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59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154篇
海洋学   4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随着数字城市的发展,城市三维模型重建对三维点云结构化的需求与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有效准确地分割室内语义模型与三维重构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点云分割分类是室内点云结构化的重要基础,如何将粘连点云构件进行准确分割并用于室内点云结构化,是当前城市建模的难点。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室内粘连点云数据的分割分类方法。首先,利用深度学习网络处理室内点云数据;其次,对点云数据进行标签分类,得到目标标签点云;然后,利用欧氏算法对目标点云进行聚类分割,通过室内语义构件包围盒信息计算各目标中心点坐标与水平半径;最后,利用点云最小割实现室内粘连点云的准确分割。利用3组室内场景中获取的数据对分割方法的精度及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分割优化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与数据完整性。  相似文献   
32.
顾及灰度和梯度信息的多模态影像配准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特征匹配的多模态影像配准方法无法达到像素级配准精度要求。本文研究了一种顾及灰度和梯度信息的多模态影像配准算法。基于马尔科夫随机场(MRF)的非参数化配准模型充分利用多模态影像的图像信息进行相似性测量,同时考虑了灰度及梯度统计信息,求解方法上对值空间进行离散化,提高收敛速度。通过3组多模态影像的配准试验,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试验表明:本文算法的配准效果优于基于人工刺点的多项式模型配准和只考虑灰度信息的多模态影像配准;与此同时,该算法对于较大形变的影像配准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在空间精度方面,平均配准误差小于1个像素,最大配准误差小于2个像素。  相似文献   
33.
沟谷地形下高填方涵洞土压力分布规律较为复杂,不同沟谷地形下涵周土压力分布规律与上埋式涵洞差异显著。为探明沟谷地形对高填方拱涵涵周土压力的影响,采用离心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地形-涵洞-填土的相互作用模型,分析了不同沟谷宽度B、沟谷坡度α下的拱涵涵周土压力及涵顶土压集中系数Ks的分布规律,并与最新涵洞设计规范进行了对比,阐述了沟谷地形下高填方拱涵土压力形成机制。研究表明:(1)沟谷宽度B对涵顶土压力集中系数Ks影响显著,沟谷宽度B为4D~6D,D为拱涵的净跨径,涵顶土压力集中系数Ks增幅较大;(2)沟谷宽度B小于4D时,可发挥沟谷地形对涵洞的减载作用;(3)沟谷坡度α在45°~60°时,涵顶土压力及其Ks变化最显著;(4)填土高度为20m,α>70°时,Ks≤1。填土高度为40m,α>50°时,Ks≤1;(5)我国最新涵洞设计规范推荐的Ks与离心模型试验、数值模拟规律存在一定差异,当α=45°时,沟谷宽度B较小时,规范的涵顶土压力集中系数Ks较为保守;(6)沟谷地形下高填方拱涵Ks与拱顶压密区、等压面的形成有关。拱顶压密区可引起拱涵涵顶土压力集中,并引起压密区周边土体...  相似文献   
34.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莫勒格尔河地区位于德尔布干断裂带东侧,区内北东和北西向构造发育,为矿床形成提供容矿空间及导矿通道。笔者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元素综合异常特征、激电异常特征、地表槽探工程,在该地区圈定Mo矿体4条,Mo矿化体9条。其中,工业矿体2条(Ⅰ号和Ⅱ号)、低品位矿体2条(Ⅲ号和Ⅳ号),赋矿岩性为满克头鄂博组蚀变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借助Mo元素异常特征将莫勒格尔河地区划分为4个成矿潜力区,其中1、2、3号区寻找热液型矿产,4号区寻找斑岩型钼及多金属矿产,1号和2号区成矿潜力巨大,3号和4号成矿潜力区有望成矿,并对4个成矿潜力区下一步找矿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35.
36.
利用地表露头、岩心、薄片和测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7油层组陆相页岩层系天然裂缝的成因类型、发育特征和主控因素进行研究。按地质成因,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7油层组页岩层系的天然裂缝可以分为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两大类,其中构造裂缝主要包括剪切裂缝和张性裂缝;成岩裂缝主要包括层理缝、页理缝和收缩裂缝。不同岩性中的天然裂缝发育情况明显不同,致密砂岩中以构造裂缝为主,层理缝仅在粉砂岩和局部细砂岩中发育;页岩和凝灰岩中页理缝、层理缝和构造裂缝均比较发育。不同类型的天然裂缝主控因素明显不同,构造裂缝的发育主要受岩性和岩石力学层层厚控制;砂岩中层理缝的发育主要受碳质纹层、粘土矿物转化程度等因素控制;凝灰岩中层理缝的发育主要受刚性玻屑脱玻化作用的控制;页岩中页理缝的发育主要受纹层、TOC含量和黄铁矿含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37.
李育  张成琦  周雪花  王岳 《沉积学报》2015,33(3):524-536
我国夏季风西北缘是响应长尺度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 但夏季风边界变化与千年尺度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相关研究仍缺乏足够证据。夏季风西北缘湖泊沉积物中盐类矿物种类与含量的时空变化, 有助于推测气候变化特征。盐池和猪野泽分别位于祁连山北麓的河西走廊中段和东段, 是研究长时间尺度亚洲夏季风影响区西北边界变化的关键区域。研究全新世千年尺度下, 夏季风西北边界的变化对夏季风西北缘气候变化过程的影响, 对明确季风边缘区千年尺度季风变化机制, 预测未来长尺度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因此, 本文选择盐池古湖泊盐池剖面(YC), 猪野泽青土湖01、02剖面(QTH01、QTH02)等三个剖面, 开展全新世千年尺度下, 亚洲季风西北边界地区湖泊沉积物盐类矿物时空变化对比研究。结果显示:QTH01、QTH02剖面盐类矿物以碳酸盐为主, 硫酸盐类矿物仅零星出现, 而YC剖面硫酸盐类矿物含量相对较高, 同时出现了氯化物型矿物, 全新世气候特征整体较猪野泽更为干旱。末次冰期和早全新世, 三个剖面受季风输送水汽影响明显, 碳酸盐类矿物能较好沉积, 季风边界在这一时期向北扩张, 推进到祁连山中段地区;中全新世QTH01、QTH02剖面受夏季风影响减弱, 湖泊退缩, 碳酸盐类矿物含量达到峰值, YC剖面则表现出极端干旱的气候特征, 硫酸盐类矿物因“盐效应”含量下降, 此时夏季风西北部水汽输送边界位于石羊河流域和盐池流域之间;晚全新世盐池和猪野泽均以风成沉积为主, 气候干旱, 碳酸盐类矿物难以保存, 硫酸盐和氯化物矿物含量出现高值, 说明夏季风西北边界进一步向南迁移。综上所述, 盐类矿物含量变化能良好反应夏季风西北缘全新世气候变化特征, 同时证明, 在全新世千年尺度上, 夏季风西北边界在盐池流域和石羊河流域之间存在变化。  相似文献   
38.
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前新生代可划分为8个大地构造单元。区域地质、深部地质、地球物理及新构造研究表明,地壳和地幔深部的不均一性反映了该区主要构造单元的深部构成和大地动力学等方面的特点。地热和地磁资料表明,远东地区软流层顶部具有起伏形态的特点,最大深度200~250km,浅部仅100~140km,松辽盆地75~100km;在中国东北及亚太过渡带上地幔低速层厚度在0~100km之间变化,计算数据表明,本区地壳厚度为30~44km,变化幅度为14km。  相似文献   
39.
基于单站短弧段光学观测的低轨卫星轨道预报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单站短弧段的目标跟踪预报技术是保证高精度光电经纬仪在非常规环境下正常跟踪捕获目标的重要途径.构建了基于非线性滤波器的跟踪预报算法,能够在正常情况下为闭环跟踪提供引导数据,同时构建了基于非线性变换的目标预报算法,可以在无有效观测数据情况下为经纬仪提供轨迹引导,保证目标不丢失.证明了非线性滤波在单站短弧段跟踪预报算法中比常规扩展卡尔曼滤波(Extended Kalman Filter,EKF)更有效.计算表明,本文设计的非线性滤波器可以作为光学跟踪设备的引导算法,引导精度同经纬仪的随机测量精度等量级,在设备系统误差达到50"时,预报60 s的精度可达到20",仍然满足跟踪设备的视场要求.  相似文献   
40.
本文依据分布于全国的6 824个钻孔数据,按照双参数的不同取值,将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中国建抗规)的场地类别进一步划分为更加同质的子类,分析了双参数体系对场地分类结果的影响,建立了每个子类与美国《NEHRP对新建建筑和结构物的推荐地震条款》(National Earthquake Hazards Reduction Program Recommended Provisions for Seismic Regulations for New Buildings and Other Structures,以下简称美国建抗规)的场地类别的对应关系,并对比分析中、美建抗规的场地类别差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建抗规与美国建抗规场地类别相互转换的概率表达。研究结果表明:用vS20近似表示中国场地分类标准的等效剪切波速并不可靠;中国建抗规中Ⅱ类场地和Ⅲ类场地内部不同子类与美国建抗规中场地类别的对应关系截然不同;中国建抗规中覆盖层厚度有效地区分了浅部波速类似而深部波速不同的场地;中国建抗规的Ⅱ类和Ⅲ类场地主体均对应美国建抗规的D类场地,中国Ⅱ类场地略偏对应美国C类场地,中国Ⅲ类场地略偏对应美国E类场地;中国Ⅳ类场地对应美国E类场地,绝大多数美国C类和D类场地均对应中国Ⅱ类场地,说明中国Ⅱ类场地的范围极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