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78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41.
对采自莱州湾和胶州湾的日本蟳野生群体的线粒体16S rRNA和COI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和测序,分别得到长度为519和658 bp的碱基序列.研究结果显示这2个基因片段在种内的变异都较低,对2个基因同源序列分析表明,在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中共检测到7个变异位点(包括6个单一变异位点,1个简约信息位点)和7种单倍型;在COI基因中共检测到8个变异位点(包括6个单一变异位点,2个简约信息位点)和7种单倍型.通过统计变异位点、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析比较了两群体间的序列差异和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2个日本蟳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用MEGA4.0软件构建了NJ和UPMGA系统树,基于16SrRNA基因片段的系统树显示梭子蟹科的4个属聚为两大支:日本蝇不同的单倍型先聚在一起,然后与青蟹属的3种蟹聚为一支;梭子蟹属的三疣梭子蟹、远海梭子蟹及塞氏梭子蟹聚在一起;再与美青蟹属的美洲蓝蟹、巴西蓝蟹等聚为一支.基于COI基因显示日本蟳不同的单倍型先聚在一起,再与其他3种蟳聚为一支;梭子蟹属的远海梭子蟹和三疣梭子蟹相聚,然后与美青蟹属的2种蟹相聚为一支.该结果与传统分类一致.这些数据为我国日本蟳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基础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2.
在已构建好的中国对虾"黄海1号"F2代遗传连锁图谱上,使用WinQTLcart2.5软件进行复合区间作图定位,通过置换实验(1000次重复)确定连锁群显著性水平阈值。在对体重、各腹节长和尾节长8个性状的QTL定位分析中,共检测到29个QTL,其中与体重相关的QTL(BW1.2)、腹节1长相关的QTL(A1L2.1、A1L9.2、A1L17.3、A1L26.4)、腹节3长相关的QTL(A3L16.1)、腹节4长相关的QTL(A4L26.1)、腹节6长相关的QTL(A6L20.3)及尾节长相关的QTL(T3L17.3)等9个达到连锁群显著水平(P=0.05),对性状的贡献率为11.14%—23.60%,其中位于第16连锁群(LG16)上的与腹节3长相关的QTL(A3L16.1)的贡献率为23.60%,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01),但它们的加性方向并不一样,除了与腹节1长相关的QTL(A1L2.1)和与腹节6长相关的QTL(A6L20.3)方向为负以外,其余7个主效QTL均呈正方向。本研究同时发现了与QT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如位于第1连锁群(LG1)上的分子标记D9f446、位于第17连锁群(LG17)上的M10f246、位于第26连锁群(LG26)上的SX18和位于第30连锁群(LG30)上的B2f260等,这些与QTL距离仅为0.01cM(厘摩)的分子标记,将为QTL精细定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3.
溶藻弧菌对三疣梭子蟹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萍  李吉涛  李健  刘淇  刘萍 《海洋科学》2009,33(5):59-63
从患乳化病的养殖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体组织内分离出痛原菌--溶藻弧菌(Vibrioalginglyticus),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对三疣梭子蟹进行感染实验,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在感染后O、24、48和72 h分别采集不同处理组三疣梭子蟹的血淋巴、肌肉和肝胰腺组织,测定溶藻弧菌对其各组织抗氧化相关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三疣梭子蟹体组织中抗氧化酶和MDA含量在不同的采样时间变化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三疣梭子蟹感染溶藻弧菌后血淋巴、肌肉和肝胰腺组织中SOD活性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P<0.05).在感染溶藻弧菌24 h时血淋巴和肝胰腺组织中GSH-px活性有增强的趋势(P>0.05),随后在感染48 h后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5);感染组各体组织中的MDA含量均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上升(P<0.05).结果显示梭子蟹感染溶藻弧菌后机体消除氧化过程自由基的抗氧化酶活降低,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升高,使得抗氧化防御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44.
星斑川鲽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与生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摸清星斑川鲽仔、稚、幼鱼各期形态发育特征,2006年4-7月在实验室利用显微数码摄像系统,通过电脑显示屏观察、测量、拍摄记录星斑川鲽胚后发育形态变化.培育水温14.0~19.5 ℃,S 27~31,光照度500 lx左右,饵料依次为经过强化的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配合饲料.星斑川鲽初孵仔鱼全长1.80~2.08 mm, 1日龄仔鱼平均全长2.89 mm;3日龄开始摄食;5日龄卵黄囊吸收完毕进入后仔鱼期;15~16日龄全长8.84 mm,开始伏底变态进入稚鱼期;20日龄全长10.12 mm,稚鱼右眼完全迁移至左侧,变态完成营底栖生活进入幼鱼期.星斑川鲽仔鱼变态发生日龄与培育水温有关,在12~15 ℃需24~27 d;15~16 ℃需18~20 d;17~19 ℃需15 d.开始变态仔鱼全长9 mm,变态完成时全长11 mm.幼鱼期鳞被形成,基本具有成鱼的外部形态和习性.  相似文献   
145.
采用RT-PCR及Smart-TM Race技术,首次获得三疣梭子蟹CYP4C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全长1888bp,编码一个由51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预测分子量大小为59.54kDa,理论等电点为8.08。氨基酸序列中含有CYP基因家族特有的K螺旋保守序列(ExxR)和血红素结合区(FxxGxxxCxG)。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三疣梭子蟹CYP4C基因与岸蟹、凡纳滨对虾、日本沼虾、中国对虾、沟虾、红螯螯虾的同源性分别为88%、72%、66%、59%、60%、59%。荧光定量RT-PCR结果表明,CYP4C在肝胰腺、肌肉、眼柄、鳃和心脏中均有分布,在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高盐(45)胁迫后,三疣梭子蟹CYP4C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出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在胁迫48h后表达量达到对照组水平;低盐(11)胁迫条件下,CYP4C的表达水平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且从胁迫6h开始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推测,CYP4C基因参与三疣梭子蟹盐度适应调节,是蜕皮机制的调控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46.
夏季青岛近海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7月在青岛近海海域(35°19′~36°35′N, 119°50′~121°33′E)进行浮游动物采样调查,研究了青岛近海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48种,浮游幼虫18类.种类数的平面分布为灵山湾、琅琊台湾附近海区较多,其他海区较少.优势种类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拟长脚虫戎(Parathemisto gaudichaudi)、长尾类幼虫(Macrura larvae)和短尾类幼虫(Brachyura larvae).调查海区近岸暖温类群、近岸暖水类群、近岸低盐类群、温带外海类群四种生态类群共存,但以近岸暖温类群为主.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的水平分布趋势与表层温度、盐度的水平分布趋势相似,都从调查海区的外海区向近岸逐渐降低;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水平分布趋势与表层温度、盐度相反,从青岛近岸向调查海区外海逐渐降低.与该区域1959年同月份的调查数据相比,浮游动物主要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差别不大,主要种类中华哲水蚤丰度有较大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