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7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51.
本研究以东天山中天山中段喀拉塔格地区的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前人通过区域对比将其时代定为前寒武纪,本文通过锆石SIMS U-Pb定年获得其成岩年龄为347.5±5.9 Ma,同时还发现了一些前寒武纪捕获锆石,显示中天山存在老基底。地球化学研究显示这套火山岩具有相对较低TiO2(0.85%~1.21%)含量,高Mg#(46~64);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Th、U)、LREE和Pb元素,亏损髙场强元素(HFSE:Nb、Ta、Ti)特征;具明显Eu负异常;具相对较低εNd(t)值(-4.4~-5.7)和高初始Sr比值[(87Sr/86Sr)i=0.70884~0.70920];具有相对高的Th和Pb含量,较低的Ce/Th、Ce/Pb和Ba/Th比值,具俯冲带岛弧钙碱性岩浆特征;同时样品具较低Nb/U和Ce/Pb值,且发育捕获锆石,显示存在陆壳混染作用。这一工作在中天山前寒武地层中分解出古生代岛弧火山岩,综合的区域地质资料分析显示中天山岛弧带在早石炭世时期是类似于现在日本岛弧的岛弧带。  相似文献   
52.
53.
西二区铁铜矿床是东天山卡拉塔格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矿床,但其矿床成因类型尚不明确.通过开展系统的电子探针、流体包裹体及H、O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矿体赋存于大南湖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中,受断裂控制,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矿石结构主要为粒状结构和交代结构,矿石构造以块状构造和条带状构造为主.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榴子石、绿帘石、绿泥石、方解石等.成矿过程可划分为干矽卡岩、磁铁矿、石英-硫化物、碳酸盐这4个阶段.电子探针表明矿床早期形成钙铁榴石,磁铁矿阶段形成富铁矿石和富铁绿帘石.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从早到晚,成矿温度和盐度逐渐降低.H-O同位素表明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演化至大气降水.由此可知西二区铁铜矿床属于矽卡岩型铁铜矿床.   相似文献   
54.
小尖山金矿床位于东天山康古尔塔格金矿带中段,目前其成矿作用与矿区侵入岩的关系尚不明确.通过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特征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小尖山矿区花岗岩脉SiO2含量为66.30%~68.31%,Al2O3含量为16.65%~18.28%,K2O含量为3.25%~4.00%,Na2O含量为2.38%~3.46%,K2O/Na2O比值为0.94~1.68(平均值1.41),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N=7.68~9.04),并且富集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Ta、Th、U、Nb、Ti等高场强元素,具δEu正异常(1.02~1.25),δCe负异常(0.79~0.86),具有岛弧岩浆稀土微量地球化学特征.Nb-Y图解中,样品投点落在火山弧-同碰撞花岗岩区;Rb-(Y+Nb)图解中,样品投点落在火山弧花岗岩区.LA-ICP-MS锆石U-Pb定年揭示岩脉的结晶年龄为257.0±2.3 Ma,形成于晚二叠世,与康古尔金矿带挤压走滑构造和成矿作用时间一致.样品的Zr/Hf(31.90~37.60)和Nb/Ta(4.96~11.28)结果显示地壳的部分熔融来源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过程与成矿时代可知,矿区花岗岩脉为深部地壳的部分熔融产物,侵入就位过程与金成矿作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5.
哈密盆地地下水系统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演化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哈密盆地地下水系统形成受构造运动与水文地质条件共同控制,通过划分哈密盆地地下水系统,分区阐述哈密盆地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与水化学成因及控制因素,从水文地球化学的角度阐明盆地系统的地下水水化学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哈密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呈明显分带性,沿地下水流动方向,水化学类型逐渐由HCO3型演化为SO4型、最终演化为Cl型;水体TDS含量不断升高,地下水由淡水逐渐演化为微咸水、咸水。地下水离子来源主要为硅酸盐岩与蒸发岩盐溶解,水化学过程受蒸发浓缩作用控制,岩石风化作用与季节变化共同影响。沿地下水径流方向,地下水经盐分溶滤、盐分迁移并在排泄区附近形成盐分聚集带;盐分迁移沿程溶滤作用逐渐减弱,蒸发浓缩作用逐渐增强。哈密盆地地下水化学空间演化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驱动,时间演化驱动因素主要为气候变化和工矿活动农业灌溉等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56.
浙晥赣相邻区形成于晋宁期的木瓜岩体中发现有花岗斑岩和两期辉绿岩脉的出现。对其中花岗斑岩中锆石采用LA-ICP-MS技术测年,结果显示其侵位时间为142.2±1.2Ma,即形成于早白垩世。花岗斑岩具有高的SiO2,K2O+Na2O含量和K2O/Na2O比值,属过铝质的花岗岩。花岗斑岩和早期辉绿岩比晚期辉绿岩富集K、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a、Zr、Hf等高场强元素,但亏损Sr和Ti。花岗斑岩和两期辉绿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均为LREE富集的右倾型,花岗斑岩中负Eu异常明显,早期辉绿岩次之,晚期辉绿岩无Eu异常,反映它们的斜长石结晶程度不同。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中花岗斑岩和早期辉绿岩有较明显的Nb亏损,而晚期辉绿岩Nb亏损不明显。花岗斑岩的Y/Nb比值>1.2以及Nb,Ti和Sr亏损可能指示其来自壳源或具有来自与俯冲有关的物质。Sr-Nd-Pb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花岗斑岩的(87Sr/86Sr)i 值为0.71134~0.71748,εNd(t)值为-3.3~-6.4,Pb同位素比值(206Pb/204Pb)i为18.49~18.56,(207Pb/204Pb)i为15.62~15.65,(208Pb/204Pb)i为38.57~38.68;早期辉绿岩的(87Sr/86Sr)i 值为0.71408~0.73010,εNd(t)值为-0.05~+0.85。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表明花岗斑岩为壳源成因,与早期辉绿岩脉和晚期辉绿岩脉均形成于陆内拉张环境中。而两期辉绿岩均来自地幔源区,且岩浆作用过程以部分熔融为主。通过对木瓜花岗斑岩与两期辉绿岩的研究并对比浙皖赣邻区的相关地质特征,笔者认为木瓜花岗斑岩和早期辉绿岩侵位于早白垩世早期华南岩石圈伸展背景下,随着拉张的持续,有广泛的晚期辉绿岩墙的侵位;结合浙皖赣地区123~129Ma时期出现的A型花岗岩也形成于陆内造山后伸展环境,指示了从145Ma以前的活动大陆边缘向145Ma以后陆内岩石圈减薄和伸展环境转变的一系列构造体制转换过程。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浙西北及邻区从晚侏罗世至晚白垩世岩浆-构造演化过程如下:约170Ma开始,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构造体制下伴随有陆内深大断裂的再活化作用,华南开始进入碰撞造山阶段。从约145Ma开始至约123Ma,华南板块可能逐渐进入碰撞造山后的陆内拉张环境,在扬子地块南缘如浙西北及其邻区早白垩世形成少量花岗斑岩和两期辉绿岩脉及随后形成较多的A型花岗岩。在约117~121Ma,进入太平洋板块俯冲碰撞阶段,117Ma以后进入碰撞后的伸展阶段,在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大量的中酸性火山岩和A型花岗岩及辉绿岩墙群。  相似文献   
57.
杨孝强  厉子龙 《岩石学报》2013,29(10):3446-3456
北疆阿尔泰造山带南缘晚古生代超高温麻粒岩存在高铝斜方辉石+夕线石+石英和尖晶石+石英等超高温特征矿物组合,其退变质作用主要以典型的降压反应矿物堇青石的形成为标志。对其中新发现的石榴子石及石英流体包裹体开展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基质中的石英以及被石榴子石包裹的石英中孤立分布的原生流体包裹体成分为近纯CO2(部分含少量的N2),均一温度在10.1~29℃之间,其对应的密度在0.631~0.861g/cm3。石榴子石中的原生和假次生CO2包裹体费米峰差在104.1cm-1左右,低于石英中CO2包裹体的费米峰差(~104.7cm-1),暗示其密度低于石英中的CO2包裹体。由CO2流体包裹体密度所得到的等容线从P-T轨迹退变质阶段的下方穿过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我们初步认为阿尔泰超高温麻粒岩的形成与幔源岩浆底侵有关。基性岩浆的底侵不但提供了异常高的地温梯度,同时其所释放的大量CO2降低了水活度,使得变质作用峰期的特征矿物得以保存。低密度的CO2流体指示了阿尔泰超高温麻粒岩沿顺时针P-T轨迹紧随超高温峰期变质之后快速抬升降压,捕获的同变质流体包裹体因腔体体积增大而密度降低的一种退变质过程。  相似文献   
58.
董津津  陈宁华  厉子龙 《岩石学报》2013,29(10):3547-3554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发育大量密集的岩墙群,反映了该区所经历的岩浆活动及地壳伸展事件。本文基于多源遥感影像(Landsat 7 ETM+、SPOT、CORONA KH-4B、QuickBird2)共提取了区内2284条岩墙,在此基础上进行几何学分析和岩浆超压估算。这些岩墙主要侵入新元古代侵入岩及前寒武系沉积岩和变质岩。走向以NW向(300°~320°)为主,同时存在NE向(40°~70°)和近东西向岩墙。岩墙单体长90m~22.8km,平均4.3km,呈对数正态分布。垂直岩墙走向,沿NE60°方向取4条剖面计算地壳伸展率,由北至南分别为4.22%、1.83%、2.60%和7.40%。根据岩墙纵横比(长度/厚度),计算获得岩墙侵位时岩浆超压为7.9MPa(E=10GPa)~23.7MPa(E=30GPa)。该区同时出露新元古代和二叠纪岩墙群,其空间分布与花岗岩有密切关联,为多种构造背景的产物,且经历了多期构造叠加和改造。  相似文献   
59.
陈宁华  董津津  厉子龙  倪妮娜 《岩石学报》2013,29(10):3540-3546
新疆北山地区广泛发育晚古生代侵入岩和基性岩墙群。本文利用多源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ETM+, SPOT,CORONA KH4B, Geoeye1,Quickbird2)在该区约26880km2范围定量提取基性岩墙1375条。基性岩墙侵入石炭、二叠系火山岩、侵入岩、沉积岩和前寒武纪变质岩。岩墙单体长250m至34km,平均长度5km,厚度从1m至31m,平均厚度7.9m,岩墙长度和厚度均呈负指数分布。约70%的岩墙呈NNW-NNE方向展布。受NEE向走滑断层影响,在断裂带附近岩墙发生强烈扭曲。从北到南垂直岩墙的主要走向,取3条剖面,分段统计岩墙的厚度并计算伸展量。结果表明:该区二叠纪地壳伸展量为0.59%~2.01%,自南向北伸展率逐渐减小,在侵入岩体伸展量高达8.32%,沉积岩/变质岩区的伸展量为0.05%~0.3%。该区二叠纪基性岩墙发育与侵入岩体有密切的时空关系并受断裂控制和改造。  相似文献   
60.
塔里木早二叠世大火成岩省是我国继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得到国际公认后的又一个重要的大火成岩省,对其中广泛出露的多层玄武质熔岩的夹层沉积岩中的锆石年代学和Hf同位素特征研究可以对塔里木早二叠世大火成岩省的岩浆演化以及之前的地质史方面的认识提供重要的信息。本文选取塔里木西北缘柯坪地区印干村大湾沟剖面玄武岩的夹层粉砂岩中3个不同层位的沉积岩样品,对其中碎屑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3个样品碎屑锆石U-Pb年龄中最年轻的一组年龄峰值介于284~291Ma之间,与前人对塔里木早二叠世大火成岩省大规模溢流玄武质岩浆事件相吻合。此外,还存在老于1.7Ga、0.9~1.0Ga和750~850Ma以及410~450Ma的几组年龄,可能分别对应于塔里木哥伦比亚超大陆聚合、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聚合和裂解以及志留系地层的剥蚀沉积等一系列地质事件的发生。对上述3个沉积岩样品中锆石Hf同位素成分分析得出其碎屑锆石源区成分复杂,主要源自塔里木前寒武纪基底、志留系地层和塔里木早二叠世大火成岩省岩浆事件。具有二叠纪年龄的锆石εHf(t)值在-10~4之间,平均值为-4.8,Hf同位素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DMHf为 801~1363Ma,表明这些玄武质熔岩中沉积岩夹层的碎屑锆石应该来自古老的富集岩石圈地幔。通过对柯坪地区这些夹层沉积岩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成分研究,有助于对塔里木早二叠世大火成岩省岩浆演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