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24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利用剖面构造调查与显微构造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对黔东南天柱一锦屏地区含金剪切带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该区剪切构造变形主要发生于平移断裂及背斜核部层间断裂部位;构造岩多属于碎裂化岩石、初碎裂岩及碎裂岩,极个别为超碎裂岩、糜棱岩化岩石和初糜棱岩;剪切带主要为脆性剪切带,极少数为脆韧性剪切带,没有见到韧性剪切带.本区目前所见...  相似文献   
12.
遵义-纳雍一带的钼镍矿主要产于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的黑色页岩系中.通过对遵义金顶山新土沟钼镍矿剖面及纳雍水东钼矿区的系统研究,发现钼镍矿主要以碎屑状(竹叶状)、星散状、微层状分布,碎屑具有明显的定向排列,并具有波浪状展布的特点.靠近矿层中上部,碎屑粒径不断变小,以一些黄铁矿、黏土物质为主,呈黄褐色、土黄色的星散状、微层状分...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18年4月(春季)和10月(秋季)在舟山群岛外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鱼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优势种,并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分析了其与水文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舟山群岛外海域鱼类有106种,隶属于12目47科80属,春、秋季鱼类质量密度分别为210.50 kg/km2和829.06 kg/km2,尾数密度分别为8.08×103 ind/km2和165.94×103 ind/km2。春季鱼类资源密度在调查海域的西北部较高,东部较低,而秋季鱼类资源密度在东部海域较高,西北部海域较低。两个季节的鱼类优势种更替明显,春季优势种为黄鮟鱇(Lophius litulon)、日本红娘鱼(Lepidotrigla japonica)、细条天竺鲷(Apogon lineatus),秋季为细条天竺鲷、日本发光鲷(Acropom japonicum)。鱼类种数呈现显著的季节和空间变化,但是都以西部以及西北部靠近近岸岛屿的海域种类数较高,大部分鱼类栖息在50~80 m水深海域。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温度、底层温度、表层盐度是影响调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4.
在所有海洋装备中,大深度载人潜水器代表深海技术的制高点,而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浮力材料的选择。文章概述浮力材料的分类以及浮力材料在三代大深度载人潜水器上的应用情况,并对能够满足大深度尤其是全海深载人潜水器需求的浮力材料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微珠复合泡沫虽然能满足7 000m载人潜水器的需求,但应用在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时存在密度大和吸水率高的缺点,且不能满足1.5倍安全压力要求;陶瓷等新型浮力材料的密度小和吸水率低,是未来浮力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本研究可为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浮力材料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Due to its unique geological location, the Bering Sea is an ideal place to investigate the water exchange and ecosystem connectivity of the Pacific Ocean–Arctic Ocean and subarctic–Arctic region. Based on a number of summer surveys(July to September, 2010, 2012 and 2014),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and their spatial-temporal patterns are exhibited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Bering Sea(53°59′–64°36′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were dominated by northern cold-water species and immigrant eurythermic species, and the communities assumed a dispersed and patchy distribution pattern. Polychaetes(Scoloplos armiger), crustaceans(Ceradocus capensis) and sea urchins(Echinarachnius parma) were the main dominant groups in the shallow shelves; the sea star(Ctenodiscus crispatus) and the brittle star(Ophiura sarsii) were the main dominant groups in the continental slope; whereas small polychaetes(Prionospio malmgreni) dominated the basin area. Sediment type, water depth, and currents were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the structur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Compared with other seas, the shallow areas of the Bering Sea showed an extremely high-standing biomass. In particular, the northern shelf area(north of St. Lawrence Islands and west of 170°W),which is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Anadyr Water, is an undersea oasis. In contrast, a deficiency in the downward transport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has resulted in a desert-like seabed in the basin area. By comparing our results to previous studies, we found that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of the Bering Sea have undergone significant structural changes in recent decades, resulting in a decrease in abundance and an increase in biomass.In addition, populations of amphipods and bivalves in the northern shelves hav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have been gradually replaced by other species. These changes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advanced seasonal ice melting,changes in organic carbon input, and global warming, indicating that large-scale ecosystem changes have been occurring in the Bering Sea.  相似文献   
16.
鲽形目鱼类经济价值较高,进化史悠久复杂,形态构造呈特殊的不对称性,分类系统备受关注但至今尚未统一。本文通过创建专项数据库、标准化数据索引和流程化分类学功能模块,将鲽形目分类阶元系统、分类检索表、序列比对搜索、DNA条码检索、分子系统树和分类参考资料等分类学信息研究的各要素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了对传统分类特征与分子序列特征的信息集成、关联、分析和应用,阐明了将数据搜索、挖掘、分析和通用查询等综合应用于分类检索系统的方法,建立了一种特定阶元的分类系统软件开发模式,开发了鲽形目分类信息分析系统。  相似文献   
17.
中国陆区S波分型与上地幔地震各向异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区共8个台站所观测到地震事件的S波数据,采用相关分析的手段以 观测数据重建的技术,进行了S波分裂参数-快慢波延迟时间与快波偏振方向的计算,并分析了S波分裂参数与中国陆区上地幔物质运动的相互关系,研究了结果表明,兰州台下的S波分裂时差最小,北京台下的最大,中国东部地区上地幔运动方向以西北向为主,西部地区以北偏西为优势。  相似文献   
18.
热液型矿床形成过程中流体的组成、运移、演化及其矿质沉淀机制是矿床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和难点。矽卡岩矿床中具有震荡环带结构的石榴子石完整记录了热液流体的性质、组成及演化过程,这种震荡环带的出现暗示了不同成分系列的石榴子石对不同阶段热液流体成矿物化环境的特定选择性。石榴子石晶体元素化学分带现象是流体运移和矿物再沉淀过程周期性循环再现的结果,对指示早期矽卡岩阶段热液流体中主、微量元素化学分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不同成分系列、不同期次石榴子石的Fe_2O_3和Al_2O_3含量差异显著,其对热液流体演化过程中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具有较好的示踪作用;相对主量元素而言,微量元素在流体演化过程中具有更好的探针作用,钙铝榴石常富集Al、Ti、Zr、HREE元素,而钙铁榴石常富集As、W、Mo、Fe、LREE元素。借助EMPA和LA_ICP_MS技术对具震荡环带结构的石榴子石进行主、微量元素(包括稀土元素)的微区和原位分析是探讨成矿过程中流体组成和性质演化的重要手段,其有可能揭示矿物生长机制、成矿环境以及成矿流体组成与性质的演化,而这一地质信息对于全面理解矽卡岩型矿床的矿化分带及成矿作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新疆阿合栏杆银铅矿床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县郎如乡,地处昆仑山脉东端,受喜玛拉雅板块活动影响,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岩石普遍变质,属中-低温热液型脉状银铅矿床。矿体受构造控制,呈脉状、透镜状产出于断裂破碎带之中,断层总体走向NE,倾向NW,倾角50°~70°。区内圈出3个矿带,分别为Ⅰ,Ⅱ,Ⅲ。矿体厚度和品位沿走向和倾向变化不大,赋存标高+5110 m^+4870 m。矿石为富铅银贫锌的铅银矿石,矿体围岩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通过地质勘查工作,系统地控制了区内的浅部矿体,新增银铅矿矿石资源量146.6万t。该文通过对矿床浅部矿体的形态、规模、矿石质量、矿石类型、围岩、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的分析研究,发现矿体形态结构简单,矿化均匀连续,严格受岩浆、构造控制,通过地表探槽平硐揭露及深部个别钻孔验证,矿体有向深部延伸的趋势,表明该区深部和外围仍具有良好的资源前景,对今后的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于2011-2013年5月和10月在厦门五缘湾海域设置7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并结合2005年的历史数据,运用AMBI和M-AMBI指数法评价该海域海底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状况。2011-2013年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9门106科193种,多毛类(83种)、甲壳类(53种)和软体动物(25种)是该海域的主要优势类群,平均总密度和湿质量生物量分别为(518±292)ind/m2和(54.8±88.9)g/m2。多毛类的短鳃树蛰虫(Pista brevibranchia)为该海域的绝对优势种,其平均密度可达(170±179)ind/m2,其他优势种还有似蛰虫(Amaeana trilobata)、西方似蛰虫(Amaeana occidentalis)、丝鳃稚齿虫(Prionospio malmgreni)、梳鳃虫(Terebellides stroemii)、独毛虫属一种(Tharyxsp.)、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长指马尔他钩虾(Melita longidactyla)和伍氏蝼蛄虾(Austinogebia wuhsienweni)等。评价结果显示,该海域底栖生态系统受轻度干扰,生态环境质量介于一般—优良之间,与2005年的调查相比,2011-2013年该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好转,这可能与五缘湾及周边海域近年来进行的海堤开口改造、海洋环境整治,以及海湾纳潮量及水交换能力的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