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35篇
地质学   160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72.
73.
74.
位于狼山以北的测老庙地区是内蒙古西部巴音戈壁盆地群东部边缘的次级坳陷,面积850 km~2,沉积主体为白垩纪陆相碎屑岩。在目前能够搜集到的所有资料(包括内部资料)中,前人在该坳陷内的沉积相模式分析以及水文地质研究等工作均认为:测老庙坳陷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的物源区主要是坳陷东南侧的狼山,这意味着狼山在早白垩世就已经隆起。几十年内,这个模式一直作为指导思想影响着该地区找矿勘探方向,但找矿效果均不佳,造成了极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的浪费。笔者等认为是这一模型存在问题,因为早白垩世巴音戈壁期狼山尚未隆起,无法充当测老庙坳陷的主要物源区。在沉积盆地分析中,利用古流向判别沉积岩的物源区方位是一种非常简便、有效的研究方法,然而笔者等未找到前人在本研究区进行该项工作的记录。笔者等在测老庙坳陷露头区对巴音戈壁组碎屑岩进行了大规模的古流向测量工作:寻找发育波痕和前积纹层等沉积构造为主的露头48处,并依46组前积纹层和5组波痕测得共计51组数据,利用野外现场恢复和室内赤平投影的方法恢复其原始古流向,最终用玫瑰花图和古流向分布图展示测老庙坳陷早白垩世古流向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测老庙坳陷在早白垩世巴音戈壁期的古流向以自北向南为主,向SE、SW两个方向对称递减,集中分布在140°~210°的范围内,甚至在紧靠狼山的区域,古流向垂直指向狼山山脉延伸方向。据此可以判断:狼山不是巴音戈壁组碎屑岩的主要物源区,狼山最早也应在早白垩世巴音戈壁末期之后才可能隆起。这一研究结果为测老庙地区早白垩世沉积岩相关矿产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为狼山隆起时代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突破点,同时也为沉积岩的古流向测量、恢复与物源区分析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75.
白云鄂博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是阴山地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该区变质基底的5个花岗质岩石样品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获得了2.63Ga和1.89~2.20Ga的岩浆锆石年龄以及2.47~2.51Ga和1.86~ 1.94Ga的变质锆石年龄.新太古代早期片麻状英云闪长岩的岩浆锆石εHf(t)值和tDM2(C...  相似文献   
76.
白云鄂博矿床赋矿白云岩成因新认识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在白云鄂博矿区,主赋矿层为(H_5~2)灰褐、黄褐色中厚层状至块状白云岩、含铁白云岩,富含稀有、稀土元素,厚81.2m。下伏(H_5~1)灰黑色磷质白云母片岩、硅质板岩、含磷黑云母板岩、泥板岩夹灰绿色绿帘绿泥板岩和少量白云岩,厚385.1。上覆(H_5~3)灰黑色钠闪斜长片岩、硅质岩、淡绿色条带状硅质岩、暗绿色富钾板岩、富钾粗玄岩,厚度大于27.1m(张鹏远,李双庆等,1993)(注:其他作者多数称赋矿层为H_8,上覆岩层为H_9)。赋矿白云岩东西长达18km,南北宽约2km,矿区白云岩中部厚500~700m,向四周渐薄,东端仅厚50m,西端厚100m,南端厚100~200m(白鸽等,1996)。铁矿体主要在中东部,有东矿和主矿两个大矿体,而在西部  相似文献   
77.
在贵州省贞丰县龙场镇和牛场镇两地中三叠统关岭组下段的泥质白云岩中保存有古老的爬行类--"手兽"的足迹化石--Chirotherium.该足迹为四足动物留下的行走轨迹,后足保存较完整,前足可见零星和不完整的趾痕.单个足迹由五个脚趾和后掌组成,由于其中的四个脚趾伸向前方而第五趾由后掌外侧横向伸出且向后弯曲,整个足迹看上去犹如人的手掌印痕.由前足脚印保存不完全可以判断,该造迹动物既可以四足行走又可以仅靠后足奔跑.龙场足迹点保存完整的后足脚印最大为长16cm,宽14cm,平均单步长70.2em,复步长为140cm;而牛场足迹点所见最大后足脚印长达25cm,宽17cm,平均单步长为52cm,复步长为98.5cm.笔者等参照国际上流行的计算方法,根据脚印长度和步长大小计算了两地造迹动物的臀高和行走速度:臀高大约0.64~1.0 m,估计身长可达2~3m,行走速度4~10km/h.考虑到造迹动物当时仅仅处于漫步和小跑状态,推测其奔跑速度可以达到20km/h以上.于欧洲、美洲等地发现的Chirotherium多数保存于三叠纪的红色砂泥岩层表面,其中多数岩层发育泥裂构造;还有些则保存于薄层碳酸盐岩层的表面,也多数发育泥裂构造.贞丰的两处足迹都保存于中三叠统关岭组下段发育泥裂构造的泥质白云岩表面,同样反映了当时炎热干旱的气候特点.在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和亚洲的中国都发现了仅存于三叠纪的Chirotherium,说明这些地点在当时曾经属于同一个大陆,而且都处于干旱、炎热的低纬地区.由于该足迹点当时处于扬子古大陆南缘的台地上,而其东南侧则是著名的三叠纪南盘江复理石盆地,对该足迹的进一步研究有利于探讨台地和盆地的相变关系和生态差异,进而揭示盆地演化过程中与扬子板块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8.
内蒙古西部狼山以北的测老庙拗陷中主要充填着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陆相碎屑岩。拗陷的西部边缘主要出露灰黑色页岩,偶见巨厚层砂砾岩为主构成的河流相三角洲入湖沉积体。一条近南北向延伸100多米、深达20余米的冲沟切割出一个非常完整的三角洲入湖砂体纵剖面,从下而上依次显示出由灰黑色页岩夹泥灰岩组成的底积层,由砂砾岩组成的前积层和相似组分的顶积层,而在顶积层之上还见上覆旋回的部分前积层下部层序。根据顶积层和前积层产状判断,露头点处古流向为SSW,说明物源区在北侧,而湖泊主体在南部。根据三角洲顶积层和前积层特征判断,该早白垩世入湖三角洲应为辫状河三角洲。完整的三角洲天然露头十分罕见,研究者往往借助于地震或雷达等手段间接地探讨三角洲的结构特征,而本露头为人们野外现场观察三角洲的结构层特征提供了最为直观的例子。  相似文献   
79.
壶穴、锅穴、冰臼、岩臼等术语的辨析与使用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吕洪波  章雨旭 《地质通报》2008,27(6):917-922
由于专家喜好不同和几本权威汉语专业辞典互不一致,壶穴、锅穴、冰臼、岩臼等术语的使用和理解存在着较严重的混乱状况。①本文建议应统一将“pothole”译为壶穴,表示基岩表面tg侵蚀而形成的一种凹坑;“kettlehole”或“kettle”译为锅穴,代表冰川沉积区因冰体融化而形成的洼地。②对于“冰臼”、“岩臼”的使用,两作者亦未能达成共识:吕洪波建议继续使用“冰臼”,等同于“冰川壶穴”,对应于“glacial pothole”,摒弃“岩臼”这一新的提法;章雨旭建议修改“壶穴”的原始定义,不再强调其快速旋转水流成因,仅强调其“口小、肚大、底平”的形态特征,同时摒弃“冰臼”和“岩臼”等术语,仅用“壶穴”一词,若强调“壶穴”的不同成因.可在其前面加注成因术语,如“冰川壶穴”、“河成壶穴”、“风化壶穴”等。③对于其他凹坑,有专用名称的用专用名称,如风化穴(tafoni)、风蚀凹槽、风龛(alcove)等;没有的则用一般词汇,称为“坑”、“穴”、“洞”(pit,hollow,cavity)等。  相似文献   
80.
白云鄂博矿床成矿构造环境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白云鄂博矿床是世界著名的超大型铁铌稀土矿床,但因为其成因和形成时代的证据复杂多样,其成因、形成时代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均有多种不同认识。笔者等曾对赋矿白云岩成因、成矿时代及赋矿地层白云鄂博群的年代这两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获得了一系列关键证据,并对前人资料进行了系统地梳理,论证了白云鄂博矿床赋矿白云岩为一大型微晶丘,而微晶丘是热水沉积形成;确定其成矿时代及白云鄂博群的年代均为早古生代。本文进一步报道了在与白云鄂博群下部相当的腮林忽洞群中发现了宏体化石海绵和腹足类,在白云鄂博群中发现了与腮林忽洞群中相同的振动液化脉和振动液化角砾岩。从而笔者等认为,白云鄂博矿床成矿和白云鄂博群的沉积环境是早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