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51.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的分析一直是土壤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以西安市为样区,应用GIS的复合叠置分析、聚类聚合分析、统计学分析等方法,探索了中尺度土壤分布及土壤理化性质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及土壤枝形分布规律。研究发现:不同海拔高度,土类分布组合不同;不同海拔高度土壤的pH、阳离子代换量及有机质含量变化较大;研究区枝形分布规律明显。以上研究是对传统土壤学描述性说明方法的突破,进而可以揭示土壤分布更深层次的规律;此外研究所采用的GIS学科特有的复合叠置分析方法把土壤信息与地形信息复合叠置分析,探求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对传统土壤学研究的补充。  相似文献   
52.
本文通过应用绵西高速公路(S32)交通管制台账资料、沿途气象观测站数据、通过统计学、GIS区划、专家打分等方式进行研究分析,得到绵西高速公路道路管制情况、灾害性天气直接影响下交通管制情况分布特征、主要气象灾害风险等级:1)绵西高速公路运营以来至2021年,受灾害性天气及引发的次生灾害造成的交通管制占比77.7%,主要原因是大雾天气、强降水及引发的路面积水;季节天气影响交通管制程度由高到低分别为冬、夏、秋、春。2)2019至2021年绵西高速公路由大雾造成交通管制的平均时长较强降水更长,发生时段更集中。大雾造成交通管制持续时间平均时长为5小时,管制开始时间主要集中在00至08时,解除时间在07至11时;强降水直接造成交通管制持续时间平均时长为3小时,管制开始时间为08至10时和15时至21时,结束时间在10到17时。利用成果能为交通运维工作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意见,有力保障道路安全畅通,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灾害性天气造成的交通事故发生,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3.
南充市公众气象信息服务的发展现状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公众气象信息服务是气象部门对外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本文通过分析近十多年来南充市公众气象信息服务发展历程,针对公众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变化和气象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就进一步推进公众气象信息服务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为今后公众气象信息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更有针对性的为南充市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打下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54.
55.
介绍了具有同轨立体测图能力的ASTER传感器观测系统,及其立体影像生成DEM的算法和DEM的编辑方法,展示了ASTER立体影像生产DEM的实验结果,并以试验结果说明,其精度可以满足绘制1:100000~1:250000比例尺地形图要求。  相似文献   
56.
研究了采伐剩余物调查的线截抽样原理和方法。在应用中既可使用单条样线进行估计,也可以使用多条样线进行估计。在计算机上应用线截抽样估计原理模拟了采伐剩余物的调查情况,结果表明在8次模拟中7次实际精度达到80%以上,有一半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57.
基坑降水的非完整井流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三维边界单元法解决基坑施工中非完整井降水的渗流计算问题,为降水方案设计提供依据,并对降水过程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58.
59.
攀西地区的深部地壳结构与构造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84-1985年地震测深资料,论述了攀西地区的深部地质特征。该区地壳厚50-60km;具高、低速相间的多层结构及断块构造;五个主要速度界面中,界面R4稳定且清晰,为上、下地壳的分界面,R6稳定并有较强的能量反射,为壳、幔之间的界面(莫霍面),莫霍面沿构造带北深南浅(56-50km),横穿构造带西深东浅(60-48km)。构造带内的上地壳较薄,纵横速度变化均较大,而下地壳较厚,速度较均匀,上地壳底部的低速层,在构造带内较带外薄而浅,Pn速度较低,为7.54-7.80km/s,属壳-幔过渡带,厚13-22km。小江、四开、安宁河及金河等断裂为超壳型或壳内断裂,多为逆冲断层。该构造带的各种深部特征表明它为大陆高原型年轻构造带。  相似文献   
60.
青藏高原北部沱沱河—格尔木一带地壳深部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德源  陈纪平 《地质论评》1987,33(2):122-128
本文介绍的是在青藏高原北部进行爆破地震研究的某些结果。爆破地震剖面位于青海省南部沱沱河至格尔木,测线长340km。研究结果表明:沱沱河和楚玛尔地区莫氏界面深度为55km。格尔木地区为47km。下地壳包含一层厚为8km,其层速度为7.2km/s,可能富含玄武岩物质的层。约基台湖—金沙江深大断裂和昆仑南缘板块结合带是延伸到上地幔顶部的岩石圈断裂。其中昆仑南缘板块结合带倾向北,北盘抬升达8km。它表明两个微板块碰撞过程中,柴达木微板块仰冲,而巴颜喀拉微板块俯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