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4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201篇
测绘学   123篇
大气科学   173篇
地球物理   146篇
地质学   429篇
海洋学   10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1篇
自然地理   16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1年   2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51.
1.地理位置 胶州湾位于黄海中部、山东半岛南岸,系一伸入内陆的天然海湾。其东西宽约28公里,南北长约33公里,面积达298平方公里。湾的北部和西北部为平原,其余皆为崂山山脉和小珠山山脉构成的丘陵地带。青岛市即位于这些丘陵地带之中,胶州湾的东岸。见附图。  相似文献   
252.
1.前言兰州地震研究所是国内最早开展大地电磁测深试验和研究工作的单位之一。在二十多年的观测研究中,使用的大地电磁测量系统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期为兰州地震研究所研制的静磁原理、光电倍增管电路、模拟记录的大地电磁记录系统;中期为国家地震局北京地质所、兰州地震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研制的感应原理磁力仪、模拟记录的LH—1型大地电磁记录系统;近期为德国进口的感应原理磁力仪的全自动数字化记录的MMS02E大地电  相似文献   
253.
254.
255.
汶川地震断裂带碳质来源、赋存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江  李海兵  司家亮  刘栋梁  王焕 《地质学报》2016,90(10):2567-2581
不同尺度研究表明,碳质主要以五种方式赋存于汶川地震断裂带中:1断层角砾内部、未受破坏的初始赋存状态;2断层泥中弥散状分布的棱角状碳质碎屑;3滑动面两侧碳质脉;4碎裂岩化碳质脉,其分支灌注断层泥和断层角砾带裂隙;5地震主滑移面石墨晶体。碳质同位素δ~(13) C值范围为-26.6‰~-23.4‰,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碳质(不包括石墨)仅遭受不超过250℃或沸石至葡萄石-绿纤石相的变质作用,以及断层角砾中保留碳质沉积层理,均说明断裂带碳质来源于断裂带围岩,即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碳质不同赋存状态形成机制:1初始赋存状态是成岩作用的结果;2弥散状分布的棱角状碳质碎屑是断层活动机械破坏的结果;3碳质脉是断层滑移过程中,围岩碳质层(如煤线)被挤压进入断裂带,沿断层面形成的拖尾构造;4地震过程中,快速断层活动使碳质脉碎裂岩化,并挤压注入构造裂隙;5石墨则是低结晶度碳质受同震摩擦加热石墨化的结果。碳质揭示了汶川地震断裂带断层活动过程信息,尤其是与地震有关的信息:1同震滑移产生的摩擦热异常仅限于非常狭窄(mm级)的范围内,绝大多数断裂岩碳质并未记录到摩擦热影响;2显微构造特征表明低结晶度碳质本身并未起到弱化断层的作用,但经摩擦加热石墨化形成的石墨将导致断层强度显著降低;3汶川地震断裂带切割多层富含碳质的烃原岩,碳质富集现象和石墨弱化机制可能在近地表层位(深度10km)汶川地震断裂带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256.
海洋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得海洋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海洋碳循环及海洋酸化的监测数据是评估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p H作为一项碳循环监测重要指标,其测量的精度指标要求达到千分之五,传统意义上的敏感电极法测量海水中p H测量精度为±0.2,已不能满足海水碳循环监测的要求,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p H无需校正,精密度±0.005,该方法可用于碳循环船基监测和岸基监测。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p H,测量环境和样品恒温于25℃,一般商用分光光度计无恒温功能,本研究通过恒温水循环系统,对分光光度计舱内侧壁及比色皿架外壁进行恒温设计,准确控制温度。结果表明,标准缓冲溶液在24.0℃,24.5℃,25.0℃,25.5℃和26.0℃下,p H随温度呈线性变化、5组实测p H值与公式计算理论值差值无显著差异。在25.0℃测定5个不同海水样本p H,均得到了稳定数值。  相似文献   
257.
为研究厦门滨海复杂地层环境下,长大深基坑在施工中的稳定性及对周边环境的扰动规律,文章以厦门地铁2号线海沧大道站基坑为背景,通过现场实测,从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地表沉降和地下水位变化3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1)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最大值为24.5mm,约为0.35%倍基坑深度H,略小于其他软土地区水平位移量;(2)地表沉降槽呈现“√”状分布,最大值出现在距基坑边0.5倍基坑深度位置附近,影响范围约为1.76倍基坑深度范围,监测区域地表沉降最大值为22.4mm;(3)滨海地区基坑施工过程中地下水位表现为上下波动的变化,是重点监测项目之一,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累积变化量最大约为0.72m;(4)海堤水平位移和沉降变化不稳定,但始终变化幅度很小。文章研究成果对厦门滨海复杂地层环境下类似长大深工程施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58.
温盐深测量仪(CTD)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物理海洋调查仪器设备之一。2014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黄海布放的潜标上搭载了三种不同型号的CTD(37Coastal、CTD48和304Plus),本文对这三种CTD所获取的数据资料分别进行了对比分析。三者数据两两对比结果显示,37Coastal与CTD48压力以及温度数据最为接近,盐度数据则为37Coastal与304Plus相差最小。三种设备的压力、温度以及电导率数据稳定性对比结果如下, 37Coastal压力数据稳定性表现最好;其温度数据稳定性三者表现一致;而盐度数据稳定性则是37Coastal和CTD48一致。  相似文献   
259.
2015年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及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司东  柳艳菊  邵勰  王艳姣 《气象》2016,42(4):481-488
对2015年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特征进行分析,讨论这些异常特征对中国气候的主要影响。结果表明:2015年东亚冬季风强度较常年略偏弱,冬季风季内变化特征显著,初冬强度偏强,隆冬和后冬转为偏弱。受其影响,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但季内变化显著,初冬冷、隆冬和后冬暖。2015年,赤道太平洋出现了一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厄尔尼诺综合区累计海温指数已达23.0℃,成为历史上最强厄尔尼诺事件。加之,4月以来印度洋一致偏暖模态及偶极模态正位相发展,使得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偏南,导致我国南方多雨而北方少雨。2015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与常年一致,结束偏晚2候,强度偏弱。  相似文献   
260.
2015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勰  廖要明  柳艳菊  叶殿秀  司东  王艳姣  聂羽 《气象》2016,42(4):489-495
2015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继续偏高,比1961—1990年平均值偏高0.76℃,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内,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全球海洋平均热容量突破历史纪录。北极海冰年内最大值又创新低,南极海冰继续偏多。受下垫面因子的影响,大气环流持续性异常导致全球多地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春季南亚地区暴雨成灾,夏季欧洲受到高温侵袭等。分析表明赤道中东太平洋以及赤道印度洋的海温异常偏高引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西、偏强,以及印度半岛局地对流活跃是导致南亚地区春季暴雨频繁的主要原因;另外,北极涛动负位相的维持导致中纬度西风减速及经向型环流的建立,是造成欧洲7月初高温热浪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