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0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71篇
综合类   9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青海南部治多-杂多一带1:25万地质填图中,发现二叠系阳新统上部层位的(竹蜓)类动物群,新建尕日扎仁组和索加组.尕日扎仁组以泥质岩、细粒石英砂岩为主,夹粉砂岩、灰岩、玄武岩,属陆棚相,产少量非(竹蜓)有孔虫、腕足类、双壳类化石,地质时代为阳新世孤峰期晚期,与下伏九十道班组整合接触.索加组分为2个段,下段以透镜状滨岸相底砾岩为特征,上段以含燧石条带及结核的台地相灰岩为特征,产(竹蜓)类、非(竹蜓)有孔虫、腕足类等,地质时代为阳新世冷坞期,与下伏尕日扎仁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52.
在青海南部治多—杂多一带1∶25万地质填图中,发现二叠系阳新统上部层位的类动物群,新建尕日扎仁组和索加组。尕日扎仁组以泥质岩、细粒石英砂岩为主,夹粉砂岩、灰岩、玄武岩,属陆棚相,产少量非有孔虫、腕足类、双壳类化石,地质时代为阳新世孤峰期晚期,与下伏九十道班组整合接触。索加组分为2个段,下段以透镜状滨岸相底砾岩为特征,上段以含燧石条带及结核的台地相灰岩为特征,产类、非有孔虫、腕足类等,地质时代为阳新世冷坞期,与下伏尕日扎仁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53.
在1∶25万赤布张错幅区域地质调查中发现了帮麦锑金矿点,本矿点属于美多-尕尔巴阔尔锑、汞、砷成矿带。介绍了帮麦锑金矿点的地质概况和矿化特征,并与该矿带中规模最大、最典型的美多矿床作了比较,认为帮麦锑金矿点在矿种类型和时空分布上有别于美多-尕尔巴阔尔锑、汞、砷成矿带上其他已知的矿床或矿点,说明该矿带向北西延伸部分表现出了新的特点:矿体主要赋存于北西向断裂带内,金的含量增加,矿体与硅质岩关系不大,在成矿时间上可能早于美多等赋存于北东向断裂中的矿床。  相似文献   
54.
长江源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资源较缺乏,居民生活贫困,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综合分析源区的现状和有利条件,认为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渐使牧民从散居到聚居,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思想素质,树立环保意识,逐渐摆脱对草地的过分依赖,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优化和重建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55.
长江源各拉丹冬晚三叠世火山岩特征与成岩构造环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分布于各拉丹冬一带的晚三叠世火山岩,被中株侏罗统雀莫错组角度不整合覆,早白垩世各拉丹冬超单元侵入其中,岩性主要为由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凝灰岩等组成的一套基性-中性-酸性岩石组合。岩石,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它们为钙碱性岩系,又具有橄榄玄粗岩系的一些特征,产于岛弧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56.
工作区位于湖北西部利川、恩施、建始一带,长兴期地层发育良好,由西南向东北岩相变化显著,前人工作较为详细,尤其是对该区出露的生物礁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笔者于1987、1988年两次前往该区收集野外资料,对区内的化石群落及沉积微相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主要获得如下认识:  相似文献   
57.
川东、鄂西碳酸盐台地东缘,较广泛地发育着以海绵动物为骨架的生物礁。礁中有许多附礁生物,其中鹦鹉螺类化石在利川见天坝礁体中局部富集,共有8属9种,包括3个新种。根据现代鹦鹉螺的生态特征及当时区域沉积物的分布规律分析,工作区长兴期沉积环境是处在台地边缘,并接近斜坡相和盆地相。  相似文献   
58.
一、前言固着蛤类(Rudists)系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的一种特化类型,也是侏罗—白垩纪海相地层中的重要化石门类之一,主要分布在特提斯海域。我国西藏中西部的泽当、日喀则、岗巴、黑河和阿里地区以及新疆喀喇昆仑地区都有发现。我国西藏、新疆境内的固着蛤类,过去研究得很少,描述过的属种也很有限。最早的研究者是法国人杜维叶(H.Douvillé),其成果发表于S.Hedin 1916—1923年著作中。解放后,《中国的瓣鳃类化石》(1976)一书及文世宣、兰琇等论文(1976)报道了新疆及喜马拉雅地区的固着蛤。近年来,新疆、西藏地质研究所的同志,也对一些属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9.
本区中生代含煤地层自1933年以来曾有许多地质工作者研究过。近三年多来,我们进行了三都煤矿区大比例尺的地质测量,系统测制了出炭垅组、杨梅垅组、唐垅组、茅仙岭组及石鼓组的地层剖面;还对历年井下资料及钻孔资料作了综合分析,获得了一些新的实际资料:(1)发现和建立了出炭垅组下段,它各处厚度不定,最厚达80米,在底部首次发现偏顶蛤及叶肢介化石;(2)在唐垅组上部采获较多的海相双壳类化石,对划分唐垅组时代及讨论早侏罗世海侵方向和范围具有重要意义;(3)首次在石鼓组中发现珠蚌科化石,对解决长期争议的石鼓组时代有一定意义。本文主要论述本区中生代含煤地层的形成条件及唐垅组和石鼓组的时代,对三都运动是否存在也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0.
华南是特提斯多岛洋体系的一部分   总被引:163,自引:13,他引:15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特提斯的多岛洋模式认为,冈瓦纳超大陆与欧亚超大陆的裂解块体群在其漂移过程中,漂移前方的洋盆萎缩、消亡,后方则由裂谷发展为新的洋盆,如此循序出现的洋盆就构成了古、中、新特提斯等不同阶段.裂解、漂移和消亡的多幕次过程,使特提斯与大西洋、太平洋等“干净”的大洋不同.它在其各个演化阶段,始终是个充满着裂解地块与裂谷、海道,微板块与小洋盆,岛弧与边缘海等不同裂离与聚合程度的海陆相间的多岛洋盆.华南是特提斯多岛洋体系的一部分.它由秦岭微板块、扬子板块(含下扬子地块、昌都-思茅地块、义敦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华夏板块、滇缅泰马板块(保山)、印支-南海板块(海南岛)组成,与华北板块间及相互间以商丹小洋盆、勉略小洋盆、华南小洋盆及古特提斯洋分开.对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的关系、秦岭小洋盆与扬子及华北板块的关系、扬子板块西侧的裂解地块及亲冈瓦纳的裂解块体分别作了较详尽的论述.根据这些块体的构造、沉积、古生物、古地磁绘制了它们的古海洋复原图.多岛洋体系板块运动具有软碰撞、多旋回和造山长期性的特点.其板块碰撞通过岛屿或块体增生的多幕次微型碰撞而实现.每一微型碰撞的速度为2个碰撞块体速度的差,而不是速度的和,两碰撞块体的质量总额又是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