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17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62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192篇
海洋学   10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利用几何网络提取河网径流节点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晓  王雷  高佩玲 《测绘科学》2011,36(5):85-86,72
本文分析了河网径流节点的基本特征及分类,论述了基于ArcGIS水文分析模块提取河网径流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几何网络提取河网径流节点的方法.该方法提取得到的径流节点,除能表达其位置信息外,属性表中还记录了径流节点类型、汇流等级情况信息.实例表明该方法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实现,提取效果与实际地貌情况基本相符,可以广...  相似文献   
82.
重庆市伏旱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1—2008年重庆34个台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旋转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重庆伏旱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中西部是伏旱高频区,约10年7遇,且多重伏旱。重庆伏旱的第1载荷向量场表明重庆伏旱变化具有很好的整体一致性。重庆伏旱空间异常可分为4个区,即西部区、东北部区、东南部区和中部区。西部伏旱在1960—1970年代最强,东北部伏旱在90年代最强,其次是70年代,中部伏旱在70年代最强,其次是2000年以后,东南部伏旱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不明显,且伏旱整体较轻。  相似文献   
83.
李加琦  刘晓 《海洋科学》2011,35(10):22-26
利用皱纹盘跑(Haliotis discus hannai)贝壳颜色与摄食饵料相关且贝壳生成后色调不再改变等特点,以幼鲍贝壳顶部摄食底栖硅藻期间形成的褐红色部位的壳长指示它剥离时的壳长,将贝壳颜色用作形态标记,首次在皱纹盘鲍苗种繁育中观察到无意识选择。在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后的第3天与第30天,分别从遗传背景不同的8组样本...  相似文献   
84.
新疆哈拉奇地区地球化学分区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系沉积物测量是勘查地球化学一种重要方法。随着勘查地球化学的深入发展,有关地球化学异常圈定的方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采用R型因子分析方法,对哈拉奇地区水系沉积物测量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提取了具有代表性的5种因子组合类型,同时以因子得分为综合指标,绘制了因子得分等值线图并制作了元素组合分区图。通过综合分析,地球化学分区图反映了不同地段中以相应的元素组合类型为主的地球化学异常及地质成因信息,同时与主要控矿因素的空间分布比较一致,为研究区地质找矿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85.
基于集对分析的滑坡变形动态建模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晓  唐辉明  刘瑜 《岩土力学》2009,30(8):2371-2378
滑坡是一个确定-不确定的动态系统,其变形表现出复杂的非线性演化特征。为了克服传统分析方法在处理系统不确定性方面的不足,将集对分析法(SPA)引入岩土变形监测分析领域,并结合层次分析法(AHP)提出了滑坡变形动态预测模型,给出了基于概率论的最优预测算法,提出并证明了集对论中最大同一度在等势条件下存在极限解,据此提出位移势的概念。在位移势的基础上,进行SPA二次建模,提出了基于SPA的滑坡变形与水库蓄水过程相关性动态分析模型。运用上述预测模型对新近发生的刘家沱滑坡进行变形监测定量分析,实践证明:最优预测值具有良好的短期预报精度;位移势能够表征系统当前状态下位移所能达到的最大潜力,可作为短期预测的上限值,其变化能够反映系统宏观层面上的演化特征,对滑坡演变加速预警具有指导意义;运用集对分析方法进行滑坡变形响应滞后效应的定量研究是一条可行的新思路,反演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该方法在岩土监测分析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6.
基于钻孔数据的含断层地质体三维建模方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提出了一种构建含断层地质体三维模型的新方法。该方法以广义三棱柱作为建模的基本体元,根据钻孔数据的特点和知识推理规则,进行断层等复杂地质构造的推理和自动建模,避免了不必要的人为干预,扩展了钻孔数据建模的适用范围和表现能力。最后,通过研究实例展示该方法的实际建模效果。   相似文献   
87.
1997年6月在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头附近海域收集日本鬼you,采用放射凤学方法检测了注射毒腺粗提物大鼠局部肌肉组织、血浆、疹髓、延髓、中脑、下丘脑及免疫器官内P物质和生长抑素含量变化;用MTT法检测了朱粗提物在整体和离体条件下对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用生化方法检测了毒腺组织中透明质酸酶活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大鼠相比,实验组大鼠局部肌肉及延髓、中脑、胸腺中脾脏中P物质含量增加,而下丘脑中P物质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88.
赤■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9.
基于主体人与地学本体的人-地-GIS关系讨论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人-地-GIS”关系是地理信息科学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传统的人-地-GIS双向联系模型正在向以地学本体为核心的本体中心模型演化。通过主体人与客体人的区分,探讨两者在“人-地-GIS”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人-地、地-GIS与人-GIS的相关关系。通过地学本体与本体论的分析,讨论地学本体与科学本体、哲学本体论之间的关系,分析地学本体与类、元数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构建以地学本体为核心的“人-地-GIS”关系新模型,该模型整体上分为认知与再现两部分,由核心的本体模型及人的认知层、GIS的模型层与“地学”现象及其关系层构成。以主体人的认知为主线,讨论该模型中各模块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0.
水力冲孔是煤层瓦斯增透抽采的主要技术措施,其主要以出煤量考察卸压效果,但是也存在出煤量大、卸压不均一、应力易集中等问题。因此,提出软煤夹层水射流层状卸压增透抽采瓦斯技术,考虑瓦斯压力压缩和煤基质吸附瓦斯膨胀对本体变形的影响,建立应力场、裂隙场、渗流场耦合条件下的多物理场理论模型,并结合COMSOL数值模拟软件对软煤夹层水射流分支数、卸压影响范围内煤体的瓦斯压力和瓦斯含量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当水射流分支长半轴为2 m,短半轴为0.22 m时,水射流分支数为6个时较为合理;在相同出煤率情况下,相同时间内瓦斯压力和含量均随着与钻孔距离的增加而减小,抽采180 d,水射流层状卸压有效抽采半径约为常规水力冲孔有效抽采半径的2.14倍,且在有效影响范围2 m时,水射流层状卸压瓦斯含量降低量为7 m3/t,而常规水力冲孔瓦斯含量降低量为4.1 m3/t,水射流层状卸压瓦斯降低量为常规水力冲孔的1.71倍;在新义煤矿现场试验中发现,当水射流层状卸压出煤率为常规冲孔出煤率的0.29~0.71倍,抽采较高浓度瓦斯时长仍是常规水力冲孔的2倍。软煤夹层水射流层状卸压增透抽采瓦斯技术的提出,对未来煤矿井下软煤夹层水力冲孔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井下瓦斯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