水域为 63.03 外, 其余都在1.82~9.14 之间。景观整体特征I 和II 区相似, 而与III 区存在显著差异。内地 质作用在大的环境背景下控制着岩溶区景观格局特征的基本框架, 外营动力在较短时空尺度上 决定岩溶区景观格局特征的纵深态势。研究可为区域岩溶景观格局调控、景观规划和生态经济的 持续发展等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为岩溶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积累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