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9篇
  免费   358篇
  国内免费   474篇
测绘学   256篇
大气科学   370篇
地球物理   321篇
地质学   1030篇
海洋学   341篇
天文学   35篇
综合类   204篇
自然地理   214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5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5篇
  1960年   8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7篇
  195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文章采用ArcGIS和SPSS22.0软件分析珠江三级支流漓江上游大溶江流域内土壤pH、电导率、粒度、土壤总氮(TN)、土壤有机碳(TOC)、土壤无机碳(TIC)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研究区土壤pH平均值在土下20 cm处为4.04~6.23,土下50 cm处为4.02~6.53,体现出土壤的地带性特征,土壤电导率均值为352.93 μs?cm-1(变化范围为145.00~1 015.00 μs?cm-1),流域内不同地质背景的土壤pH和土壤电导率具有显著差异性;(2)土壤粒径以粉粒含量最高(59.39%),其次是沙粒(33.26%),黏粒含量最低(7.36%),黏粒和粉粒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沙粒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体积含水量为22.04%~46.45%,在土下20 cm 处土壤体积含水量均值为31.55%,在土下50 cm时土壤体积含水量均值为30.98%;(3)流域内土壤的TN、TOC和TIC平均含量分别为1.50 g?kg-1、15.25 g?kg-1、16.89 g?kg-1,其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类型一致,均表现为林地高、耕地低的特征;垂直分布上,土壤中碳、氮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主要是由于表层土壤最先接收枯枝落叶等腐殖质的分解,使碳、氮等营养物质在地表富集所致;(4)流域内土壤TOC、TIC、TN均与黏粒、粉粒含量呈负相关,与沙粒含量呈正相关,pH与黏粒、粉粒含量呈正相关,与沙粒呈负相关;流域内土壤TN与TIC、TOC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TIC含量和TOC含量之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体积含水量和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2.
利用高密度地面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河南省2010—2015年雨季(5—9月)短时强降水(flash heavy rain, FHR)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结果如下:河南省FHR集中发生在7、8月,其中7月最多,8月次之;河南雨季FHR量、降水贡献和发生频率的局地差异明显,主要存在4个大值区,即豫北黄河以北地区、豫东商丘地区、豫西南伏牛山以南以东地区、豫南沿淮及其以南地区;地形对降水的增幅作用显著,且主要是通过增加FHR发生频次实现的;FHR频次日变化呈明显的双峰结构,傍晚至凌晨的前半夜为FHR频发时段;4个大值区内FHR频次日变化差异明显,如黄河以北地区其日变化幅度较大、呈单峰型,而沿淮及其以南地区其日变化幅度较小、呈持续活跃型;大部分FHR前后都伴随着连续降水,降水过程的持续时间主要在1~8 h之间,持续时间大于等于3 h的过程主要位于两个与地形密切相关的高频集中区,即伏牛山以东支脉的喇叭口地形区和沿淮及其以南地区。  相似文献   
93.
利用逐小时风云卫星TBB资料、逐小时中国自动站与CMORPH降水产品融合数据以及国家级地面观测站24小时累积降水量,统计分析2010~2016年夏季,伴随下游地区(104°E以东)降水的青藏高原云团东传过程以及东传过程中镶嵌于云团中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简称MCS)特征。结果表明,共出现120次伴随下游降水的高原云团东传过程,6月出现最频繁,但持续时间较长的过程多出现在7月。云团向东传播的主要三条路径是平直东传、沿长江折向东传和复合东传。其中路径二——沿长江折向东传中的过程是高影响过程,因为过程次数较多(46次),过程平均持续时间较长(62小时),在下游地区引发的降水日数和暴雨日数最多。属于东传过程的MCS在7月形成最多,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坡、云贵高原东部、长江沿岸及其以南地区。高原MCS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主要是通过向东传播的形式实现,因为即使生命史更长的中α尺度对流系统(Meso-α Convective System,简称MαCS)也鲜少直接移动至110°E以东地区。不同区域的中α尺度持续性拉长形对流系统(Permanent Elongated Convective System,简称PECS)的日变化特征显示,东传过程MCS更容易在夜间从高原东坡向东传播至下游地区。在三条路径中,路径二中的东传过程MCS数量最多、在下游地区发展最旺盛并与降水日数和覆盖范围存在更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4.
95.
96.
湖南滑石矿床类型可分为变质型、沉积风化残余型、中低温热液交代型三类。变质型又可分为区域动力变质和接触变质交代两个亚型。据湖南滑石矿床分布特点、成矿地质条件,全省滑石矿可划为四个成矿带、九个远景区,作为今后滑石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7.
在一些需要手写注记的地图上经常遇到要书写左、右斜体字和耸肩体字,这些字的字格很难划得很准确,因而不易写出合乎要求、形体美观的字体。如果在字格上稍作改革,刻划二条辅助线条,则在划这些字体的字格时既省时、方便;又能保证字形和规格的统一。  相似文献   
98.
99.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