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6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159篇
测绘学   98篇
大气科学   139篇
地球物理   104篇
地质学   391篇
海洋学   116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12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71.
中国上石炭统滑石板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滑石板阶一名最初见于项礼文等 ( 1980 )的文章 ,阶名源自同名岩石地层单位——滑石板组 ,典型剖面位于贵州省盘县县城以东约 30 km的滑石板村。岩性以浅灰色厚层灰岩为主 ,局部夹白云岩 ,厚 315 .4 6 m。底界以化石 Pseudostaffella antiqua的始现为标志 ,顶界止于化石 Profusulinella priscoidea带之底。滑石板阶包含 2个带 Pseudostaffella antiqua- P. antiqua posterior带和 Pseudostaffella composita- P. paracompressa带 ;2个菊石带Reticuloceras guizhouense带及 Branneroceras branneri- Grastrioceras cf. cumbriensis带 ,还包含腕足类 Choristitesmansuyi- Plicatifera chaoi组合带。牙形刺仅在下部找到 ,归属于 N eognathodus symmetricus带。滑石板阶大致相当于国际地层表中的巴什基尔阶 ( Bashkirian)中部  相似文献   
172.
云南临翔大田河锗矿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新近系中新统南林组第二段和第四段,锗矿与煤共生,其形态及产状受煤岩层控制.矿床成因类型为多渠道供源、多阶段成矿的热水沉积-改造矿床.  相似文献   
173.
在结合丰镇井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井水位变化与降雨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开展水位(年初值、年末值、年极大值、年极小值、年际变幅和极值变幅)与年降雨量的关系研究,对区域震情的跟踪和判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4.
南海北部东沙岛附近的内潮和余流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东沙岛附近的一个长达9个月的锚定潜标的观测资料对南海北部的正压潮、内潮和余流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当地正压潮和内潮的特征。此处正压潮流以全日潮为主,秋、冬季相对较大,春季相对较小;正压余流受海盆尺度环流和地形的限制,在潜标观测期间的秋、冬、春三季基本以偏西向的正压流为主。内潮同正压潮一样,也以全日分潮为主,潮流椭圆随水深发生旋转,在110—120m附近存在内潮非常弱的一层。斜压余流在2009年2—3月比较异常,这是由于在此其间有一个中尺度涡经过。对此潜标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的方法进行分析,发现海流的各个主要EOF模态与内波的垂向模态结构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5.
176.
全新世以来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浙江地区史前文化的时空分布进行比较研究, 发现4000 cal. a BP前本区史前文化遗址在空间上不断扩大, 较为显著的扩大曾发生过两次, 一次发生在马家浜-河姆渡文化时期, 另一次发生在良渚文化时期;同时以河流谷地为通道, 史前文化从西向东不断向沿海扩展。4000 cal. a BP后, 以马桥文化为代表的各史前文化地域明显收缩, 东向沿海扩散的趋势终止, 同时伴随有南北两种不同模式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转变。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分布与全新世海面波动有显著的关系, 尤其是杭州湾两岸的史前文化遗址分布与海面变化的关系最密切, 7000 cal. a BP 以来的低海面-海退成陆过程为史前居民提供了广阔的陆地生存空间。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变迁与环境变化在时相上具有一致性, 对比天目山千亩田泥炭和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的环境演变记录表明, 4000 cal. a BP前浙江地区史前文化的东向地域扩展是在全新世气候适宜期背景下进行的, 是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共同作用下的扩展和延伸;而4000cal. a BP后史前文化的地域收缩是在气候干冷和沿海海洋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发生的。以上初步证明浙江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扩张和收缩与环境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 而气候环境变化正是引起上述这种变化以及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因此, 气候环境成为浙江史前文化变迁的重要影响因子, 其对文化的分布、传播、扩展和演变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7.
鄱阳湖滨沙地植物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段剑  杨洁  刘仁林  汪邦稳  莫明浩 《中国沙漠》2013,33(4):1034-1040
采用线路踏查法和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调查统计鄱阳湖滨多宝沙山沙地植物组成、优势类群以及风沙化过程中植物组成、多样性、生态习性和生活型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鄱阳湖滨多宝沙山沙地植物有129种,隶属于58科104属,其中被子植物为研究区沙生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型谱以高位芽植物居首位,其次为一年生植物,具有明显的亚热带荒漠属性;优势类群主要为蔷薇科(Rosaceae)、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菊科(Compositae)和禾本科(Gramineae)植物。(2)土地风沙化过程中,植物组成变化较大,固定沙丘上以特有种占优势,流动沙丘上主要是共有种,半流动沙丘上以共有种和稀有种组成;植物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逐渐降低;旱生植物比例增多,中生植物减少,湿生植物仅在固定沙丘阶段出现;一年生植物的减少,地下芽植物的增加,变化幅度较大的为半流动沙丘至流动沙丘阶段。  相似文献   
178.
季节性冻融是干旱区土壤盐碱化形成的主要驱动因子,但冻融过程中土壤水盐耦合关系及热量调控机理仍不清楚。通过分析2009年11月~2010年5月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典型盐荒地季节性冻融过程中土壤剖面160 cm以内的水分、盐分和温度动态变化,探讨了不同土层冻融过程中水热盐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最大冻结深度为150 cm左右,表土层(0~40 cm)温度与气温关系密切;土壤剖面水分呈现“C”型垂直分布,表土层和底土层(100~160 cm)含水量较大,而心土层(40~100 cm)含水量不足10%,土层平均含水率在冻融前期增加了12.91%,而在初蒸期减少了10.01%;土壤剖面盐分在冻结期和初蒸期表聚作用明显,心土层和底土层含盐量稳定,土壤剖面含盐量表现为“积盐-脱盐-再积盐”的变化过程。水热盐之间具有高度协同性,心土层和底土层表现为水盐相随、而表土层为水去盐留的耦合特征,热量传输是调控水盐运移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9.
库姆塔格沙漠羽毛状沙丘表面沙粒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对库姆塔格沙漠羽毛状沙丘不同部位表面沙物质进行的粒度分析结果表明,羽毛状沙丘"羽轴"-新月形沙垄沙以细沙(0.125~0.25 mm)为主,含量占60.8%,平均粒径2.42ψ,分选较好(σ1值0.33~1.09,平均0.65),偏度以对称为主(Sk值-0.31~0.35,平均0.08),峰度以中峰态为主(KG值0.70~1.57,平均1.08)."羽轴"-新月形沙垄沙粒径在横剖面方向上即从新月形沙丘两翼坡脚至丘顶部变细,东南翼角略粗于西北翼角;在纵剖面方向上从新月形沙丘迎风侧经丘顶至背风侧也逐渐变细.随着平均粒径变细,分选变好,正偏的趋势也越显著."羽枝"一垄间沙以粗沙为主,分选较差,宽峰态为主.羽毛状沙丘沙累计概率曲线主为4段式或3段式,"羽轴"-沙垄沙以单峰态为主,占96.7%;"羽枝"-垄间沙则以双峰态为主,占54.2%.大尺度地形(沙垄和垄间地)和局部地形对粒度分布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0.
中国已获得湖相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突破,但对于咸化湖盆环境泥页岩储集层特征的研究较少。作者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湖相泥页岩储集层开展有机地化、岩矿组成、储集层孔隙结构等特征的研究。(1)研究区泥页岩有机质丰度在0.12%~1.35%之间,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氯仿沥青“A”含量较高。(2)泥页岩中碳酸盐岩矿物含量最高,平均27.8%,黏土矿物和石英含量次之,有38.2%的样品检测出硬石膏,反映典型的咸化环境特征。(3)扫描电镜观察有机质孔隙发育较少,形状不规则且孔径较大,粒(晶)间孔隙直径多以微米级为主,微裂缝宽多小于1μm;低温气体吸附测试显示,中孔提供了主要的孔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氯仿沥青“A”的存在对样品孔隙结构产生影响。(4)研究区泥页岩储集层中黏土矿物含量低而脆性矿物含量高,与北美页岩气产层及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储集层岩矿特征类似,易于产生裂缝,有利于页岩气的后期开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