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173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系统分析了滇西早第三纪晚期煌斑岩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组成。绝大多数煌斑岩属超钾质系列岩石(K2O/Na2O=2.1-5.2),少数为钾玄质系列(K2O/Na2O=1.6-1.7)。这些超钾质煌斑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轻稀土元素和Pb,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高的初始^87Sr/^86Sr比值(O.70624-0.70924)和负的εNd(t)值(-1.7~-4.6),类似于与俯冲环境有关的高K/Ti-低Ti钾质系列岩石。这些超钾质煌斑岩母岩浆来源于含金云母的交代地幔,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结晶分异和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与藏北钾玄质系列岩石相比,滇西超钾质煌斑岩的Th/U比较低、Rb/Sr比较高,而且Nd模式年龄系统偏低0.1-0.4Ga,表明青藏高原北部和东南部岩石圈地幔组成存在区域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2.
游振东 《地质论评》1995,41(5):481-482
S.S.Augustithis希腊岩石学家。70年代以来出版过多种有影响的岩石结构图册,有三种已由地质出版社译成中文公开出版。本书是S.S.Augustithis的新作。全书共17章。前5章讨论变质作用中几个基本  相似文献   
173.
习称“秦岭地轴”之东段豫西部分,几年来的工作已将其解体。解体后的秦岭群乃是一个中深变质、复杂变形、多期岩浆活动、强烈混合岩化的杂岩体,因其恰好夹持在东秦岭造  相似文献   
174.
凤凰关地区出露的大别杂岩的混合岩中,至少有30种构造和侵入活动事件,使其构造面貌显得特别复杂。褶皱形式从等斜的片内褶皱、与韧性剪切带紧密伴生的构造到脆性剪切带、尖棱褶皱、开阔褶皱和平缓的弯曲,且大多褶皱都伴有矿物生长以及平行或近平行其轴面或一个翼的淡色脉体的贯入。有些褶皱发育很好的平行枢纽的粗线理,有些褶皱伴生劈理构造。很多长英质新成脉体是谐和的或大体上谐和的,而在韧性剪切带内的淡色脉体则与某些褶皱的轴面平行。根据构造叠加基本原理,可以利用构造间的相互关系来确定变形序列。文中依次描述了各种构造要素,阐述了用于揭示前寒武纪结晶杂岩地质历史的基本野外方法。此外,推测大别杂岩内相继形成的构造是所研究的该部份地壳在一个右行剪切带内遭受连续剪切应变形成的,这个剪切带似乎代表了一个与地体或板块边界平行的带。  相似文献   
175.
秦岭群属于秦岭造山带核部杂岩。它卷入了加里东褶皱带,表现出强烈的韧性再造特征。发育有一系列北西西向的韧性剪切带,组成剪切带阵列。其中包括秦岭群北缘的军马河—马蹄湾韧性推覆剪切带,南部边缘的寺坪—马山口韧性剪切带及秦岭群内部的韧性剪切带等。其边缘韧性剪切带乃是秦岭群与南北相邻变质古生界之间的构造边界,内部的韧性剪切  相似文献   
176.
系统地总结了大别山地区的榴辉岩的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化学、地球化学及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最新发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77.
高级变质区的多学科综台研究,是当代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重点之一。1988年北约组织(***O)曾以“麻粒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为名组织国际学术讨论会,会后有专著“麻粒卷及地壳分异”出版可见肥年代末期以来国际地质学已把麻粒者作为下地壳的清要组成来研究。由于其自身发展演化所特有的复杂构造历史,高质变质区的许多地质现象具多解性,难以作出一致的科学解释。关键在干高水平的野外观察和解释,确保第一手实际资料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此国际地科联干1987年8月在斯里兰卡举办过“高级片麻岩区的演化”研讨班,以介绍高级变质区现代…  相似文献   
178.
豫西东秦岭造山带低压变质带的变质变形和变质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豫西西峡北部低压变质带受到4次变形改造。低压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D1和D2变形间期,形成黑云母-红柱石、石榴石-红柱石、十字石-红柱石和堇青石-红柱石4个递增变质带。由矿物变质反应识别出堇青石-红柱石带p-T趋势具有减压增温特点,这一演化特征可能反映变质作用具有地壳拉张的地球动力学特点。  相似文献   
179.
云开隆起区核部广泛出露的钾长球斑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中存在形貌、成分不同的3类锆石,这些锆石的单颗粒U—Pb同位素年龄明显不同,说明此类陆壳改造型花岗岩源岩成因复杂,源岩时代老于1364Ma,岩体形成时代为463~508Ma。  相似文献   
180.
云开隆起低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时代的重要发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首次报道云开隆起低压麻粒岩950Ma左右的变质作用年龄,结合麻粒岩的岩相学以及区域地质特征,指出晋宁期云开地区处于拉张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