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3篇
地质学   9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胜利油田东营凹陷流体—砂岩相互作用期次及其识别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利油田东营凹陷主要储层砂岩自始新世形成以来经历了至少四期流体的活动,这四期流体与砂岩的相互作用通过矿物溶解、胶结及脉体充填等成岩事件而表现出来。作用过程中溶解作用使砂岩孔隙度增加,改善储层质量;而胶结作用通常使孔隙度减少,伤害储层或破坏储层,但早期胶结作用形成的粗晶碳酸盐矿物可以支撑格架颗粒,阻止后期的压实而导致孔隙“坍塌”。通过东营凹陷坨胜永断裂带和中央背斜及凹陷带沙三段(Es3)和沙四段(Es4)段储层砂岩薄片镜下观察,胶结物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综合其它资料得出:第一期流体与砂岩相互作用发生在孔店晚—沙四晚期,以方解石+石膏胶结为标志;第二期发生在沙三—东营(Ed)末,以粗晶“马鞍状”白云石为标志;第三期发生在馆陶(Ng)沉积时期,以微晶含铁白云石为标志;第四期发生在馆陶沉积之后,以铁白云石脉为标志。  相似文献   
52.
从古构造、古地理重塑入手,系统分析伊犁盆地各沉积时期的沉积建造特征,并探讨其与砂岩型铀矿的关系。研究表明,伊犁盆地双基底建造形成了盆地的富铀基底,盆地早—中侏罗世在弱伸展环境下形成的暗色含煤碎屑岩建造成为盆地的含矿建造形成期,盆地晚白垩世—新近纪在弱挤压环境下形成的红色碎屑岩建造有利于铀的后生改造富集成矿。经统计分析表明,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化与含矿层的沉积相类型、单层砂体厚度及岩性结构等建造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3.
川北地区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砂岩型铀矿成矿带之一.文章通过区域地质背景和典型铀矿床研究,总结了该区的铀成矿规律,厘定了砂岩型铀矿区域预测要素.根据预测要素构置了区域预测变量,并应用特征分析法圈定18片预测区,为今后的总体找矿部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4.
广东大宝山矿床是南岭成矿带最重要的铜多金属矿床,近年来在矿区英安斑岩中新发现厚大的铜硫矿体。英安斑岩作为赋矿围岩,对其形成时代长期存在志留纪和侏罗纪之争,而新发现铜矿体的矿化时代也尚未得到精确限定。文章对英安斑岩中砂岩捕掳体开展了锆石LA-ICP-MS U-Pb年龄测定,结果显示存在5个晚于泥盆纪的U-Pb年龄(231 Ma、274 Ma、310 Ma、324 Ma和362 Ma),表明大宝山英安斑岩的形成时间晚于泥盆纪。同时,对英安斑岩中细脉状黄铜矿进行了Re-Os同位素测试,等时线年龄为(188±12)Ma,表明铜矿化发生在早侏罗世。成岩成矿时代与野外地质事实相结合,指示矿区北西方向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55.
为了解决研究区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结合科研生产实际,文章编制了二连基地钻孔、图件、文档数据库的数据模型,制定了相应的质量检查与质量控制措施。据此模型,分别构建了二连基地钻孔、图件、文档数据库,形成了二连基地铀资源多元信息数据库。二连基地多元信息数据库的构建,便于科研生产人员进行检索、查询、数据分析、信息提取和成图等。以该数据库为基础,开展了三维建模分析、沉积建造特征研究等示范研究,有效支撑了二连盆地各项铀矿地质科研生产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56.
二连盆地砂岩型铀矿土壤氡异常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连盆地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砂岩型铀矿产地之一。为提取地表弱矿化信息,建立直接找矿标志,在盆地内实施面积型土壤氡及其子体测量,通过剖面、平面叠合铀矿化信息分析,建立了砂岩型铀矿土壤氡异常模型:即土壤氡气异常往往位于铀矿体上游一侧,异常值高达15 000 Bq/m3以上,矿体上方大多为氡气背景值,而矿体下游一侧多为氡的偏高晕。此模型揭示二连盆地具有较好的铀成矿潜力,指明了进一步铀矿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57.
<正>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典型的多能源富集盆地,其盆地中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生或共存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地质学者的关注(魏永佩等,2004;刘池洋等,2005;王毅等,2014)。大量研究表明,盆地中铀矿床的形成与油气关系密切,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直罗组下段局部钻孔砂体中存在明显的油  相似文献   
58.
"全国铀矿资源潜力评价"采用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法在全国各铀矿预测工作区开展潜力评价工作,汇总形成全国铀矿资源潜力定量评价成果。该方法是在典型矿床建模和成矿规律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质、矿产和物化遥资料信息进行综合预测评价的技术方法体系。文章主要介绍了潜力评价工作在成矿预测阶段所涉及的预测区圈定和资源量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59.
二连盆地含矿建造后生改造作用过程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二连盆地地质发展史、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特征的分析,将盆地后生改造作用过程可划分为四个具有不同特点的基本演化阶段:晚白垩世阶段(K2)、古新世一始新世阶段(E1-2)、渐新世一中新世阶段(E3—N1)和上新世一第四纪阶段(N2-Q)。其中每一阶段依据古构造、古水文地质图及古气候特征,将盖层后生改造作用划分还原型和氧化型两种基本类型。对第一类型,划分出油气区、还原剂迁移方向和呈现还原后生改造作用的地区;对第二类型,划分出含氧含铀潜水运移方向和含氧含铀层间承压水运移方向。这对评价二连盆地的铀成矿远景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0.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深入分析与反演模拟,定性半定量地研究了该区相关岩石组合的地热演化史.结果表明,晚侏罗世晚白垩世早期(160~90 Ma)盆地具东升西降的特点,东部以约25 m/Ma的速率隆升,造成1500~2000 m的剥蚀量;晚白垩世末至始新世早期(90~23 Ma),盆地具整体隆升特点,盆地南部和西部隆升幅度达1500~2000 m,盆地东部表现为弹性回返,隆升缓慢,幅度小于500 m;中新世早期以来(23 Ma至今),全盆快速隆升,周边隆升速率达45~108 m/Ma,造成1000~2500 m的剥蚀量.对盆地内砂岩型铀矿年龄资料对比分析表明,后生铀成矿作用过程基本上都发生在盆缘相对快速隆升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