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8篇
地质学   60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内蒙古毕力赫金矿床(Ⅱ号带)是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获得重大突破的矿床之一,由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勘查发现(2006-2008年).矿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叠接俯冲带南部华北板块一侧的陆相火山岩盆地中.该矿床有如下主要特点:(1)矿体呈隐伏状态(距地表1~40 m)产出于隐伏的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体接触带内.并以内接触带为主;(2)矿体规模大(目前控制长500 m,最宽处300 m,最窄处约40 m.最大厚度128.17 m,最小厚度10.53 m,平均厚度52.85 m),品位高(平均4.5×10-6,最高52.76×10-6),单个矿体资源量达20 t以上;(3)矿石为蚀变的花岗闪长斑岩和火山岩型.前者具有典型的单向固结结构(UST).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等为主,但含量低(小于1%),金主要赋存于蚀变形成的团块状或细脉状石英中;(4)围岩蚀变以钾化、硅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青磐岩化等为主,具有富金斑岩型铜矿床的分带特征;(5)成矿温度明显分为两个区间.早期石英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大于550℃,为含矿热液沸腾结果;中晚期温度变化在108~375℃,平均值为194℃.初步研究表明,该矿床应为独立的大型高品位斑岩型金矿床,在华北板块北缘地区为首次发现,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对于区域相似地质环境内类似矿床的寻找和勘查具有重大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22.
内蒙古毕力赫大型金矿勘查突破过程及启示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内蒙古毕力赫金矿原为一资源严重危机的小矿山.为缓解资源危机,维持矿山可持续发展,笔者等应邀对该矿床进行了资源潜力评价,并开展接替资源勘查工作.在对该矿床进行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和资源潜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针对矿山地质工作程度并结合矿床具体特点、采用以现有资料综合分析为基础、以针对性的地质科研引路、以有效的勘查方法技术组合配套使用为手段、适时设计验证工程、分期分阶段有重点地加以实施的找矿勘查思路.通过3年多的研究与勘查,实现了找矿的重大突破,在原矿区外围新发现了Ⅱ号金矿带.通过系统勘探,发现大型高品位隐伏斑岩型金矿体,提交新增金资源/储量21.916 t,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矿一跃而成为大型金矿床.经验表明,要实现危机矿山的找矿突破,扎实的基础地质工作、科学的资源潜力评价和有针对性的找矿勘查思路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3.
近红外光谱分析在毕力赫金矿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红外矿物分析技术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已经成为矿产勘察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利用该技术可以快速识别蚀变矿物及其组合,提取与成矿有关的重要信息.本次工作的目的是寻找内蒙古毕利赫金矿的接替资源.利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研制的BJKF-1型近红外矿物分析仪勘查了毕利赫金矿区的蚀变矿物.结果表明,该仪器能有效地识别蒙脱石、伊利石、次生石英、绢云母和高岭石等蚀变矿物,依据其特征吸收峰峰位和强度判断蚀变矿物的分布特点.根据上述五种蚀变矿物分布特点预测该区南西部、北西部和矿区26号脉的北西-南东延伸部位属于蚀变较强地区,为矿化有利部位,值得进一步勘查.通讯作者  相似文献   
24.
毕力赫大型斑岩型金矿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白乃庙-哈达庙铜-钼-金矿化集中区。矿区侵入岩包括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主的含金次火山侵入杂岩体和地表广泛出露的钾长花岗斑岩。次火山杂岩体SiO2含量61.5%~71.4%,属亚碱性钙碱性系列,岩石REE配分具LREE富集型,弱Eu负异常,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和Ba,具壳幔混源特征,除亏损Ba之外总体类似陆缘弧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含金次火山侵入杂岩体和钾长花岗斑岩成岩年龄分别为283.8±4.2Ma~279.9±6.8Ma和264.2Ma,为早、中二叠世,与野外地质体穿插关系吻合。哈达庙-白乃庙地区晚古生代中-早二叠世的大规模构造-岩浆-成矿作用,与白云鄂博-西拉木伦缝合带两侧大陆对接碰撞的时间一致,受同碰撞构造环境制约。  相似文献   
25.
金厂铜金矿床是中国东北部一超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J-0号矿体为矿床内一典型的斑岩型铜金矿体。J-0号矿体有3种载金矿物:硫镍钴矿、黄铁矿和黄铜矿。硫镍钴矿主要元素为Ni、Co、S,Ni含量19.005%~28.14%,Co含量26.877%~34.971%,S含量40.242%~44.076%,矿物的Ni/Co原子摩尔比为0.55~1.03,与其理论值Ni/Co≈1相近;矿物的(Ni,Co)/S原子摩尔比为0.68~0.74,与其理论值(Ni,Co)/S=0.75相吻合,其晶体化学分子式与(Ni,Co)3S4相符。硫镍钴矿中的自然金的成色较高,在830~955之间。硫镍钴矿作为载金矿物,在金厂矿区和国内金矿床是首次发现,在世界范围内金矿床中也十分罕见,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相关报道。其在金厂矿区的发现填补了硫镍钴矿作为载金矿物领域的空白,为研究与完善金的成矿理论提供了关键证据,因此,这一发现存在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26.
唐明国  卿敏 《矿床地质》2010,29(Z1):56-62
通过两年勘查工作,老矿区外围的第四系覆盖区发现了Ⅱ矿带1号矿体,提交详查资源量20.9 t。矿体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体和火山沉积岩地层内。矿化类型以石英细网脉蚀变岩型为主。  相似文献   
27.
黑龙江地区金厂金矿床是以爆破角砾岩筒型矿化为主体的特大型岩金矿床,以矿区J0号爆破角砾岩筒型矿体为主要对象,通过对其6 个不同标高水平的岩、矿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该类矿体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在所分析的12 种元素中,Hg、As、Sb 异常多出现于金矿体顶部及上方; Ag、Pb、Zn、Cu 异常主要出现于金矿体中部; 而Ni、Mo、W、Co 异常主要发育于矿体尾部和下方。这些元素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分布特点可以用于金厂矿区爆破角砾岩筒的含矿性评价及深部找矿前景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28.
随着野外测试设备的小型化,集成了嵌入式系统的便携式智能野外测试设备应用也越来越广,但这些设备测试数据的采集途径、方法却各不相同,这就影响到这些设备与计算机的互联、互通,限制了它的使用.借助物联网技术,通过PDA可以将这些集成了嵌入式系统的野外测试设备无缝连接起来,简化用户的测试流程,测试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处理,并由GIS软件自动生成各种专题地质图.基于物联网技术,笔者以便携式X荧光测试仪为例,设计了一套以集成了GPS的Windows Mobile智能手机为核心的野外测试数据无缝采集、处理系统.该系统改进了区域地质调查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9.
夏锐  邓军  卿敏  王长明  李文良 《岩石学报》2013,29(4):1358-1376
青海大场金矿田位于可可西里-巴颜喀拉晚古生代-中生代浊积盆地褶断带内,是川陕甘交接地区的一个超大型矿田.矿床受NW向构造破碎蚀变带控制,赋矿围岩为三叠系炭质砂板岩,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毒砂和辉锑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和方解石.金的赋存状态以微细粒金为主.大场金矿田矿石中流体包裹体主要为盐水溶液包裹体(W型)、少量的含CO2包裹体(C型)和富CO2包裹体(PC型)组成.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180~ 200℃)、低盐度(2%~ 5% NaCleqv)、成矿深度为7.9 ~ 12.3km的特征.气、液相成分测定显示气相成分以N2、CO2 O2、H2O为主;液相成分中阳离子以Ca2+、Na+、Li+、K+为主,阴离子以富SO42-、Cl-、NO3-、F-为特点,成矿流体属Ca2++ Na++SO42-型,有机碳参与了流体成矿作用.氢氧同位素组成分别为δD=-62%~-106%,δ18OH2O=3.1%~ 10.5%,说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建造水,也有岩浆流体的加入.根据大场金矿田成矿地质背景、流体特征及演化和成矿的构造背景和机制,本文首次提出大场金矿为类卡林型金矿,为研究该区金矿成矿作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0.
辽宁五龙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性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五龙金矿床含金石英脉中发育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显微测温及单个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含金石英脉中主要发育CO2±CH4、H2O-CO2±CH4及气液两相等3种类型的原生流体包裹体;H2O-CO2±CH4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87.8~382.5℃,盐度(w(NaCl))为0.42%~4.87%;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98.5~338.4℃,w(NaCl)为2.24%~6.88%;包裹体气相成分以CO2、CH4为主,且含量变化较大。综合分析认为,形成五龙金矿含金石英脉的流体系来源于岩浆的中温、低盐度含CO2流体,在其运移汇集过程中经与围岩反应导致CH4不断加入,而最终演化成为富含CO2、CH4等挥发分的含矿热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