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39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63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The Sinian reservior in Anpingdian (安平店)-Gaoshiti (高石梯) structure,Middle Sichuan (四川) basin,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prospect for oil and gas.This article dissects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echanism of this area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methods of organic geochemistry,fluid inclusion,modeling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from source rocks,and by combining structure evolutions and analyzing the key geologic features of hydrocarbon origin and trap.According to the fluid inclusion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analysis,there exist at least three stages of fluid charging in the Sinian reservoir.From Middle-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oil cracked to gas gradually owing to high temperature at 200-220 ℃.The Sinian gas pool was mainly formed at the stage when natural gas in trap was released from water and paleo-gas pools were being adjusted.It was a process in which natural gas dissipated,transferred,and redistributed,and which resulted in the present remnant gas pool in Anpindian-Gaositi tectonic belt.The authors resumed such an evolution process of Sinian reservoir as from paleo-oil pools to paleo-gas pools,and till today's adjusted and reconstructed gas pools.  相似文献   
42.
罗志立  刘树根 《地质论评》2002,48(4):398-407
“前陆盆地”一词,在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研究中被许多学者广泛引用,在空间上有“泛前陆盆地化”,在地史演化中有“扩大化”,名词术语引用上有“复杂化”的倾向,因而引起同行的关注。本文从文献中追踪前陆盆地原命名者的涵义和沿革,正确理解国外学者提出前陆盆地的特及模式,再根据中国的实际地质特征与国外典型前陆盆地对比,结果发现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的特殊在于大国外所称的前陆盆地的共同性。因而认为在中国中西部直接引用“前陆盆地”一词不当。建议采用“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Intracontinental subduction foreland basin)一(间称-C型前陆盆地),以示有中国地质特色的前陆盆地,为今后建立油气成藏模式和指导油气勘探理论依据。最后,还讨论了中国石油学发展中,值得反思的3个问题。  相似文献   
43.
本文在分析断陷湖盆陡坡带不同构造部位的可容空间变化规律及其沉积响应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断陷湖盆陡坡带参照井选取的可容空间机理,并阐明了参照井的选择原则;根据参照井处的沉积相迁移特征及体系域叠置样式,建立了在参照井的背景下,Ⅰ型与Ⅱ型陆相层序划分及其层序界面判识的标准,以及低水位体系域(LST)、水进体系域(TST)、高水位体系域(HST)及水退体系域(RST)的识别模式。本文以泌阳断陷双河~赵凹地区下第三系核三上段为例,采用泌207井为参照井,对研究区目的层段开展了断陷湖盆陡坡带陆相层序地层学的尝试性研究,并编制了研究区目的层段的陆相层序地层等时框架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选取参照井的办法,可以有效地解决断陷湖盆陡坡带陆相层序地层分析中的“沉积滨线坡折”问题。  相似文献   
44.
针对四川盆地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硅质砾岩外表单调的物理特性和物源难以明确区分的问题,利用阴极发光技术对米仓山—大巴山前缘9条须家河组砾岩剖面中采集的砂砾岩和胶结物共计36块样品,127片薄片进行砾石和砂级碎屑组分详细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须家河组硅质砾岩中石英质砾石主要有两种阴极发光类型:1以紫光、蓝光为主,变化于蓝-紫、红-紫之间,占40.2%~84.5%,平均为67.97%,其中紫色光占3.2%~13.04%,红色光占3.8%~13%,蓝色光占16.7%~33.3%,蓝紫色光占8.7%~37.5%,紫红色光占17.5%~22.6%,主要来自于岩浆岩(1%~15%),变质岩(40%~80%),主要分布于万源-南江一带;2不发光,占15.49%~59.79%,平均为32.03%,主要来自于沉积-成岩成因的石英(燧石),主要分布于旺苍-金溪,呈现出由东到西递减的趋势。揭示须家河组硅质砾石尽管成分单一,但其硅质来源具有明显的差异,来源于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等不同的母源。综合分析认为四川盆地北部须家河组砾岩沉积时期存在三大源岩体系,具有明显的多源性。秦岭造山带是川北地区须家河组的主要物源供给区。研究结果亦证明,阴极发光分析方法可作为沉积岩物源分析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5.
若尔盖地区晚白垩世以来阶段性隆升幅度不少于3400m,晚白垩世和晚中新世至今阶段的快速隆升过程对本区流体应力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综合野外详细地质、裂缝系统空间分布和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等特征研究表明,若尔盖地区浅部地层以发育高角度(或近垂直)裂缝为主,深部地层以发育低角度(或近平行)裂缝为主;流体早期具有热流体增温特征,中、晚期具有淡水流体混合特征,多期流体混染形成开放性流体动力环境,阶段性快速抬升过程与流体活动的多期性特征具有一定对应性.基于阶段性隆升过程诱发的岩石应力-应变行为特征,讨论了本区多期隆升运动背景下,阶段性隆升释压与流体幕式流动的时空耦合机制及油气地质效应.  相似文献   
46.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勘探已近40年,但迄今为止只发现了两个大中型气藏.近年来,雷口坡组钻井油气显示活跃,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四川盆地中三叠统气藏储层主要位于底部雷一段、顶部雷三一雷四段,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上二叠统龙潭组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烃源岩,各气藏天然气组分特征也不尽相同,储集空间均以各类次生溶蚀孔隙为主,多为低-中孔低渗的孔隙型或裂缝一孔隙型储层.气藏盖层发育,均具备良好的直接盖层和区域盖层条件.上三叠统马鞍塘组储层主要位于其顶、底部的(藻)砂屑灰岩和泥晶灰岩,烃源岩和盖层与雷三、雷四段成藏条件相似.本文将四川盆地中三叠统一上三叠统马鞍塘组生储盖组合特征概括为两种类型:1)上二叠统龙潭组烃源岩+雷一-雷二段滩相储层+雷口坡组膏盐盖层;2)上三叠统烃源岩+雷三-雷四段-马鞍塘组底部(礁)滩相储层和(或)风化壳古岩溶储层+上三叠统泥质盖层.将来的油气勘探应更加重视对第二组合的关注.龙门山中南段前缘地区应是中三叠统雷三一雷四段和上三叠统马鞍塘组油气勘探最有利的地区.  相似文献   
47.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分布于扬子克拉通西缘,属于印支期造山楔构造负载驱动的挠曲型前渊凹陷.其中卡尼期马鞍塘组是分布于底部不整合面之上的第一套地层单元,记录了前缘隆起边缘碳酸盐缓坡和海绵礁的构建和淹没过程.据钻孔揭示马鞍塘组的最大厚度超过250m,显示为西北厚东南薄的楔形结构,从北西向南东依次分布了深水盆地、碳酸盐缓坡和海绵礁和浅水滨岸带等沉积物类型.其中碳酸盐缓坡和海绵礁分布于前陆盆地的远端,呈面向西的条带状展布,其走向线与龙门山冲断带的走向大致平行.碳酸盐缓坡和海绵礁的厚度介于30~100m之间,由北西向南东变薄.在垂向上,马鞍塘组由3部分构成,下部为鲕粒滩和生物碎屑滩,中部为海绵礁,上部为黑色页岩,显示为向上变细、变深的沉积序列.在Li et al.(2003)盆地模拟的基础上,本次对卡尼期前陆盆地的沉降速率、沉积速率、海绵礁生长速率、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进行了定量计算,其中沉降速率为0.10mm·a-1、沉积速率为0.04mm·a-1、海绵礁生长速率为0.03mm·a-1、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介于0.01mm·a-1~0.05mm · a-1之间.研究结果表明:在卡尼期早期,相对海平面处于初始上升阶段,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较小,盆地处于欠补偿状态,沉积了碳酸盐缓坡型鲕粒滩和生物碎屑滩;在卡尼期中期,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等于海绵礁生长速率,海绵礁持续保持垂直向上的生长状态,形成了高度达100余米的塔礁;在卡尼期晚期,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大于海绵礁生长速率,礁顶的水深逐步变大,导致礁体被淹溺致死,从而在卡尼期形成了鲕粒灰岩滩-生物碎屑滩-海绵礁灰岩-页岩的向上变细、变深的沉积序列,显示了前陆盆地早期碳酸盐缓坡和海绵礁生长并被淹没的特有模式.本次研究成果表明龙门山前陆盆地的底部不整合面和碳酸盐缓坡、海绵礁的淹没过程是扬子板块西缘印支期造山楔逆冲构造负载的挠曲变形的产物,显示了在卡尼期松潘-甘孜残留洋盆的迅速闭合和造山楔构造负载向扬子板块的推进过程.  相似文献   
48.
四川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气藏成藏模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四川盆地深层碳酸盐岩气藏主要指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及更老层位海相碳酸盐岩为储层形成的气藏,一般(曾)埋深在4500m之下,按类型可分为原生气藏(生气中心、储气中心和保气中心位于同一层位内)和次生气藏(生气中心、储气中心与保气中心位于不同层位)2类。原生气藏储层内含有大量沥青, 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次生气藏储层内不含沥青, 但天然气仍然主要为原油裂解气。原生气藏的成藏模式有三中心叠合模式、储气中心解体模式、三中心短距离移位模式和缺乏保气中心模式。次生气藏的成藏模式主要以天然气跨层运移为主要特征, 其气源来自于先存的天然气藏。三中心叠合模式的原油裂解气成藏效率最高,储气中心解体模式的原油裂解气成藏效率中等,三中心短距离移位模式和次生气藏形成模式的原油裂解气成藏效率较低,保气中心缺乏模式的原油裂解气成藏效率为零。因此,在勘探策略上应重视三中心叠合和储气中心解体模式形成的原生气藏的勘探,同时应关注由震旦系灯影组古气藏(储气中心)破坏而形成的下古生界次生气藏。  相似文献   
49.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寒武系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寒武系常规油气和页岩气的勘探前景,应用岩相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手段相结合,对研究区中上寒武统娄山组和下寒武统清虚洞组的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类型和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的厚度、总有机碳质量分数w(TOC)、镜质体反射率Ro、矿物组分等进行了深入剖析.结果表明:①川南地区烃源岩厚度大(80~100m),w...  相似文献   
50.
四川盆地紫阳麻柳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中见有核形石发育。通过野外剖面实测、偏光显微镜和场发射扫描电镜等手段,对核形石的形态、结构、形成环境及其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麻柳灯影组核形石主要集中在灯四段中上部,其可分为四类:Ⅰ类正常核形石,Ⅱ类正常复合核形石,Ⅲ类薄皮核形石,Ⅳ类薄皮复合核形石,且以Ⅰ类为主。核形石形态以球形为主,可见少量椭球形、棒形以及不规则形态。紫阳麻柳地区灯影组核形石的形成受灯影组充足的物质基础、适宜的中-高能水动力条件以及低陆源碎屑物质的注入等因素共同控制。通过研究该区核形石沉积环境可知,灯影组四段的沉积环境为中-高能浅缓坡沉积相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