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记录的宽频带波形资料,采用近震全波形反演方法得到2023年8月1日—2023年10月31日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M≥4.0共26次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逆断型9次,走滑型14次,正断型3次。  相似文献   
22.
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其对应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Kocaeli地震和集集地震的板块构造和区域地震的活动特性,及地震引起的地表破裂,提出了一种基于动力学和界面系统的、局部宏观尺寸的震源动力破裂过程分析方法。归纳出基于材料破坏分析基础的地震地表破裂的5种主要特征,应用材料和界面本构描述的控制方程稳定性讨论,阐明了地表破坏类型对应的力学机制,提出了相应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3.
作为我国地震监测工作乃至防震减灾事业的核心基础,中国测震台网为地震监测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站点参数包括站点经纬度信息和站点仪器信息。站点参数准确性,决定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影响防震减灾工作和地震科学研究的效能。本文聚焦目前在网运行的全国测震台网1 182个站点,对其参数信息进行准确性校核,同时以仪器类型为索引,整理产出此站点的观测系统参数。在此基础上,对国家测震台网中心建立站点参数数据库进行站点元数据管理的最新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4.
2020年1月,新疆伽师连续发生MS5.4、MS6.4两次中强地震,震中分别位于天山南麓和塔里木盆地交界的推覆构造前缘。基于地震精定位和震源机制解揭示褶皱和逆冲带的深部几何结构对于理解这两次中强震发生机理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18个区域固定地震台站资料,对2009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期间的地震展开重定位研究,并对伽师MS5.4前震、MS6.4主震以及7次4级以上余震开展震源机制求解,进一步反演得到震源区构造应力场。地震定位结果显示,整个地震序列呈NNW和EW2个优势方向分布,前震序列和余震序列在时空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前震序列主要沿着NNW向展布,而余震主要在近EW向的奥兹格尔他乌断裂上展布,并表现出双层分布特征;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2020年1月18日伽师MS5.4前震为一次走滑型地震事件,而伽师MSS6.4主震和7次余震均为逆冲型事件;另外,应力场反演显示主震震源区为近NS向挤压特征,与该区域地表应力状态基本一致。结合上述结果以及周边地...  相似文献   
25.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记录的宽频带波形资料,采用近震全波形反演方法得到2022年10月1日—2023年2月28日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M≥4.0共46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以及2023年1月30日新疆沙雅M6.1地震的矩心位置和矩心偏移时间。结果显示逆断型15次,走滑型15次,正断型14次,未知型2次。  相似文献   
26.
27.
场地条件对地震动特性影响显著,在抗震设计反应谱的确定过程中,需根据场地条件对加速度反应谱予以相应的调整。已有场地条件影响调整方案研究成果,均基于数值模拟或局部地区强震动记录统计,多数仅给出了峰值加速度PGA场地条件影响调整系数,对非线性的考虑缺乏观测数据依据。为此在全球强震动记录统计获得的PGA归一化加速度反应谱和日本钻井台阵记录获得的加速度反应谱平台值非线性衰减指数的基础上,结合钻孔模型数值模拟和近期研究成果,建立了考虑场地条件影响非线性的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场地条件影响调整系数方案。  相似文献   
28.
为了填补测震台网地震震源参数目录常规数据产出方面的空白,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记录的宽频带波形资料,采用近震全波形反演方法对2021年12月1—31日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M≥4.0共6次地震进行震源机制反演。结果显示逆断型3次,走滑型2次,未知型1次。   相似文献   
29.
地震应急能力成熟度模型的体系与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应急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时效性强、协调性强、专业性强、社会要求高等特点,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因此地震应急能力的成熟度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并富有挑战性。本文在地震应急能力中应用成熟度模型,在研究借鉴多种成熟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地震应急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概念和构成要素,明确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以成熟度单元为核心的两层次结构体系模型,提出了模型的基本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