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36篇
地球物理   127篇
地质学   6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仯????????????????????????????????仯?????????????????????????????????????????????????±仯??????????????????????塣???????????????????仯?????????????????????????????????????о????????  相似文献   
32.
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最早从事地震地下流体前兆研究的国家之一。本文介绍了哈萨克斯坦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并和中国新疆开展的该项工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双方的优势和特点。  相似文献   
33.
IntroductionGroundfluid,includingwatef,gasandoilandsoforthexistsintheinterspaceinrock.Itisdirectlyrelatedtotheearthquakepreparationandoccurrenceprocessandgeologicallystructuralactivity.Thestudyinwhichtheanomalousvariationofgroundfluidistakenaseventpr...  相似文献   
34.
西秦岭北缘深浅部流体通道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施锦  刘耀炜 《地震》2002,22(4):35-41
根据全球流体通道网研究的最新进展, 应用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和岩石的高温高压实验结果, 对西秦岭北缘深大断裂强震活动区岩石圈内流体通道的形成机制和主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 在选定的研究区内, 存在一条特征比较明显的贯穿整个岩石圈的流体通道,在它的形成过程中, 二种因素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即软流圈中流体的底辟作用和岩石圈中构造块体间的相互错动。岩石圈流体通道中的流体在热的传输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导致其中的岩石介质在相对较高的温度状态下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地球化学反应和物质的重新分布过程,主要有: ① 中下地壳的含水岩石发生了脱水反应; ② 脱水反应诱发了岩石的局部熔融; ③ 局部熔融体系内部不同密度的岩石介质发生了重力分异作用, 低密度的流体组分向局部熔融体系的上部迁移, 高密度的组分向局部熔融体系的下部迁移, 经过长期的演化, 中地壳的上部形成低速高导层, 下地壳的底部则形成高速层。  相似文献   
35.
云南姚安井2009年10月后水位下降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下水动态的异常变化既有可能是地震前兆异常信息,也有可能是某种环境干扰所引起,如降雨和地下水开采等.如何及时识别并排除环境干扰,对于成功判定地震前兆异常至关重要.云南姚安井水位于2009年10月后出现了下降趋势的异常变化,截止2011年底,最大下降幅度达3m.为分析该井水位异常变化的形成原因,依据姚安井水文地质环境特征,建立了相关的数学物理模型,定量分析了降水量和地下水开采量对该井水位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姚安井2009年后出现的水位大幅下降可能与区域降水量减小导致的地下水开采活动增强有一定的相关性.文中所采取的异常识别与分析方法,对今后地下水动态异常识别及前兆信息判定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6.
收集和统计了2008年汶川MS8.0地震、2010年玉树MS7.1地震和2013年芦山MS7.0、岷县MS6.6地震引起的中国大陆井水温同震响应现象,分析了其特征。结果显示:这4次地震对中国大陆地下流体影响显著,井水温同震响应特征有很大差异,后三次水温同震响应范围、幅度和持续时间远不及汶川地震,即使震级相差不大的玉树和芦山地震,同震响应的特征也不尽相同。最后探讨了这种现象的成因机理。  相似文献   
37.
为了开展汶川8级地震孕育机理及其科学问题深入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专项“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2008年11月开始实施.汶川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设计在龙门山断裂带上钻5口科学深钻,其中WFSD-2井位于汶川地震主断裂的北川-映秀断裂中段,断裂上盘为8亿年前形成的古老彭灌花岗岩闪长质杂岩,下盘为三叠系煤系地层,2009年7月6日开钻,设计孔深2000m,截止2012年1月15日终孔钻进深度为2 180.52 m.  相似文献   
38.
国际上对地震过程中孔隙压力作用的研究已成为认识和理解地壳流体作用的关键科学问题.普遍认为,孔隙压力作用是地震触发和影响震群与余震活动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地震震源附近存在着低波速、高泊松比的异常区域,通常认为该区域赋存流体,存在高孔隙压力.  相似文献   
39.
面向21世纪的地震地下流体科学问题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地下流体科学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基于先进观测技术的可靠观测资料是提高地震地下流体理论研究水平的关键。最后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今后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学科的发展方向:建设新一代地震地下流体科学观测台网;发展地震地下流体前兆观测台阵和深井观测;开展野外观测实验研究、室内高温高压实验研究和高精度大型数值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40.
汶川地震前后地下流体异常判定的科学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汶川地震前对地下流体异常的认识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①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青藏块体东北缘深井和温泉流体测点长期观测资料继续保持群体下降趋势,认为是青藏块体整体活动的加强表现;②2003年开始,南北地震带深井和温泉流体测点长期观测资料在趋势下降背景下出现群体转折变化,分析认为:“2007--2009年中国大陆有发生7级乃至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