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105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118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120篇
海洋学   46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7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基于2005—2015年闪电观测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陕西省地闪时空分布及气候环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陕西地闪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12.8万次/a,平均密度为0.67 fl/(km2·a),负闪占总地闪93.7%。每年3月地闪开始逐渐活跃,年平均强度最大;8月地闪最活跃,盛夏总频次超过全年的75%。陕西地闪频次日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在16—17时,下午至前半夜活跃;对应时段在延安周边地区的闪电密集区东移南压明显。陕北地闪日变化幅度明显偏大,关中峰值时段偏晚其他地方约3 h,陕南地闪夜发性明显。陕西地闪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东侧、南侧和秦巴山脉南麓的迎风坡,正闪主要位于陕北和陕南西部局地。相比其他省市,陕西地闪密度明显偏小,但平均强度偏大。陕西地闪活动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北进退变化基本一致,随着季节变化而出现北跳、扩大和迅速消散过程。春季闪电主要位于陕南;初夏陕北南部至渭北明显增多;盛夏闪电最强,北部闪电中心区东移至黄河沿线,关中闪电频次增幅远大于陕北、陕南;夏末闪电迅速消散。陕西盛夏闪电主要包括4种气候类型,不同类型的环流特征差异显著。25 °N以北、80~100 °E附近关键区青藏高压强盛、陕西周边温度槽落后高度槽、相对明显的不稳定层结条件是盛夏闪电活跃的有利环流背景。   相似文献   
92.
山东盐田数种杜氏藻(Dunaliella spp.)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从山东羊口,堤口盐场分离的数种杜氏藻的形态与分类。根据Butcher(1959)的分类标准其中MACC/A1及MACC/A5被定为多型杜氏藻(D.polymorpha).MACC/A2为Dunaliella sp.MACC/A1 40为盐生杜氏藻(D.salina)。这些均为我国首次记录,本文并对分类学上的问题做了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93.
从微体化石看杭州西湖的历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杭州西湖三面环山,东接沿海平原,不仅风景秀丽驰名中外,而且其特殊的地貌形态吸引着科学工作者的注意。自从竺可桢教授指出西湖按成因类型属于“礁湖”(即泻湖)以来,已有不少文章从地貌角度论及西湖的由来,大多认为它是由海湾—泻湖演变而成。然而,能为西湖形成和演变历史提供确凿证据的,还是西湖的地层及其中所含的化石。为此,我们对西湖湖滨两个钻孔和杭州市区一个钻孔进行了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证明:在第四纪期间,西湖经历了山间谷地—淡水湖—早泻湖—海湾—晚泻湖—淡水湖的演变过程。今日的西湖,是冰后期海面上升与河口泥沙堆积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4.
数种单胞藻作为栉孔扇贝幼体饵料效果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Jones et Preston)是我国北方广泛养殖的珍贵贝类之一。随着生产的发展,对于栉孔扇贝的苗种需求量愈来愈大。自1974年以来,虽然许多单位对扇贝的人工育苗进行了试验,基本弄清了育苗的规律,但总的来说,仍然存在着单产量较低,生产不稳定等问题。影响扇贝育苗成败的因子很多。本文仅探讨不同饵料的育苗效果。过去扇贝育苗常用的  相似文献   
95.
本文描述了从山东羊口、堤口盐场分离的数种杜氏藻的形态与分类。根据Butcher(1959)的分类标准其中MACC/AI及MACC/A5被定为多型杜氏藻(D.polymorpha),MACC/A2为Dunaliella sp.MACC/A140为盐生杜氏藻(D.salina)。这些均为我国首次记录,本文并对分类学上的问题做了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96.
山东省两个盐场的盐田生态初步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卤虫(Artemia parthenogenetica)为我国北方海盐区的重要天然资源,除了卤虫的无节幼体被广泛的应用在鱼虾的人工育苗外,近年来鲜活卤虫也成为养殖对虾的优质天然饵料。根据全国对虾养殖顾问组1986年工作报告,仅唐山市(养虾7.9万市亩)就投喂卤虫5,000~6,000吨。由于大量捕捞卤虫资源已遭破坏。近年来有关卤虫的研究逐年有增,然而有关卤虫栖息的盐田的生态方面的研究则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97.
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YL19A钻井岩屑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REE)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旨在研究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沉积物源及古环境变化。钻井岩屑样品的球粒陨石标准化REE配分模式总体呈轻稀土(LREE)富集、重稀土(HREE)亏损的右倾式,但在各时代地层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崖城组和陵水组岩屑呈明显的Eu正异常,而梅山组、三亚组和黄流组岩屑呈Eu的弱负异常,指示了沉积环境和沉积物源上的变化。在早渐新世时期,研究区物源以来自周边凸起的火山碎屑和陆源碎屑为主,沉积环境为海陆过渡相;自渐新世晚期开始,随着琼东南盆地全区发生海侵,研究区水深逐渐加大,沉积环境由海陆过渡相变为浅海相,物源变为远源陆源物质,并具有红河与海南岛多物源混合的特征,红河沉积物对物源的贡献相对较大,基性火山物质对物源的贡献减弱。YL19A钻井岩屑的REE地球化学特征在距今30、28.5、25.5和23.8Ma等地层界面处均发生明显的突变,对区域性构造运动事件有明显的响应。  相似文献   
98.
采用化学沉淀法成功制备了Cu2+/SnO2复合纳米光催化剂,采用XRD、SEM等测试手段对复合纳米光催化剂的粒径、形态等进行表征。在紫外光条件下,分别改变催化剂掺杂比、催化剂煅烧温度、催化剂投加量、柴油初始含量和光照时间等单因素,探究不同条件对Cu2+/SnO2复合纳米光催化剂降解海洋柴油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自制复合纳米光催化剂可以有效降解海水中的柴油污染物,在紫外光作用下,于400℃下煅烧Cu/Sn掺杂比为0. 03的Cu2+/SnO2复合纳米光催化剂、投加量为0. 2 g/dm3、柴油初始含量为0. 15 g/dm3、H2O2溶液含量为0. 2 g/dm3、溶液的p H为7、光照时间3 h时效果最好,海水中柴油的去除率最高,达到86. 98%。Cu2+/SnO2复合纳米光催化剂用聚丙烯纳米球负载后可以实际应用于海洋中,便于回收。  相似文献   
99.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三调")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相比,需要将符合上图精度的线状图层地物全部进行图斑化表示,以图斑的形式存储在数据库中。实际作业过程中,为便于后续的数据统计分析,图斑化的单线要素需要在对应的线状地物图层的特定字段中标记"3",表示该线物要素已进行图斑化处理。上述过程在实际生产中工作量大、易误操作。针对所述问题,在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提出了程序化解决方案,能够大幅度提高处理效率和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100.
苏飞  卞雄飞  汪博  张健 《地质与资源》2022,31(3):375-380
松辽盆地西缘土壤油气化探工作采用酸解烃法、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等分析测试方法,总结白城地区近地表甲烷、重烃、芳烃及其衍生物和蚀变碳酸盐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圈定出七棵树Ⅰ级综合异常和前进马场Ⅲ级综合异常.七棵树Ⅰ级综合异常具有异常强度高、规模大的特征,异常区是白城地区最有利含油气远景区,且已有钻孔镇深1井取得较好的油气显示,是进一步勘探的主要方向.前进马场Ⅲ级综合异常规模小,指标组合简单,但强度较高,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